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湖岸植被的演替和分布规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发布时间:2016-11-17 15:17

  本文关键词:呼伦湖岸植被的演替和分布规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央民族大学》 2015年

呼伦湖岸植被的演替和分布规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马帅  

【摘要】:湿地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多样性,兼具水陆两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却不仅仅是生态的过渡带。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在种群、生态系统、生物圈水平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时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目前我国的湿地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面临着湿地萎缩所造成的经济和环境方面的双重损失。从1978-2008年我国湿地总体减少了33%,而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主要的驱动力。湿地的减少其实是地貌和植被的变迁史,地貌和植被的变迁史是生态系统保护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大样地法并结合现在的统计分析技术,充分的了解湿地植被的物种组成、结构及演替规律和分布格局,并深层次阐述其中的机理,对于我国湿地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1)呼伦湖退水湖岸植被演替的规律与多样性分析2012年8月中旬对退水湖岸的植被进行了调查,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讨15年来样地植被演替的序列。通过双向指示种法(TWINSPAN)在5级分类水平上将所调查的70个样方分为6组。利用去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样方排序得到植被的演替序列为:藜科先锋群落(演替前期)→芦苇群落(演替中期)→羊草群落(演替后期)。比较各演替阶段物种多样性及组成,我们发现:演替后期的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高于演替前期和中期,物种均匀性则表现为演替前期明显高于演替中期及后期;随演替进展,多年生植物在群落中比例逐渐增加;气候变化造成的退水是植被演替的驱动力,植被演替符合单元顶级学说。2)呼伦湖退水湖岸植被空间分布对土壤因子的响应以2012年夏季调查的数据为基础,于2013年8月对呼伦湖南岸植被进行样方调查和土样采集。通过进行ward聚类和CCA分析,并对照样方坐标分布图之后发现呼伦湖退水湖岸植被以湖水为平行线呈带状分布,最外围为G5和G1,建群种为克氏针茅(Stipa capillata)和羊草(Leymus chinensis),中间位置为G2和G3,优势种为寸草苔(Carex duriuscul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靠近湖边为G4,优势种为一些藜科植物。CCA分析的结果发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土壤电导率、土壤pH五个环境因子对植被的分布解释约为65.37%。土壤环境因子通常呈带状有规律的进行分布,而植物对于环境因子的分度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羊草(G1)和克氏针茅(G5)分布于湖水远端,而分布的主要原因则是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这两种植物的高竞争力,同时土壤含盐量又使这两个组分布区有所区别。G2、G3分布于离湖水中距离的区域,土壤含水量适中,区别这两个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寸草苔对盐分的耐受能力强于芦苇。G4分布于最接近湖边的位置,阻止其他植物进入的关键因素是湖水蒸发导致的极高的土壤含盐量。总之环境因子尤其是水盐的不同导致了植被的带状分布,植物是水盐等环境因子重要的指示剂。3)呼伦湖岸植被对湖面扩张的响应在呼伦湖地区连续两年降水量增加30%以上、湖水扩张的背景下于2014年6月和8月对呼伦湖南岸植被进行植物调查和土壤采样分析。通过ward聚类和CCA分析之后发现降水量增加和湖面扩张显著的影响了湖岸的生境。降水量的提高对靠近湖边的区域整体土壤含水量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湖边的区域尤为明显,但是对远离湖边的克氏针茅分布区域(G5)影响较小。同时湖面的扩张又使靠近湖边的地区土壤盐分继续上升。湖水上涨造成了植被分布的变化,G4(藜科植物为主)因为接近湖边被水淹没而死亡,G3区域(优势种原为寸草苔)因为湖水的浸没导致优势种由寸草苔变为芦苇和扁秆蔗草更耐水淹的植物,同时G3区域的含盐量在持续上升,而由于浸水的环境使得芦苇可以适应G3的环境。G2(优势种为芦苇)区域由于土壤含盐量持续上涨但是未被水淹没,优势种未来很可能由芦苇变为寸草苔。4)呼伦湖优势种土壤呼吸特征对湖面扩张的响应2014年6月和8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及LI-6400-09(土壤呼吸室),对内蒙古呼伦湖湿地上分别以克氏针茅、羊草、芦苇、寸草苔为优势种的四种草地进行样方调查和土壤呼吸进行测量。克氏针茅、羊草和寸草苔在6月和8月土壤呼吸呈单峰曲线,趋势基本一致,主要是由一天中气温的变化导致的,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是由6月和8月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同导致的。芦苇6月和8月土壤呼吸一天比较平稳,温度极小的影响芦苇土壤呼吸日变化。从6月到8月克氏针茅、羊草和芦苇土壤呼吸均值呈增加的趋势,相对于6月土壤呼吸数值,8月数值分别增加了62.81%、79.69%和233.69%。芦苇增加最为明显,只要是由于生物量增加速度最快导致的,寸草苔2个月份土壤呼吸均值基本一致,主要原因可能是8月湖水上涨导致土壤水分过高抑制了土壤呼吸。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8.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慧颖;李成才;赵恒和;田辉春;宋庆武;寇志强;;呼伦湖湿地气候变化及其对水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2 孟庆峰;杨劲松;姚荣江;李冬顺;张春银;吉荣龙;;碱蓬施肥对苏北滩涂盐渍土的改良效果[J];草业科学;2012年01期

3 黄立华;梁正伟;马红媛;;苏打盐碱胁迫对羊草光合、蒸腾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草业学报;2009年05期

4 文都日乐;李刚;张静妮;赖欣;易津;范国艳;杨殿林;;呼伦贝尔不同草地类型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研究[J];草业学报;2010年05期

5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6 刘立新,董云社,齐玉春;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7 李晓宇;蔺吉祥;李秀军;穆春生;;羊草苗期对盐碱胁迫的生长适应及Na~+、K~+代谢响应[J];草业学报;2013年01期

8 牛振国;张海英;王显威;姚文博;周德民;赵魁义;赵惠;李娜娜;黄华兵;李丛丛;杨军;柳彩霞;刘爽;王琳;李展;杨镇钟;乔飞;郑姚闽;陈炎磊;盛永伟;高小红;朱卫红;王文卿;王红;翁永玲;庄大方;刘纪远;罗志才;程晓;郭子琪;宫鹏;;1978~2008年中国湿地类型变化[J];科学通报;2012年16期

9 Ying Zhao;Xinghui Xia;Zhifeng Yang;;Growth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of Phragmites australis in relation to water level variation and nutrient loadings in a shallow lak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3年01期

10 王煊;许子乾;刘旻帝;钟贵廷;宁心哲;阮宏华;;1999年至2010年呼伦贝尔市重要湿地遥感动态变化研究[J];湿地科学与管理;201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秀珍;山西中条山铜矿废弃地植被生态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艳华;羊草对盐碱和刈牧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姜述君;羊草(Aneurolepidium Chinense (Trin) Kitag)耐盐碱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年

3 连俊强;汾河运城段湿地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4 韩文娟;科尔沁沙地飞播白沙蒿生理生态适应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 吴亚男;呼伦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稳定阈值遥感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6 赵彩莉;蟒河流域湿地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学文;梁秀梅;乌力吉;张晓明;;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科属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2 彭俊生;陈文德;黄蕾;彭培好;;佛珠峡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3 靳晓翠;王伟;;昌黎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4 张子萍;刘敏;方元平;项俊;张洪流;周婷婷;;湖北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5 于爽;曲秀春;王立凤;尹航;刘祥君;;镜泊湖区木本植物区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王兴梅;陈先刚;罗明忠;;我国湿地气候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7 唐光大;郑明轩;罗思琦;邱建丽;马红岩;侯碧清;徐正春;;广州从化市风水林植物群落种子植物区系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6期

8 王静;;雀儿山新路海自然保护区高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21期

9 曹兴;金莉莉;;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2期

10 谭雅懿;王烜;王育礼;;中国寒区湿地研究进展[J];冰川冻土;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晓翠;范义荣;杨俊明;王伟;;昌黎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分析[A];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彭逸生;庄雪影;何奕雄;黄久香;盘李军;柯欢;;担杆岛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猕猴食物资源研究[A];广东省植物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彭逸生;庄雪影;何奕雄;黄久香;盘李军;柯欢;;担杆岛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及猕猴食物资源研究[A];广东省植物学会第十六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杜加强;舒俭民;张林波;;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碳汇计算及其价值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吴萍;李爱新;吴克宁;帅佳良;李芳颢;;区域碳源汇测算分析与模型拟合——以江西省为例[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磊;罗保庭;谭海明;陈碧珍;;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8 野生动物、湿地与自然保护区论文集[C];2009年

8 张婷婷;吴祥云;;潞安矿区矸石山促进植物稳定生长的基质改良技术[A];全国矿区环境综合治理与灾害防治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钱海燕;樊哲文;方豫;黄灵光;;江西省发展低碳农业的潜力分析[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林而达;陈敏鹏;;减排增汇发展低碳绿色农业[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雨;鄱阳湖形态特征及其对流域水沙变化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何俊;九连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和冰雪干扰受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岳秀贤;蒙古高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5 文都日乐;呼伦贝尔主要草地类型植被特征、土壤特性与微生物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6 温和;黑龙江省村域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及低碳农业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孙荣;山地河流河岸植被生态学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刘韶辉;湖南会同亚热带次生阔叶林群落特征及种间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建彪;煤矸石山生态重建中的植被演替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作用[D];山西大学;2011年

10 石昶;中国污染控制政策作用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宏铭;拟建福建泰宁—建宁高速公路评价区植被及物种多样性分析与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文;湖南永顺楠木林群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3 黄孔泽;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两江峡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扬晶;武陵山地小花木荷群落学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剑锋;不同经营类型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6 罗开文;湖南丹霞地貌植物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吕海燕;华北南部低丘山地刺槐和侧柏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特征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关胜超;盐碱胁迫对羊草根茎生长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宿敏;北京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晓霞,郭洪海,孔令安;滨海盐渍地种植紫花苜蓿对土壤盐分特性和肥力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1年01期

2 刘莎莎;魏佑营;王军伟;吴静;杨天慧;崔鹏飞;;光周期对菠菜抽薹特性及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汤蕾;赵冰梅;许东;尹德涛;;国外湿地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4 林玉涓;徐素芬;;采石矿区植被恢复技术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1期

5 鲁安新;姚檀栋;王丽红;刘时银;郭治龙;;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和湖泊变化遥感研究[J];冰川冻土;2005年06期

6 何瑞霞;金会军;吕兰芝;于少鹏;常晓丽;杨思忠;王绍令;孙广友;;东北北部冻土退化与寒区生态环境变化[J];冰川冻土;2009年03期

7 赵林;刘广岳;焦克勤;李韧;乔永平;Chien-Lu Ping;;1991-2008年天山乌鲁木齐河源区多年冻土的变化[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8 曹泊;潘保田;高红山;姜少飞;温煜华;上官冬辉;;1972-2007年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现代冰川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9 李红梅;马玉寿;白彦芳;;气候变化对青海高原植被演变的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10年02期

10 和红云;薛琳;田丽萍;陈远良;;低温胁迫对甜瓜幼苗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的影响[J];北方园艺;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文元;;中国沙漠化治理的回顾与思考[A];中国首届沙产业高峰论坛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童春富;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服务——以长江口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茹文明;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东丽;山西滹沱河流域湿地植被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2 刘丽艳;山西桑干河流域湿地植被数量生态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3 张国胜;青海省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谷金锋;煤矿矸石山植被恢复机理研究——以鸡西市滴道矿区和城子河矿区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5 陈庆;蚌埠市三汊河地区湿地的生态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郑伟;巢湖双桥河湿地植被生态学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刘喆;太白山北坡资源斑块与独叶草种群分布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艾娜;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对氮素的固持及其调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张志达;基于3S的玛曲湿地动态监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薛星宇;江苏盐城海滨湿地遥感分类与景观变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连杰;荆元芳;任安芝;高玉葆;;感染内生真菌的羊草对克氏针茅种子萌发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2年06期

2 王艳芳;韩冰;张占雄;;锡林郭勒草原克氏针茅抗旱生理变化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6年02期

3 白永飞,李德新,许志信,魏志军;牧压梯度对克氏针茅生长和繁殖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年04期

4 贾美清;高玉葆;;内蒙古中东部草原不同地理种群克氏针茅种子萌发对渗透胁迫的响应[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5 高鹏;李震坤;;干旱对克氏针茅草原碳循环的影响[J];北方环境;2011年08期

6 孟君,陈世鐄;克氏针茅繁殖的生态生物学特性[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贾美清;高玉葆;刘海英;高慧;吴建波;包晓影;;内蒙古中东部草原不同生境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种群的形态差异分析[J];植物研究;2008年05期

8 张峰;周广胜;王玉辉;;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植物物候及其与气候因子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9 贾美清;高玉葆;杨勇;;内蒙古中东部草原克氏针茅和大针茅的叶性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金龙;赵念席;徐华;高玉葆;;5个不同克氏针茅种群抗旱性的比较[J];中国草地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帅;呼伦湖岸植被的演替和分布规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韩冰;克氏针茅种群分化及不同退化系列生态变异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3年

3 刘苹;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 Roshev.)草原植物凋落物分解特性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谷蕊;模拟气候变化对内蒙古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及其碳交换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段肖;典型草原三种主要优势种竞争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杨娟;克氏针茅草原陆—气通量交换特征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张春艳;克氏针茅草原芽库及主要植物有性生殖对模拟增雨和氮沉降的响应[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赵登亮;放牧对克氏针茅草原群落的生态效应[D];内蒙古大学;2010年

6 魏琳;本氏针茅和克氏针茅种子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7 阿拉木斯;载畜率对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植被、土壤及牛体重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8 李鑫;刈割对克氏针茅草原植被群落的影响及其控制因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9 耿浩林;克氏针茅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及其对水热因子响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年


  本文关键词:呼伦湖岸植被的演替和分布规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79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c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