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期观测的长三角背景区域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预报方案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9 06:19

  本文选题:云凝结核 + 吸湿性参数 ; 参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云凝结核(CCN)是气溶胶—云作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因素中不确定最大的部分,同时高浓度的CCN也与雾-霾污现象密不可分。分粒径的CCN观测实验能够得到不同化学成分气溶胶的活化特征,并能对模式中CCN输入和预报结果进行检验。目前全球CCN的观测实验多集中在欧美地区,且主要为短期观测,亚洲区域高浓度气溶胶背景下的CCN长期观测较为稀缺。本论文在长三角区域的GAW(Global Atmospheric Watch,全球大气观测计划)—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了包含四季的气溶胶的化学成分、数谱分布、CCN活化特征的综合观测与实验,讨论了CCN的活化能力以及预报方式,为全球CCN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实验发现,在不同的天气—污染类型下,CCN的活化谱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活化曲线的倾斜程度。通过使用高斯累计分布函数拟合,发现可以使用一个参数来量化这种变化趋势,其物理意义为气溶胶的混合程度。为了能够细化不同天气—污染类型下CCN活化能力的变化,对天气类型进行了详细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型天气下的CCN特征。发现整体而言,污染期间的CCN在较大粒径上较为老化,混合均匀;清洁状态下的CCN具有较强的最大活化率,其中爱根核模态粒子相比于污染期间更为均匀,且有较强的吸湿能力;在同一能见度、不同湿度的环境中,由于水气的影响,CCN也在混合均匀程度和吸湿能力方面有显著的差异。通过与其他区域和不同环境下研究的对比,发现临安CCN年均最大活化率较高。在较低的过饱和度下(0.1%),CCN的平均浓度约占据CN(总气溶胶cloud nuclei)总浓度的~20%,且对应的峰值粒径为200 nm,而在较高的过饱和度下(0.28—0.7%)平均CCN浓度从5000 cm~(-3)升高到了7100 cm~(-3)。临安地区CCN平均活化能力和气溶胶吸湿性较强,高于清洁地区的平均水平,表明了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无机物气溶胶对整体CCN活化能力有增强作用。对CCN的月季变化分析发现,不同时间段由于气团来源和数谱分布的不同,CCN浓度和活化特征呈现出较大的差异,表明长期观测得到CCN分布平均状态的优势。在气溶胶吸湿能力参数化方案的研究中,发现可以将气溶胶化学成分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种类型来简化计算;但对于不同的天气—污染类型,由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变化,其参数化方案略有区别。为了改善中尺度天气-大气污染模式中对CCN预报的参数化方案,实验中就气溶胶是否内外混、化学成分是否随粒径改变等假设,分别估算了CCN的浓度,并发现在不同的过饱和度下,以及不同类型的天气-污染状态中,由于实际气溶胶的混合状态的不同,需要分别采取不同的假设才能得到最优的估算效果。总体来说,在轻雾类型天气下,使用外混的假设计算效果较好;而霾的天气下使用内混的假设计算效果较好;在较大的过饱和度下需要使用分粒径的化学成分来计算CCN;而在较小的过饱和度下使用总化学成分即可实现较好的CCN估算。这表明了在CCN的估算中,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气溶胶数谱分布、分粒径化学成分、混合特征进行不同的参数化,以得到最优计算效果。在计算CCN的数谱过程中,使用了一种对CCN谱分布计算的新方法,通过增加了两个新参数(最大活化率、混合系数)实现了对CCN谱分布较好的模拟。本文对各参数造成的CCN预报误差,以及对误差的影响范围进行了讨论,并通过对文献的总结,给出了新方法中两个新参数的取值范围和经验公式,以便其具有普适性。
[Abstract]:In this paper ,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activation energy and moisture absorption capacity . The results show that , under different weather - pollution types , the maximum activation rate is high . In the same visibility and humidity environment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 the number spectrum distribution and the moisture absorption capacity . In order to improve mesoscale weather - air pollution model , it is found that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aeroso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 organic matter and inorganic substance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P426.5;X513;P4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Philippe Gouloub,章文星;中国北方地区春季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遥感研究[J];遥感学报;2005年04期

2 刘煜;李维亮;周秀骥;;夏季华北地区二次气溶胶的模拟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5年S1期

3 徐建中,孙俊英,任贾文,秦大河;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成分分析[J];冰川冻土;2005年02期

4 延昊;矫梅燕;毕宝贵;刘桂清;;国内外气溶胶观测网络发展进展及相关科学计划[J];气象科学;2006年01期

5 颜鹏;郇宁;杨东贞;张养梅;王淑凤;;两种气溶胶质量重建方法的比较及气溶胶质量闭合研究[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05期

6 周任君;陈月娟;毕云;易明建;;青藏高原上空气溶胶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与臭氧的关系[J];高原气象;2008年03期

7 陈秀红;魏合理;李学彬;徐赤东;徐青山;;可见光到远红外波段气溶胶衰减计算模式[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9年02期

8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颜鹏;刘桂清;周秀骥;王京丽;汤洁;刘强;王振发;周怀刚;;上甸子秋冬季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特性[J];应用气象学报;2010年03期

10 黄晓锋;薛莲;何凌燕;胡敏;张远航;朱彤;;应用高分辨气溶胶质谱在线测定有机气溶胶元素组成[J];科学通报;2010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郝立庆;王振亚;黄明强;方黎;张为俊;;种子气溶胶对甲苯光氧化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生长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贞;徐晓亮;侯忠新;丁锋;;青岛市不同天气系统下气溶胶浓度特性初探[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3 杨素英;马建中;;多化学组分气溶胶对暖云微物理特征的影响[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4 李嘉伟;韩志伟;;东亚地区气溶胶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的模拟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张敏;林立;陈建民;;大西洋深海气溶胶船基监测[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张秋晨;朱彬;苏继峰;王红磊;;南京三类不同大气污染过程下气溶胶水溶性无机离子的特征研究[A];S18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2年

7 李富刚;李仑格;林春英;王广河;汪晓滨;;西北地区气溶胶研究的回顾与展望(Ⅱ)气溶胶的源和汇与沙尘暴研究综述[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8 杨素英;马建中;胡志晋;银燕;;可溶性有机气溶胶对CCN和云微物理特征影响的模拟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云降水与人工影响天气科学会议论文集(Ⅱ)[C];2008年

9 赵树云;智协飞;张华;王志立;;不同气溶胶方案对BCC_AGCM2.0.1的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10 姚青;蔡子颖;韩素芹;刘爱霞;刘敬乐;;天津冬季相对湿度对气溶胶浓度谱分布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张军;二次碳气溶胶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意义 获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计划—面上项目[N];科技日报;2007年

2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宏;大气气溶胶理化特性及其对消光和臭氧浓度影响[D];兰州大学;2015年

2 冷春波;气溶胶界面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的FTIR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树云;气溶胶的有效辐射强迫及对全球气候特别是地表干旱程度的影响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杨燕;气溶胶对山地区域降水影晌的个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年

5 车浩驰;基于长期观测的长三角背景区域云凝结核活化特征和预报方案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6 徐昶;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养梅;京津冀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特征及其变化的观测分析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8 张蓉;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11年

9 王哲;中国典型地区碳质气溶胶及二次有机气溶胶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方文政;大气氧化及光氧化挥发性有机物生成二次有机气溶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根厚;上甸子站夏季降水期间气溶胶湿清除影响的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2 朱于红;MODIS C006气溶胶产品评估及其在省域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3 黄伟;沙尘和人为气溶胶的直接辐射效应对亚洲气候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徐戈;冻滴微物理过程的分档数值模拟试验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李义宇;华北夏季气溶胶与云微物理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力;黄山地区云凝结核与气溶胶化学成分的特性及其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徐彬;南京与黄山两地气溶胶吸湿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秦鑫;南京北郊重金属气溶胶特征及来源分析[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陈智杰;洁净热气溶胶灭火剂配方设计原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忠;特殊事件影响下的滨海细颗粒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变化特征[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19993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19993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e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