水分、光照和氮沉降对五种暖温带典型乔木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6-11-17 15:34

  本文关键词:水分、光照和氮沉降对五种暖温带典型乔木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5年

水分、光照和氮沉降对五种暖温带典型乔木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徐楠楠  

【摘要】:全球变暖、人类活动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森林植被面临的环境压力。植物通过表型可塑性来适应不利环境条件带来的影响,而不同物种对环境因素的耐受能力和响应策略存在差异,将对森林的群落组成和演替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生态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论文选取华北地区森林植被中常见的几种优势植物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槲栎(Q. aliena)、蒙古栎(Q. mongolica)、元宝槭(Acer truncatum)、三角枫(A. buergerianum)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水分、光照环境及氮(N)供应量的变化对他们的生长和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以及不同物种及不同属间物种幼苗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的异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包括4部分,前三部分探讨了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与光照强度以及土壤水分与N沉降对栎属和槭属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可塑性影响,最后一部分比较了N和光照的交互作用下栎属和槭属物种在形态可塑性和适应机制方面的差异。本论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华北地区优势物种对未来环境变化的响应及机制,预测气候变化和人为扰动背景下暖温带植被的演化趋势,为植被恢复、区域生态环境的管理和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科学支持。首先,通过温室模拟实验,研究了栓皮栎、槲栎和元宝械幼苗对不同土壤水分含量的生理生态响应,包括生长特性、生理变化以及形态适应等。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三种幼苗生物量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槲栎和栓皮栎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在土壤轻度干旱时达到最大值,而元宝槭在中度干旱时生物量最高。土壤水分供应不足时,两种栎属植物通过改变生物量在不同器官间的分配比例发生改变,中度干旱下幼苗地下生物量分配增加,而重度干旱下,幼苗根生物量反而降低。元宝槭幼苗生物量分配不随水分状况发生改变。此外,严重干旱和高水条件下两种栎属植物叶片光合构件遭到损伤,荧光参数降低,导致光抑制产生,导致光合速率降低。然而,元宝槭只在高水条件下,表现出荧光参数降低。从生理表征判断,元宝槭对于水分胁迫的耐受性更强,而在好高下的表现却比栎类要敏感一·些。水分缺乏时,三种植物能够通过降低叶片伸展率、平均叶面积等叶形态指标均降低。总之,三种植物不同叶性状间以及整体构型等调节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干旱适应能力和适应方式的差异。然后,利用遮阳棚和遮阳网模拟林窗和林下的光环境,并设置不同的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槲栎幼苗对于不同水分状况和光照强度的适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排除植物大小因素的影响后,干旱胁迫对槲栎幼苗的影响比低光更强,幼苗主要通过叶形态和生物量分配策略的改变适应不利环境。不同个体间叶表型的可塑性变化主要是环境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生物量差异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叶片水平上评价槲栎幼苗性状的可塑性变化时,总生物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当检测不同环境下植物总叶面积、叶片数、基径的变化时,应考虑植物大小的影响。植物的不同性状间存在可塑性等级,即叶片生理、整株植物生长、叶片形态和生物量分配、解剖特性。光适应叶片的最大量子产量、有效量子产量和电子传递速率在干旱条件下显著降低。但是当叶片在低光环境时,这些参数增加。低光下,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也得到缓解。上述结果支持光、水交互作用假说中的地上促进假说。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在干旱区域,尤其是当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5%田间持水量的时候,林下栽植更有利于林木的存活和生长。接着,通过向土壤中添加硝酸铵(NH4NO3)模拟大气N湿沉降水平,并设置不同的土壤干旱梯度,研究了干旱和N沉降增加两个因子对栓皮栎和蒙古栎的综合作用,并预测两者在其生态位重叠区域内可能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幼苗的生长,改变了叶片形态,并降低了两个物种的荧光参数。而N沉降增加对光系统Ⅱ复合体(PSII)的养分状态和活性有利。两个物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是一致的,但是对N沉降的响应不同。与蒙古栎恰好相反,N沉降提高了栓皮栎幼苗在水分充足条件下的叶片N浓度、PSII活性、叶片叶绿素含量及生长量。这意味着栓皮栎比蒙古栎对N沉降更加敏感。然而,过量N沉降(20 g N m-2 year-1)对两个物种幼苗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在所有性状的可塑性中,生长指标的可塑性最高,叶形态的可塑性最低。因此,干旱胁迫对植物整株的生长起抑制作用,但是N供应明显缓解了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性状的抑制。研究发现栎属植物幼苗的临界N沉降值在20 g N m-2 year-1左右,当N沉降接近这一值时会对栓皮栎产生严重的危害。最后,通过遮阴网和遮阳棚模拟不同大小的林隙、林下光环境,并向土壤中添加N肥模拟森林土壤N输入水平,研究两种栎属植物(栓皮栎和蒙古栎)与两种槭属植物(元宝槭和三角枫)的幼苗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适应策略,及两者的可塑性高低,推测未来人为扰动加剧的情况下,两类物种的响应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从整株生长和叶片养分浓度来讲,光强显著改变了两种槭属植物幼苗的高度、冠幅、叶片碳浓度,而对两种栎属植物幼苗的冠生长和叶片碳水平没有显著作用。从叶形态角度来讲,两类植物叶长/叶柄长(L1/LPL)对光照和N添加的响应趋势相反,栎属幼苗叶片L1/LPL在低光下显著增加,但在N添加土壤中降低,槭属幼苗叶片L1/LPL对光照变化不敏感,而在N添加土壤中显著增加。从叶片光合能力角度来讲,栎属幼苗的净光合速率、荧光特性、叶片N含量在中光下最高,而槭属幼苗的这些特性在高光下最强。在栓皮栎和三角枫幼苗中,光照和土壤N养分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中光下栓皮栎幼苗的优势被N肥减弱。高光下加N,栓皮栎、三角枫幼苗的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但在中光或低光下降低。在四个物种中,三角枫的光适应范围较低,蒙古栎的可塑性较低。结果表明栓皮栎和三角枫在林下环境中可能对高N更为敏感,这对两者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生存是不利的,槭属植物作为植被演替的先锋物种比演替晚期遮阴耐受性强的栎属植物具有更高的可塑性。总之,本研究发现,水分、光照、土壤N含量之间存在两两交互作用,栎属植物槲栎在对光照、水分变化做出响应时,不同性状间存在可塑性等级,通过性状选择可以找到评价植物对某一环境因子的可塑性大小。同时,不同的栎属植物之间也有环境响应和适应能力的差异,栓皮栎和蒙古栎对干旱和N沉降的敏感性不一致,前者可塑性较强,但对高N的敏感性也很强,后者则相反。对于栎属和槭属植物栓皮栎、槲栎和元宝槭而言,他们都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干旱耐受性,这使得他们成为暖温带森林的广布种和优势种。栎属植物和槭属植物之间对水分、光照和土壤N养分含量的适应策略是不同的,这也导致两者在生态位选择和演替过程中处于不同的位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5.7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飞;王得祥;史晓晓;魏丽婧;黄雅昆;张洪武;;不同生态条件下松栎混交林3种优势乔木种群的更新规律[J];西北植物学报;2013年05期

2 李文英,王冰,黎祜琛;栎类树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价值及其资源保护对策[J];林业科技通讯;2001年08期

3 王家华;李建东;;林窗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6年01期

4 丁一汇;;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利;2008年02期

5 巩玉霞;贺康宁;朱艳艳;唐道锋;;黄土半干旱区元宝枫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对土壤水分的响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6 裴斌;张光灿;张淑勇;吴芹;徐志强;徐萍;;土壤干旱胁迫对沙棘叶片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7 李明月;王健;王振兴;吴晓燕;黄儒珠;朱锦懋;;模拟氮沉降条件下木荷幼苗光合特性、生物量与C、N、P分配格局[J];生态学报;2013年05期

8 郑威;闫文德;王光军;梁小翠;张徐源;;施氮对亚热带樟树林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3年11期

9 施建敏;叶学华;陈伏生;杨清培;黎祖尧;方楷;杨光耀;;竹类植物对异质生境的适应——表型可塑性[J];生态学报;2014年20期

10 陶建平,钟章成;光照对苦瓜形态可塑性及生物量配置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仁卿;山东森林植被恢复的生态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天慧;植物表型可塑性及生活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红;;安徽天堂寨针叶林群落结构特征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20期

2 高远;朱秀林;邱振鲁;;山东茶山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3 毕会涛;李继东;黄付强;冯建灿;;移植胁迫对枣苗叶片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4 杨维平;吴瑞云;戴月;;秋干季节与湿润夏季对美洲黑杨“中嘉2”光合作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3期

5 楚建周;姚晓芹;;植物根际对增强紫外线-B辐射的响应[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6 容丽;陈训;汪小春;;百里杜鹃杜鹃属13种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的生态适应性[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7 李世友;张桥蓉;蔡德稳;湛兴奎;张尚书;滕云贵;马长乐;;滇中云南松和华山松林林窗与林缘主要易燃植物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6期

8 杨勇;赖永超;刘楠;任海;张倩媚;简曙光;;艳桢桐的生态生物学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9 陈彤;张文标;;群体及个体大小对加拿大一枝黄花生长和生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10 白重炎;王娜;;松属9种植物叶的解剖结构及抗旱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敬贤;;延庆山区公路边坡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A];全国公路生态绿化理论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高远;宋颖;颜景浩;高文献;;蒙山沂河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研究[A];2007山东省重点学术研究成果[C];2008年

3 唐宇丹;韩亚琦;石雷;;北京槲栎和锐齿槲栎幼苗水分适应性研究[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4 唐宇丹;姚涓;;北京乡土栎树育苗技术[A];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陈燕;干友民;王昆蕾;;野生马蹄金无性系构件种群组成及生物量变异性[A];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涵茂;胡正华;杨燕萍;李岑子;;模拟氮沉降对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土壤呼吸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7 涂利华;胡庭兴;张健;何远洋;田祥宇;肖银龙;景建飞;;模拟氮沉降对华西雨屏区慈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根生物量的影响[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8 胡正华;蒋静艳;牛传坡;陈书涛;;紫外辐射增强对大豆生态系统N_2O排放影响[A];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2008年全国农业气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胜;谢五三;唐为安;陶寅;丁霞;;气候变暖背景下淮河流域昼夜降水演变特征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10 钱龙霞;李倩;张韧;王卫平;滕军;;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洋权益争端的影响与风险评估[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妮娅;拟南芥表型可塑性及其代际传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晓曼;小报春生物学特性与多倍体种质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4 秦景;黄土高寒区主要造林树种抗旱耐盐生理及耗水特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龙茹;湖北大老岭落叶阔叶林群落结构和植物性系统多样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白炜;长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变化及其碳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1年

7 李志勇;扁蓿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机理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刘磊;南四湖流域退耕还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玉涛;循环经济视野下的生态环境政策研究与案例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孙志强;林分类型和立地条件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种群动态的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杰;氮、凋落物及其次生代谢物质添加对土壤有效性氮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蔡兴华;太阳扇(Scaevola aemula)对环境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贾欣娟;光照强度、生物有机肥和贮藏温度对东风菜品质及生理代谢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4 张江勇;模拟氮、硫沉降对邓恩桉幼龄林土壤酶及腐殖质组成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林达定;芳樟不同无性系主要生理性状分析与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6 由美娜;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树种木荷和香樟光合与土壤呼吸的影响[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7 李运丽;光强对罗勒叶中花青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杜成凤;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9 李先阳;道路创面植被演替中优势物种的种间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俊峰;三种入侵植物的它感作用和对光环境的适应[D];河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师孟 ,夏美君;中国栎属木材的构造及物理—力学性质(二)[J];北京林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2 王斌瑞;晋西黄土高原主要造林树种凋萎湿度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3 谭笑,孙向阳,阎海平,王铁柱,任云卯,董俊岚;北京西山地区人工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6期

4 张一平,马友鑫,刘玉洪,尹利伟;哀牢山北部常绿阔叶林林窗小气候空间分布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耿玉清,单宏臣,谭笑,孙向阳,王登芝;人工针叶林林冠空隙土壤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田晶会,贺康宁,王百田,郭红,张卫强,尹婧;黄土半干旱区侧柏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田晶会,贺康宁,王百田,张卫强,尹婧;黄土半干旱区侧柏蒸腾作用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8 李吉跃;多重复干旱循环对苗木气体交换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9 沙丽清,曹敏;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林冠下及林窗中土壤养分对比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10 解蕊;李俊清;;亚高山针叶林冠下缺苞箭竹的克隆生长[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段雷;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研究[D];清华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友华;遮阴条件下栲树幼苗枝、叶构件统计学研究[J];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2 王传华;王愿;李俊清;;光氮耦合作用对化香幼苗碳平衡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2年02期

3 马国华,张启明;赤霉酸和多效唑对白鹤芋幼苗生长及诱导开花的作用[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年06期

4 刘力宁;满秀玲;唐中华;李奕;;水分胁迫及遮光处理对沙漠植物约书亚树(Yucca brevifolia)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3年03期

5 于洋;于涛;王洋;阎秀峰;;接种后共培养时间对丛枝菌根喜树幼苗喜树碱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05期

6 侯杰;刘玲;王景艳;刘兆普;;硝态氮对海水胁迫下长春花幼苗光合特性及离子含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7年12期

7 李强;王国祥;;秋冬季光照、水温对菹草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周小云,计巧灵,刘亚萍;低能离子注入对小麦种子发芽及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J];生物技术;2005年02期

9 阎秀峰,李晶,祖元刚;干旱胁迫对红松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年06期

10 李芳兰;包维楷;吴宁;;白刺花幼苗对不同强度干旱胁迫的形态与生理响应[J];生态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满红;[N];河南科技报;2008年

2 杨德宝;[N];湖北科技报;2001年

3 滕盈盈;[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吕箫;[N];陕西科技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戴绍军;环境因子对喜树幼苗生长和喜树碱含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那守海;氮磷营养对落叶松幼苗生长的调控[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3 武高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甸群落常见草本植物种子幼苗更新与生长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4 韦小丽;喀斯特地区3个榆科树种整体抗旱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霞;环境因子对黄檗幼苗生长及主要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6 徐楠楠;水分、光照和氮沉降对五种暖温带典型乔木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7 姚瑞玲;不同种源青钱柳幼苗对渗透胁迫适应机理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何斌源;全日潮海区红树林造林关键技术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闫明;铝胁迫和丛枝菌根真菌感染对樟树幼苗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利霞;石漠化山区造林树种幼苗的抗旱性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吕茜;三峡库区两种适生树种幼苗对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的光合与生长响应[D];西南大学;2010年

3 於艳萍;秋枫幼苗耐荫性及光合特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4 王丽云;乌桕优选单株种子及幼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荣;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两个不同功能组树种幼苗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7年

6 庄伟伟;银沙槐幼苗对干旱、盐渍及其交叉胁迫反应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丽杰;喜树当年生幼苗抗旱能力转变关键期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出小平;不同菌种组合接种对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幼苗的生长生理效应[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9 阴卓越;4种乔木幼苗对遮荫与芒萁叶片水提液的响应机制[D];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10 李娜;落叶松幼苗对干旱胁迫及氮添加的生理生态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水分、光照和氮沉降对五种暖温带典型乔木幼苗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79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1d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