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毛亚纲及游仆亚纲纤毛虫的形态学、个体发育与系统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5 21:51

  本文选题:腹毛亚纲 + 游仆亚纲 ; 参考:《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纤毛虫原生动物是一大类分布极其广泛、种类繁多的单细胞真核生物,由于其消耗很大一部分细菌生产力且辅助提高养分循环及能量流向高营养级生物传递,是水体及土壤生态系统微食物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具高度分化的细胞结构、独特的接合生殖方式及双态性核器,在遗传学、发育与进化及细胞生物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广义的“腹毛类纤毛虫”包含了腹毛亚纲和游仆亚纲两个大类群,作为进化最为复杂和高等的阶元,其多样性及发生学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利用现代活体观察和银染技术,结合个体发育模式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共同探讨腹毛类纤毛虫多样性及系统发育与进化关系,已成为原生动物研究领域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下,作者于2010至2015年期间,对在中国北黄海和南海沿岸潮间带、沙滩、红树林湿地、河口、淡水及土壤等多种生境的腹毛亚纲和游仆亚纲纤毛虫的多样性、个体发育和分子系统学展开了研究。共鉴定出11属、16种,包括建立了1个新属、6个新种,并对已知种提供了新种群完备的分类学信息;同时对其中的8个种进行了个体发生学研究;在所涉及类群核糖体小亚基SSU rRNA基因序列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作者探讨了其分子系统地位和亲缘关系。完成的主要成果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形态学部分1.建立了一新属,伪腹柱虫属Pseudogastrostyla g. n.依据额腹横棘毛排布和背触毛发生模式等特征,在散毛目下建立了一新属,伪腹柱虫属,新属定义为:口围带连续,口器为典型的尖毛虫Oxytricha模式;具多于18根额腹横棘毛,一些腹棘毛成短列排布,左右各一列缘棘毛;具背缘触毛列,但无背触毛原基断裂。2.建立了六个新种在获得完备的分类学信息的基础上,通过与已知种、相近种的充分比较,建立了6个新种,包括腹毛亚纲5新种(成囊双列虫、黄色新尾柱虫、贪食棘毛虫、亚热带瘦体虫、黄色伪腹柱虫)和游仆亚纲1新种(拟芬克游仆虫)。3.完成了对10个存疑种的重描述对6个分类学信息不完备的已知种(缩短戴维虫、路氏戴维虫、朗当异列虫、前毛异列虫、活泼尖毛虫、阿密特游仆虫)进行细致的补充描述并提供新定义,并基于区域新种群,对4个已知种(亚热带伪尾柱虫、小腔游仆虫、日本双眉虫和暗色伪双眉虫)进行了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的补足性描述。细胞发生学部分1.对长期缺乏细胞发生学信息的双列虫属展开了发生学研究,提供了该属腹面两列长额腹棘毛列的来源方式,发现了额腹横棘毛原基Ⅵ末端不形成横棘毛这一特殊现象,并建立了双列虫属的细胞发生学模式。2.对缩短戴维虫的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补充性研究,发现了该种老的背触毛保留的特殊现象,进而从发生学角度推测其科级地位归属。3.对活泼尖毛虫和贪食棘毛虫的细胞发生过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反映了尖毛虫科各属及各种之间在总体发生模式上的高度保守和稳定性。4.对所涉及的3种游仆虫(拟芬克游仆虫、阿密特游仆虫、小腔游仆虫)进行了详细的细胞发生学研究,提供了所涉及种的额腹棘毛及尾棘毛形成模式,进一步显示了游仆虫属个体发生学的高度保守。5.对伪双眉虫属的细胞发生过程进行研究,提供了该属高度退化的波动膜的形成过程并建立了伪双眉虫属的细胞发生学模式:对双眉虫类纤毛虫的发生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比较,进一步确立了伪双眉虫属的建立。分子系统学部分:完成了本研究所采集种的核糖体小亚基SSU rRNA的基因序列测序,在此基础上通过序列分析比较和分子系统树构建等方法,对所涉及类群的分子系统地位进行了分析;结合形态学特征及细胞发生等信息,较全面地对以上种类的亲缘关系和系统演化做了初步探讨。
[Abstract]:ciliate protozoans are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numerous single - celled eukaryotic organisms , which consume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bacterial productivity and assist in the improvement of nutrient cycling and energy flow to the high trophic level ,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micro - food network of water and soil ecosystems ;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versity , ontogeny and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various habitats such as tidal zone , beach , mangrove wetland , river mouth , fresh water and soil in North Yellow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during 2010 - 2015 due to its highly differentiated cell structure .
At the same time , 8 species of them were studied .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equence information of the SSU rRNA gene of the ribosomal subunit of the species involved , the author probes into its molecular system status and its relationship . The main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clude the following three parts : morphological part 1 . A new genus Pseudogastrodiae a g . n is established .
There are more than 18 fronds of transverse spine hairs , some of which are arranged in short columns , and each of the left and right rows of spines hairs ;
In this paper , six new species , including five new species ( such as dictyphus jujuba , yellow new tail pillarworm , Japanese bieyebrow and dark pseudo - double eyebrow worm ) , have been studied in detail , and a new definition is provided .
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features and the occurrence of the cells ,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above species are discussed in a more comprehensive way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福康,张作人;一种游仆虫棘毛基部纤维的形态及其在形态发生过程中的演化[J];动物学研究;1989年02期

2 王重刚;Amphisiell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3 张作人,庞延斌,邹士法;尾柱虫(Urostyla cristata)的形态发生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2年01期

4 张作人,顾福康;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的实验再生[J];动物学研究;1982年03期

5 张作人,庞延斌,顾福康;急纤虫Tachysoma pellionella无性生殖周期中核器和纤毛器的演化[J];动物学研究;1984年02期

6 张作人,庞延斌,顾福康;红色角毛虫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过程的研究[J];动物学报;1985年01期

7 刘小意,金立培;念珠伪角毛虫的形态学及形态发生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S3期

8 耿月妹,邹士法,张作人;易动瘦尾虫的形态和核器二分裂过程[J];动物学杂志;1992年03期

9 赵鸿;;动物功夫秀[J];大自然;2012年06期

10 庞延斌,顾福康,张作人;红色角毛虫生理改组过程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金立培;金华中;;一种瘦尾虫小核体功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金立培;金华中;;一种有色伪角毛虫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观察[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龚骏;宋微波;胡晓钟;马洪刚;林晓凤;季道德;;玻氏全列虫(Holosticha bradburyae n.sp.)的形态学和纤毛图式[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4 侯连生;沈锡祺;;Parastylonychia sp.形态和形态发生的研究[A];动物学专辑——上海市动物学会1997年年会论文集[C];1997年

5 金立培;金华中;;尖毛虫小核体功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6 王艳坤;付海燕;王文敬;邱子健;史新柏;;七种腹毛类纤毛虫缘棘毛毛基纤维的比较观察[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7 高巍;史磊;顾福康;;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皮层纤毛器基部微管的荧光标记[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8 鲍小娟;冯玲玲;倪兵;顾福康;;异毛虫Allotricha curdsi的形态及形态发生的扫描电镜观察[A];2008年上海市动物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樊阳波;腹毛亚纲及游仆亚纲纤毛虫的形态学、个体发育与系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李俐琼;腹毛目纤毛虫的细胞发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姜佳枚;腹毛类纤毛虫分类学及细胞发生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邵晨;纤毛虫重要类群的细胞发生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和莹莹;不同类型土壤纤毛虫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2 潘莹;腹毛类纤毛虫的形态学与个体发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娄慧玲;魏氏拟尾柱虫微管类细胞骨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林钦;纤毛虫纳米比亚殖口虫的细胞形态及其皮层纤毛器的形态发生[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李玉红;不同类型土壤纤毛虫分类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6 高巍;两种纤毛虫皮层微管胞器及其组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余齐耀;纤毛虫瘦尾虫细胞的直接荧光标记及扫描电镜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素娟;三类腹毛目纤毛虫皮层纤毛器微管胞器及其形态发生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娜;土壤腹毛类纤毛虫澳洲管膜虫皮层微管和胞质胞器的显微与亚显微结构观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10 史磊;土壤纤毛虫草丛土毛虫皮层微管胞器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94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8494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1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