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22 12:32

  本文关键词: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5年

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徐威  

【摘要】: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南缘,地处西部干旱地区,区域内降水稀少而蒸发强烈,地下水是区域重要供水水源,也是维持该地区脆弱植被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对于促进该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次研究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那棱格勒河流域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及地下水可更新能力研究》专题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傍河地下水开采影响下潜流带内铁锰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研究》(批准号:41372238),在深入分析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多重环境示踪剂技术,揭示地下水和地表水转化关系,查明河水入渗对地下水的影响特征,应用地下水流数值模拟技术,预测和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内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取得如下主要认识: 1、研究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区大气降水汇流形成的那棱格勒河渗漏补给,区域内地下水约有87.6%来自河水渗漏补给。山前平原区大气降水量稀少,蒸发强烈,计算得到大气降水对地下水补给潜力仅为0.027~0.043mm/a。 2、在深入分析该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水化学、氢氧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222Rn等多种环境示踪剂研究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发现研究区内河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在山间盆地、洪积倾斜平原和冲积平原段河水与地下水具有不同的转化特征。山前隆起区域至上游山区的山间盆地区段(区段Ⅰ),河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区段内河水与地下水发生多次转化;山前隆起区域至下游冲洪积扇前缘地下水溢出带区的洪积倾斜平原段(区段Ⅱ),主要发生河水向地下水的垂向渗漏补给;地下水溢出带至台吉乃尔河的冲积平原段(区段III),地下水大量溢出地表向河水排泄。综合222Rn质量守恒原理与温度示踪原理计算结果,确定河水入渗补给量约占河流径流量的52.3%左右,地下水溢出排泄量在现状年情况下约占补给量的20%左右。 3、河水与地下水间密切的水力联系使得河水径流量动态与地下水位动态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河水流量与近河岸带地下水位动态都表现出年周期性波动特征,远离河道处地下水位动态的周期性减弱,地下水位动态相对于河水流量的延滞性也随着远离河道逐渐增大。区内近岸带地下水位动态相对于河水流量动态的延滞时间约为50~150天。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也反应出河水入渗对地下水的影响,表现为离河道越近地下水TDS含量和14C活度值较高,氢氧稳定同位素较富集。基于上述各种影响特征划分了河水入渗对地下水的影响分区,河水入渗强烈影响带位于河道中心及紧靠河岸带,宽度约15km,地下水动态滞后于河水动态时间约50~100天;河水入渗弱影响带远离河道中心,宽度约10km,地下水动态滞后于河水动态时间约100~150天;冲洪积扇前缘的河水地下水混合带,水化学和同位素特征表现出河水与地下水的混合作用,泉水流量动态滞后河水动态200天左右。 4、受地形地貌、地质因素和补给条件所控制,研究区发育有局域型、中间型和区域性三种不同尺度的地下水流系统。根据水流系统的空间分布及各水流系统的地下水循环特征,可划分出局域型、中间型和区域型三种尺度的地下水循环模式。局域型地下水流动系统沿地下水流向纵向延伸长度为30-35km,循环深度在150-350m左右,水循环交替能力强;中间型地下水流动系统纵向延伸长度约50km,循环深度一般在300-600m,最大800m左右,地下水沿程与地表水水力联系较差,循环交替能力较差;区域型地下水流动系统纵向延伸长度超过80km,最大循环深度达1000m左右,地下水在上游接受河水补给后通过深层直接向研究区外径流,整个径流过程中与地表水无水力联系,循环交替能力极差。 5、研究区内人类活动通过地表引用河水及地下水开采影响地下水循环特征。通过地下水流数值模拟研究了2013~2020年水资源的开采对地下水循环的影响,当大量开发水资源时,局部水流系统的水循环特征受到的影响最为强烈:表现为随着河水径流量的减小及开采量的增大,冲洪积扇中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幅度逐渐增大,局部水流系统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区域内积极循环的地下水资源量减小。局部水流系统内积极循环量的减小直接影响着区内生态植被适生水位的分布范围,当河水径流量按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连续枯水年流量,河水与地下水开采量按规划最大需水量预报时,2020年冲洪积扇中部地下水位降幅超过10m,积极循环带地下水资源量相对现状条件减少42%,生态植被适生水位分布范围相对现状条件减少22%。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41.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尔泗,李新,张济世,胡兴林;甘肃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荒漠化的水资源问题[J];冰川冻土;2004年06期

2 聂振龙,陈宗宇,程旭学,郝明林,张光辉;黑河干流浅层地下水与地表水相互转化的水化学特征[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1期

3 王文科;李俊亭;王钊;冯西洲;徐敏;王文明;杨丽君;;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演化及若干科学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4 侯光才;苏小四;林学钰;柳富田;易树平;董维红;俞发康;杨陨城;王冬;;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天然水体环境同位素组成及其水循环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5 董维红;苏小四;侯光才;林学钰;柳富田;;鄂尔多斯白垩系地下水盆地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的分布规律[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2期

6 王新民;崔巍;;变权组合预测模型在地下水水位预测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6期

7 张光辉,刘少玉,张翠云,陈宗宇,聂振龙,申建梅,王金哲,王昭;黑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研究[J];中国地质;2004年03期

8 范锡朋;西北内陆平原水资源开发引起的区域水文效应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地理学报;1991年04期

9 刘昌明,张学成;黄河干流实际来水量不断减少的成因分析[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10 冯平;李建柱;徐仙;;潘家口水库入库水资源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高淑琴;河南平原第四系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8年

2 赵静;黑河流域陆地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孙芳强;鄂尔多斯盆地都思兔河流域地下水循环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4 马欢;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河流域典型区水循环变化分析[D];清华大学;2011年

5 宋国慧;沙漠湖盆区地下水生态系统及植被生态演替机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晓梅;桂和荣;陈兆炎;;安徽沿淮地区潮土理化性质及低养分机理研究[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2 胡宝林;两淮煤田山西组顶部高岭石泥岩特征及其成因[J];安徽地质;1996年01期

3 刘增兰;西北地区水资源特征及主要的开发利用模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4年03期

4 李铎;周亚红;方晓峰;;铜离子在饱水细砂中的吸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9期

5 仝杰;张阳生;;基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环境特征的城镇水景观建设研究——以内蒙古磴口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6 徐晓进;黄蕴;;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9期

7 石光普;杨文科;景怀玺;李富洲;陈少勇;岳玉林;;白银市夏季降水特征及其大气环流异常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8 王存良;李瑛;曾磊;赵贵章;杨峰;;地下水开采条件下苏贝淖流域植被演替模型与演替过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9 杨晓婷;王文科;;砂土对NH_4~+-N的吸附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10 段磊;王文科;白小满;李琦;王才川;;西安市饮用水源地地下水环境演化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ssessing impact of irrigation water on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quality in arid environment using CFCs,tritium and stable isotopes,in the Zhangye Basin,Northwest Chin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刘新号;朱军涛;谭菊萍;;焦作市平原区中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下册)[C];2007年

3 张雷;黄园淅;程晓凌;杨波;李江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问题初探[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肖伟华;刘文琨;裴源生;黄介生;段凯;;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法及模式体系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5 粟晓玲;史银军;;基于水资源转化模拟的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6 姜利国;梁冰;;线性等温吸附条件下有机污染物在地下饱水带中迁移的数学模型及参数分析[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7 马妮娜;杨小平;;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东南边缘地区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文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8 尹彦芳;迟方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水权利人公共参与研究——兼及环境民主原则间架结构的具体设计[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9 张赞勋;付林森;江东云;姚金石;;大足石刻风化物可溶盐形成及破坏作用机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10 李榴芬;;粤北区域水循环的影响及生态效应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雄师;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华;基于系统仿真和情景模拟的崇明生态安全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春林;滇中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及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程汤培;地下水流动数值模拟的高效并行计算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蒋小伟;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马燕;河流渗滤系统中BTEX污染去除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张保建;鲁西北地区地下热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陈坚;铵态氮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机制及转化去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杜超;下辽河平原地下水水质实时预报模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仕玉治;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及实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斌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域差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艳卉;矿井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曹红;污染场地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含水层系统天然净化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燕娜;金井河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金玉清;民勤县生态农业发展途径及效益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6 亢健;湟水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的水文响应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亮;涉县大型岩溶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8 刘泉;玄武岩斜坡水岩化学作用[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杜玉龙;东川因民铜矿区矿坑水水化学特征及资源化利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沈飞;西昌某钢铁新基地工程水文地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辉,石迎新,聂振龙;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对地下水的依赖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3期

2 丁永健,叶佰生,周文娟;黑河流域过去40a来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3 蓝永超,康尔泗,金会军,张生才,陈明征,陈学林;黑河出山径流量年际变化特征和趋势研究[J];冰川冻土;1999年01期

4 仵彦卿,慕富强,贺益贤,蓝永超;河西走廊黑河鼎新至哨马营段河水与地下水转化途径分析[J];冰川冻土;2000年01期

5 丁永建,叶佰生,刘时银;祁连山中部地区 40a来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0年03期

6 王建,沈永平,鲁安新,王丽红,史正涛;气候变化对中国西北地区山区融雪径流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7 胡兴林;概化的Tank模型及其在龙羊峡水库汛期旬平均入库流量预报中的应用[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8 张济世,康尔泗,蓝永超,陈仁升,陈满祥;河西内陆河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及水资源利用率研究[J];冰川冻土;2001年04期

9 施雅风,沈永平,胡汝骥;西北气候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信号、影响和前景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10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泽元;地下水引起的表生生态效应及其评价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2 叶冬梅;乌兰布和沙漠土壤水分动态和白刺群落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3 陈宗宇;从华北平原地下水系统中古环境信息研究地下水资源演化[D];吉林大学;2001年

4 桂祥友;厚风积砂覆盖区水资源预测与优化管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5年

5 曲炜;西北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龚斌;基于遥感技术的黑河下游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7 何炎红;乌兰布和沙漠植被与水资源相互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8 春喜;晚第四纪吉兰泰盐湖古湖面与环境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9 孙承志;干旱山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10 郝玉光;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化过程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全林;退化人工梭梭林的群落特征及其恢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丽;基于遗传算法的水资源系统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3 秦佳琪;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沙地类型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4 金红喜;西北干旱沙区四种主要造林灌木的蒸腾耗水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鑫光;霸王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根系提水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张海清;额济纳旗胡杨林主要建群种生态用水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6年

7 丁文晖;干旱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地下水水文效应[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周绪;干旱区地下水位降幅对天然植被退化的影响分析[D];新疆大学;2006年

9 王巧焕;灌溉条件下黄土层中水盐运移的试验研究及数学模拟[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10 郑庆钟;民勤绿洲边缘沙漠化治理与水环境驱动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鉴银,傅瓦利;岩溶地区开凿隧道对地下水循环系统的破坏——以重庆市中梁山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庞忠和;郭永海;苏锐;秦大军;许冰;;北山花岗岩裂隙地下水循环属性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S2期

3 徐梦瑶;梁秀娟;王益良;李强;姜佳浃;;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演化特征[J];人民黄河;2012年02期

4 成六三;伊晓宏;;喀斯特地貌区采煤塌陷对地下水循环过程的影响及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12年06期

5 夏雨波;谢海澜;王冰;胡云壮;王小丹;白耀楠;张金起;;地下水循环演化模式及研究方法综述[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2年04期

6 潘世兵,王忠静,曹丽萍;西北内陆盆地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持续利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年01期

7 柳富田;苏小四;董维红;苏耀明;俞发康;;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循环深度确定中的应用[J];人民黄河;2008年04期

8 张发旺,王贵玲,侯新伟,李建华,李玉静;地下水循环对围岩温度场的影响及地热资源形成分析——以平顶山矿区为例[J];地球学报;2000年02期

9 于静洁;宋献方;刘相超;杨聪;唐常源;李发东;佐仓保夫;近滕昭彦;;基于δD和δ~(18)O及水化学的永定河流域地下水循环特征解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兴华;;地下水循环与地下水盐运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柏钰春;王磊;;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与岩相古地理[A];寒区水资源研究[C];2008年

2 李壮;马震;孙瑞华;;鲁北平原含水系统划分及地下水循环条件研究[A];地质与可持续发展——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侯光才 尹立河;[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温汉辉;雷州半岛地下水循环规律及合理开发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2 徐威;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3 聂振龙;黑河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循环及更新性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5年

4 陈鲁;吐鲁番盆地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5 柳富田;基于同位素技术的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区地下水循环及水化学演化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尚海敏;陇东白垩系盆地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宇渤;三江平原地下水循环环境演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曹阳;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典型湖淖地区地下水循环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尹立河;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水循环与温度场数值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王晓曦;滦河沿岸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5 高东燕;灵武大泉地区地下水循环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小元;鄂尔多斯盆地大克泊湖淖地区地下水循环和水化学形成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鸿;仁怀高大坪乡地区岩溶地下水水化学及地下水循环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玉;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泾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可更新能力评价[D];吉林大学;2007年

9 张樑;乌兰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那棱格勒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循环模式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5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85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d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