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本文关键词: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
孙辉
【摘要】:近年来,随着沉积学研究和油气勘探逐步向深水区推进,深水沉积学研究已成为当前国际地质学界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受到越来越多沉积学家和石油地质学家的关注。本研究以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尤其是海底扇和深水水道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地震、岩芯和测井数据,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运用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和深水沉积动力学等理论方法,对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海底扇和深水水道等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发育特征及其时空展布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进而分析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构造活动和物源体系等对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探讨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演化过程。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性资料,研究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海底扇发育特征,提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主要发育5种类型海底扇沉积:北部多点物源富砂质海底扇、南部多点物源富砂质海底扇、北部多点物源富泥质海底扇、西部点物源富砂质海底扇和复合物源海底扇。不同类型海底扇的分布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北部多点物源富砂海底扇主要发育于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盆地北部,南部多点物源海底扇发育于早中新世盆地南部,北部多点富泥海底扇主要发育于晚中新世末期和上新世盆地北部,西部点物源海底扇发育于上新世中期陵水凹陷,复合物源海底扇则发育十晚中新世早期乐东凹陷。2.在建立高精度层序地层学框架基础上,总结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海底扇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过程,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海底扇沉积体系演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早中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富砂质海底扇发育阶段;晚中新世的富砂-富泥质海底扇转换阶段和上新世的富泥质海底扇发育阶段。其中,早中新世盆地北部和南部发育大规模的北部多点物源海底扇和南部多点物源富砂海底扇,中中新世以盆地北部多点物源富砂海底扇沉积为主,这个阶段海底扇规模大、数量多。晚中新世,盆地内海底扇规模小且数量少,由黄流组二段北部多点物源富砂海底扇转换到黄流组一段的北部多点物源富泥质海底扇。上新世,盆地内发育北部多点物源富泥海底扇沉积,此时海底扇展布面积大,但厚度薄,且受到块体流活动的影响。3.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性资料,确定了中央峡谷起源时间和沉积物供给特点,指出中央峡谷开始发育时间为晚中新世早期(11.6Ma),由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大型海底扇沉积物沿琼东南盆地轴线二次搬运侵蚀而成。此时,中央峡谷以无头水道的形式活动,表现出明显的溯源侵蚀特征。但绝大部分区段被后期中央峡谷侵蚀殆尽,仅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段局部残留。从乐东凹陷大型海底扇的沉积构成来看,黄流组二段沉积时期中央峡谷浊流以越南物源的沉积物为主,其次有少量海南岛西部河流的沉积物。4.运用地震沉积学的方法,详细追踪和解释了各时期中央峡谷的侵蚀-充填过程,恢复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深水水道体系时空演化过程,提出自黄流组一段开始,中央峡谷主要由海南岛西部河流供给沉积物,并在侵蚀规模和沉积充填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萎缩特征。黄流组二段沉积时期,由乐东凹陷大型海底扇沉积物的二次搬运形成了深水水道体系的雏形;黄流组一段沉积时期,深水水道体系由源自海南岛西部河流的多条小型侵蚀水道汇聚而成,贯穿莺歌海盆地南部和整个琼东南盆地,随着浊流沿斜坡地形的搬运,侵蚀能力逐渐增强,以“V”型侵蚀为主,水道浊流充填于陵水凹陷段,其中,松南凹陷和宝岛凹陷段北部泥质碎屑流的加入导致了该段充填的复杂性;莺歌海组二段C亚段沉积时期,深水水道体系平面展布特征同黄流组一段时期类似,但以小型曲流水道摆动的“箱”型侵蚀为主,侵蚀规模和水道浊流充填均明显减小,且浊流充填退至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段,南部水道在乐东凹陷的汇入导致该段快速的加宽和加深,并侵蚀了局部黄流组一段水道;莺歌海组二段B亚段沉积时期,深水水道体系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发育,多物源供给”的特征,其头部表现为局部的过路不侵蚀-沉积,水道侵蚀规模进一步减小,且最终在陵水凹陷和松南凹陷形成水道尾部的海底扇沉积,预示着深水水道体系西段活动历史的终结,随后仅东段在长昌凹陷和宝岛凹陷陆坡垮塌的块体流冲刷下活动至今。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深水水道体系自黄流组一段至今,在侵蚀-充填规模和浊流充填位置上均表现出明显的萎缩趋势。5.通过对盆地内构造活动的详细分析,探讨了构造活动对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认为构造活动主要从陆架宽度、陆架角度和可容纳空间三个方面控制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的发育。莺歌海盆地1号断层中新世的活动导致该区域狭窄陆架的形成,控制莺歌海盆地中新世海底扇和深水水道的发育。琼东南盆地1号断层晚中新世的活动构建了莺歌海盆地到琼东南盆地的地形斜坡,并为乐东凹陷大型海底扇提供了沉积空间。琼东南盆地北部隆起区多阶正断层则控制了早中新世和中中新世盆地北部高角度陆架的形成,这为盆地北部大规模发育的海底扇提供了地形条件。琼东南盆地2号断层早中新世到中中新世的隐伏活动,一方面控制了松南凹陷和宝岛凹陷陡直陆坡,另一方面导致了琼东南盆地西高东低地形格局的形成,为随后深水水道沿琼东南盆地轴向搬运提供了地形条件。6.通过对盆地内相对海平面变化特征的分析,探讨了相对海平面变化对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提出相对海平面低位期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海搬运的主要时期,控制了南海西北部重力流沉积的大规模发育。其中,相对海平面从长周期和短周期两个方面对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中新世相对海平面逐渐变浅的趋势影响了盆地中海底扇沉积体系有富砂到富泥的转变,三级层序内的相对海平面低位期有利于陆源碎屑沉积物通过河流向外陆架和陆坡的搬运,进而以重力流的形式在深海形成海底扇沉积。此外,晚中新世的强制性海退事件导致了越南方向沉积能够搬运至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以及海南岛西部河流直接延伸至陆坡进而以深水水道的形式向琼东南盆地延伸,这决定性的控制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的发育。7.综合研究区物源区和盆地中沉积充填特征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物源对重力流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提出海南岛和越南物源的供给为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的发育提供了沉积物基础。南海西北部主要受到了海南岛物源、红河物源和越南物源的控制,其中,早-中中新世研究区内主要受到了海南岛物源的影响,控制了盆地北部大规模发育的多点物源富砂海底扇的沉积;晚中新世,越南物源的加强控制了莺歌海盆地南部水道复合体和琼东南西部大型海底扇的发育;上新世,海南岛物源供给能力的加强控制了盆地北部多点物源富泥质海底扇的大规模发育。8.系统总结南海西北部深水区各时期重力流发育特征,将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演化历史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早-中中新世富砂海底扇主导阶段、晚中新世深水水道主导阶段和上新世深水水道萎缩-富泥海底扇发育阶段。早-中中新世,盆地内以大规模发育的富砂质海底扇沉积为主;晚中新世,盆地内以大型的侵蚀型深水水道沉积体系为主,海底扇发育规模较小;上新世,深水水道体系在侵蚀和充填规模表现出明显的萎缩,在水道充填区域上表现出向物源区的后退,但在海南岛物源供给加强的影响下,大规模发育受宽缓陆架控制的富泥质海底扇沉积。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21;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Deep-water Fan System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on the Northern Slope of the South China Se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4年03期
2 解习农;任建业;王振峰;李绪深;雷超;;南海大陆边缘盆地构造演化差异性及其与南海扩张耦合关系[J];地学前缘;2015年01期
3 苏明;李俊良;姜涛;田姗姗;张成;解习农;;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的形态及成因[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4期
4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submarine fan system in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South China Sea[J];Petroleum Science;2012年01期
5 钟泽红;刘景环;张道军;何小胡;张迎朝;刘小燕;尤丽;刘新宇;;莺歌海盆地东方区大型海底扇成因及沉积储层特征[J];石油学报;2013年S2期
6 郑荣才;郑哲;高博禹;胡晓庆;王昌勇;;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珠江组海底扇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征[J];岩性油气藏;2013年02期
7 Ming Sun;Hua Wang;Jihua Liao;Huajun Gan;Jun Xiao;Jinfeng Ren;Shu'e Zhao;;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Model of Gravity Flow Depositional System for the First Member of Upper Miocene Huangliu Formation in Dongfang Area, Yinggehai Basin, Northwestern South China Sea[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4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2 雷超;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曹立成;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新近纪物源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王杰平;;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深水天然堤—溢岸沉积[J];沉积学报;2011年04期
2 苏明;解习农;姜涛;李俊良;孙志鹏;田姗姗;张成;何云龙;张翠梅;;琼东南盆地裂后期S40界面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3 解习农;陈志宏;孙志鹏;姜涛;何云龙;;南海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特征[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李亚敏;罗贤虎;徐行;杨小秋;施小斌;;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海底原位热流测量[J];地球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5 徐行;李亚敏;罗贤虎;施小斌;杨小秋;;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勘探区典型站位不同类型热流对比[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3期
6 李向东;何幼斌;郑昭昌;刘娜;王丹;罗进雄;李华;;宁夏香山群徐家圈组发现深水复合流沉积构造[J];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7 许怀智;蔡东升;孙志鹏;黄安敏;陈嵘;李春雷;何丽娟;;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沉积充填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12年04期
8 ;Heavy Metal Distributions and Source Tracing in the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Dongdao Island,South China Se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8年05期
9 ;Gravity Flow on Slope and Abyssal Systems in the Qiongdongnan Basin,Northern South China Se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1年01期
10 王振峰;;深水重要油气储层——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J];沉积学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吴振利;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2 何云龙;琼东南盆地陆坡区重力流沉积特征及其成因机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3 雷超;南海北部莺歌海—琼东南盆地新生代构造变形格局及其演化过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杜同军;琼东南盆地层序地层和深水区沉积充填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陈慧;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及其演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6 刘连卫;曙二区大凌河油层高分辨地层格架及砂体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4年
7 罗敏;南海西沙西南海底麻坑区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麻坑活动性以及麻坑形成时间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晓亚;珠江口盆地干酪根热模拟生烃及油气充注期次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2 李伟;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地震特征及成因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李娜;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渐新世以来沉积古环境及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4 朱林;南海北部荔湾3-1气田管道路由区灾害地质特征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5 张道军;莺歌海盆地新近系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有利储层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6 刘睿;南海西北次海盆深水扇沉积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7 王健;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SB16.5层序沉积体系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8 李磊;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湖盆重力流沉积及其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9 胡琏;南海北部深水区白云凹陷SB21有利储层识别[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博;刘震;李绪深;;莺歌海盆地天然气底辟优势聚集规律及勘探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吴昌荣;彭大钧;庞雄;叶斌;舒誉;;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颖;王晓州;王英民;张春生;;沉积物理模拟实验在确定重力流临界坡度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彭大钧,庞雄,陈长民,舒誉,叶斌,甘其刚,吴昌荣,黄先律;从浅水陆架走向深水陆坡——南海深水扇系统的研究[J];沉积学报;2005年01期
5 吴时国;秦蕴珊;;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沉积体系研究[J];沉积学报;2009年05期
6 邹才能;赵政璋;杨华;付金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7 徐强;王英民;王丹;李冬;;南海白云凹陷深水区渐新世—中新世断阶陆架坡折沉积过程响应[J];沉积学报;2010年05期
8 张功成;朱伟林;米立军;张厚和;梁建设;屈红军;;“源热共控论”:来自南海海域油气田“外油内气”环带有序分布的新认识[J];沉积学报;2010年05期
9 李云;郑荣才;朱国金;高博禹;胡晓庆;;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1年04期
10 孟凡晋;肖丽华;谢玉洪;王振峰;刘景环;童传新;张伙兰;高煜婷;孟元林;魏巍;赵晓庆;;莺歌海盆地黏土矿物异常转化及其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涛;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区中中新世以来低位扇体形成条件和成藏模式[D];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
2 袁圣强;南海北部陆坡区深水水道沉积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雷超;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9年
2 陈奎;琼东南盆地油气目标地层沉积物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高,周祖翼,王全海,彭勇民,姚鹏;西藏江孜县沙拉岗锑(金)矿区重力流沉积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李冬;王英民;王永凤;徐强;;红河深水扇沉积物重力流特征[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3 庞雄;柳保军;颜承志;刘军;李元平;;关于南海北部深水重力流沉积问题的讨论[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3期
4 吴嘉鹏;王英民;王海荣;李华;彭学超;邱燕;李冬;;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J];地质论评;2012年06期
5 贺自爱;全国第一次重力流沉积会议胜利召开[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3年04期
6 梁传茂;;湖北西北部上震旦统重力流沉积及其构造古地理意义[J];地质论评;1987年02期
7 姜在兴,赵徵林,刘孟慧;一种沿深水箕状谷纵向搬运的重力流沉积[J];石油实验地质;1988年02期
8 贾振远;重力流的运动特点和类型[J];地球科学;1990年01期
9 王萌;;沉积物重力流及重力流砂体研究综述[J];中国科技投资;2013年30期
10 林畅松,刘景彦,蔡世祥,张艳梅,吕明,李杰;莺-琼盆地大型下切谷和海底重力流体系的沉积构成和发育背景[J];科学通报;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雷怀彦;官宝聪;;歧北凹陷沙一段近岸水下扇重力流沉积及砂体预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2 刘招君;孙连浦;董清水;朱建伟;方石;;伊舒地堑莫里青断陷下第三系双阳组沉积特征[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3 张继庆;官举铭;;湖南大庸上震旦统中的重力滑塌沉积[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6)[C];1985年
4 杨有星;金振奎;余宽宏;王哲;;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重力流沉积环境中的应用[A];“地球·资源”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卓皆文 任淑珍;[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辉;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潘树新;大型坳陷湖盆深水重力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春凌;适用于模拟水下重力流的湍流模型的比较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
2 李磊;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6油层组湖盆重力流沉积及其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3 孙丽梅;松辽盆地北部中央坳陷区嫩江组一、二段陆相重力流沉积学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南海西北部深水区重力流沉积体系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90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90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