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维原子晶体材料在金属基底上生长及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本文选题:第一性原理计算 + 石墨烯 ; 参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材料的发展史既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一直以来,从天然材料到人工材料,从传统材料到新材料,人类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材料大海里的营养。由于石墨烯——首个被成功制备的二维原子晶体材料有着诸如:高的电子迁移率、优良的力学性质、光学性质以及量子霍尔效应等新奇物性,使得关于各种新型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研究倍受关注。但是,成功地应用这些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够实现高质量、大面积的材料制备,并且能够对其物理化学性质实现可控调制。本论文的工作就是从这两个目的出发,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验结果,开展了石墨烯以及硅二维结构在过渡金属Ru(0001)表面上的生长机制,以及掺杂石墨烯纳米带能带调控的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Ru(0001)表面石墨烯生长机制的研究。石墨烯在金属表面上的生长过程中,前驱体对于石墨烯生长的质量和尺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石墨烯生长过程中的前驱体的构型众说纷纭。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实验,从第一性原理计算出发,研究了石墨烯成核阶段中前驱体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以乙烯分子作为C源在Ru(0001)上生长石墨烯时,前驱体是非平面的CH2单体和CH2二聚体组成的链状结构。这些非平面的CH2单体和二聚体吸附在Ru(0001)表面上的六方密堆积的空位,沿着表面上的三个高对称方向排列分布。这项工作揭示了石墨烯在Ru(0001)表面上生长时的前驱体构型,通过控制碳源及前驱体的量可以控制石墨烯的质量及尺寸。2.Ru(0001)表面上一系列硅二维结构的生长:硅鱼骨结构、硅鱼骨和类硅烯共存结构和硅烯。硅烯不仅本身具有优异性质,比石墨烯更有吸引力的一点在于其可以与硅基半导体器件更好的兼容。目前人们仅在少数基底上,如:Ag(111)、Ir(111)和ZrB2(0001)等,制备出硅烯。最近,第一个基于硅烯的场效应晶体管的问世更是激起了人们对于硅烯研究的热潮。通过理论计算研究发现,与在Ag(111)表面上生长硅烯不同,随着硅原子覆盖度的不同,在Ru(0001)表面上会生长出一系列不同的硅二维结构。在50%的覆盖度下,Si原子形成一种之前从未被报道过的硅二维鱼骨结构;随着Si覆盖度增加至85.7%时,Ru(0001)表面被硅烯覆盖。通过模拟硅鱼骨向硅烯的转变过程,证实了硅烯是从硅鱼骨的elbow位置开始生长的。Ru(0001)表面上的这些硅二维结构以及硅鱼骨结构向硅烯的转变均得到了实验的证实。该研究成果为硅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生长和性质的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3.通过掺杂异质原子调控石墨烯纳米带的能带结构。理论研究表明,石墨烯纳米带的能带结构可以通过调节边界类型、宽度以及掺杂原子种类实现调控。然而,在实验上真正实现石墨烯纳米带能带性质的精确调控仍然存在着巨大的挑战。N掺杂仅仅是同幅度地平移了石墨烯纳米带的价带顶和导带底的位置,并未改变其带隙大小。基于前期N掺杂肩章型石墨烯纳米带的工作,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不同位置掺杂S原子的前驱体分子具有不同的最高占据轨道和最低未被占据轨道差。同时,计算结果还表明利用这种S掺杂的前驱体分子构筑的肩章型石墨烯纳米带具有不同大小的带隙。进一步的扫描隧道显微镜以及扫描隧穿谱的实验结果证实了不同位置掺杂S原子确实实现了石墨烯纳米带的能带调控。S掺杂为有效调控石墨烯纳米带的带隙开辟了新的方向。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graphene is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human society . The research on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graphene and silicon two - dimensional structure on the surface of Ru ( 0001 ) has been studied .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shoulder - type graphene nanoribbons constructed by the S - doped precursor molecules have band gaps of different sizes . Further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the scanning tunneling spectra confirm that the doping of the S atoms in different positions does realize the energy band regulation of the graphene nanoribbons . The S - doping opens up a new direction for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the band gap of the graphene nanoribbons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庆华,王平基,丁大同,王鼎盛;金属铝中层错能的缀加球面波法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1992年10期
2 郑传庆;林洁;解研;刘绍军;;高压下第一性原理计算中铜的芯价态划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肖鹏;;Sr_2Mn_2CuAs_2O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4 张召富;周铁戈;左旭;;氧、硫掺杂六方氮化硼单层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5 杜世萱;高鸿钧;;功能分子结构的组装和单分子物性: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扫描隧道显微学(I)[J];物理学进展;2008年02期
6 于冬琪;张朝晖;;带状碳单层与石墨基底之间相互作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1年03期
7 吴杨;赵登冰;金庆华;王玉芳;李宝会;丁大同;;纳米管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8 谭世勇;赖新春;黄理;张永彬;;铀的弹性、能带结构和光学常数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9 刘本琼;谢雷;段晓溪;孙光爱;陈波;宋建明;刘耀光;汪小琳;;铀的结构相变及力学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物理学报;2013年17期
10 刘学杰;张素慧;姜永军;任元;谭心;;单粒子在金刚石(001)表面吸附与迁移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人工晶体学报;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忠庆;Renata Wentzcovitch;;高温高压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新方法及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丽军;张小超;樊彩梅;贾金田;梁镇海;韩培德;;纳米钛酸镍材料结构模拟及第一性原理计算[A];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罗晓光;李金平;张幸红;韩杰才;董善亮;;第一性原理计算氯化钠型过渡金属硼化物的弹性性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陈灏;蒋锋;周永西;梁云烨;R.Note;H.Mizuseki;Y.Kawazoe;;分子电子学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英文)[A];量子电荷和自旋输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董锦明;翁红明;Y.Kawazoe;T.Fukumura;M.Kawasaki;;磁光效应和材料磁光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量子电荷和自旋输运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秦敬玉;厉瑞艳;杨磊;;基于逆蒙特卡罗和第一性原理计算联合的Fe-B-Si非晶结构分析[A];第三届散裂中子源多学科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姚超;吴忠庆;;第一性原理计算高温高压下Magnesite的状态方程、弹性、波速和密度[A];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专题11:深部高压结构、过程及地球物理响应论文集[C];2014年
8 张乔丽;袁大庆;张焕乔;范平;左翼;郑永男;K.Masuta;M.Fukuda;M.Mihara;T.Minamisono;A.Kitagawa;朱升云;;P在α-Al_2O_3中电场梯度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第十四届全国核结构大会暨第十次全国核结构专题讨论会论文摘要[C];2012年
9 侯士敏;;纳电子器件电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2005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赵宪庚;;院长致辞[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12年版)[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好;铁基超导体的晶体化学以及第一性原理计算并辅助探索新型超导材料[D];浙江大学;2015年
2 朱慧平;半导体中缺陷及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黄世娟;正电子理论计算及其在分析材料微结构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戴足阳;高分辨小分子光谱计算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5 胡麟;一些二维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6 张滨;Fe-Cr合金溅射纳米晶薄膜腐蚀电化学行为的XPS及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7 罗明海;Ⅱ-Ⅵ族三元合金半导体热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北大学;2016年
8 张艳芳;低维原子晶体材料在金属基底上生长及物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9 杨军;导电性超硬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何建平;钛酸锶钡结构及其极化特性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烨;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M_3AX_2相材料的点缺陷[D];兰州大学;2015年
2 李婷婷;铍和氧化铍电子、弹性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宁夏大学;2015年
3 陈浩;压力场中锗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实验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小波;钇稳定氧化锆空位型缺陷的第一性原理计算[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5 周,
本文编号:1847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847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