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禾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

发布时间:2018-06-22 17:49

  本文选题:摩擦禾 + 第二代测序 ; 参考:《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摘要】:摩擦禾属于禾本科玉蜀黍族。它具有很多农艺性状,如良好的抗病性,常被用作为优质牧草。由于摩擦禾是玉米的近缘种,与玉米具有一个共同祖先,可能在玉米的起源与进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所以通常认为摩擦禾是扩大玉米遗传基础的重要种质。基因组的研究对于了解一个物种十分重要。重复序列是基因组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复序列的种类繁多,其中卫星重复序列在基因组中进化较快,在不同物种间表现出在序列,拷贝数以及分布的差异。因此,卫星重复序列经常被用于染色体鉴定和核型分析。然而目前对于摩擦禾基因组以及重复序列的研究还极为有限。本论文研究中,我们对两种二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var. meridonale (2n=36, MR), Tripsacum dactyloides (2n=36, DD),一种四倍体摩擦禾Tripsacum dactyloides (2n=72, DL)进行低覆盖度测序,分别得到~7G,~10G,8G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基因组结构及其组分含量。完成两个二倍体摩擦禾的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四倍体摩擦禾与二倍体的重复序列分布对比,以及它们的ITS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区序列比对。另外开展了摩擦禾间,与玉蜀黍族的近缘属间的基因组重复序列的比较分析。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流式细胞仪的方法,对三种摩擦禾的基因组大小进行估算,以玉米B73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测定峰值进行计算。估算结果MR, DD, DL的基因组大小分别约为3,103Mb,3,814Mb, 6,892Mb.2、利用Hiseq 2000测序平台完成双末端测序,三种摩擦禾MR, DD, DL核基因组的低覆盖度测序数据分别为7457.58Mb,10216.58Mb和8485.93Mb。3、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重复序列占MR, DD, DL基因组分别为63.23%、59.20%以及61.57%。其中反转座子的含量最高,分别占46.53%,42.26%,51.86%;卫星重复序列分别占14.66%,13.99%,7.19%。4、利用一组重复序列对二倍体MR, DD进行了中期染色体核型分析,对其中一些分布模式差异较大的重复序列在四倍体上也进行了染色体分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DD与四倍体DL在这些重复序列的染色体上分布模式非常类似,推测DL与DD的亲缘关系比DL与MR的亲缘关系近。5、为了进一步探究三种摩擦禾的亲缘关系,对它们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证实相比于MR, DD与DL亲缘更近。6、为了研究摩擦禾的着丝粒重复序列,我们利用OsCENH3抗体对三种摩擦禾进行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对ChIP-D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摩擦禾的着丝粒区的主要重复序列也是CentT和CRM,与玉米着丝粒重复序列的组成类似,没有检测到新类型的着丝粒重复序列。结果也说明了摩擦禾与玉米的亲缘关系非常近。7、对三种摩擦禾进行了重复序列比较分析,表明DD与DL共享聚类相对较多。对摩擦禾属、玉米属、高粱属、薏苡属进行了重复序列比较分析,发现摩擦禾属与玉米属的共享聚类最多,与高粱属共享聚类最少。表明摩擦禾属与玉米属亲缘关系最近,与高粱属最远。总之,结合三种摩擦禾的重复序列比较分析结果,重复序列在染色体的分布模式结果,ITS序列比对结果,可以推测相比于MR, DD与DL亲缘更近,而且有可能四倍体DL是由二倍体DD加倍而来。
[Abstract]:The research of genome resear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one species . The repeated sequences are important part of the genome . The repeated sequences are important part of genome . The repeated sequences are often used in chromosome identification and karyotype analysis . The genomic structure and its components were analyzed by bioinformatics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enome size of three kinds of friction crops was 3.103Mb , 1016.58Mb and 8485.93Mb ,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peat sequences accounted for 63.23 % , 59.20 % and 61.57 % of MR , DD and DL , respective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anti - transposon were 46.53 % , 42.26 % and 51.86 % , respectively .
In order to study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 of three kinds of frictional cereal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D and DD is very similar to that of maize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D and DL is very similar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焕;孔杰;;串联重复序列的物种差异及其生物功能[J];动物学研究;2005年05期

2 江洪;DNA重复序列的宏观分布趋势[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年01期

3 惠东威,刘凤华,陈受宜,王军,,颜永杉,苗毓华;大豆重复序列的克隆、特性分析及在染色体上的定位[J];遗传学报;1995年06期

4 李冬冬;王正志;倪青山;;一种有效的重复序列识别算法[J];生物信息学;2005年04期

5 王阳;贾蕾敏;董平;梁兴国;;三核苷酸双链重复序列扩展合成特性及其机理[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13年04期

6 王瑛,Frederick CLeung,Fred Cross,Marc Welt,谭声江,杨绍清;大鼠类Alu重复序列的克隆及其在染色体DNA突变分析中的应用[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年01期

7 周军,曾浔,尹焱,郭欣,张建中;幽门螺杆菌cagA基因及蛋白序列多态性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年06期

8 贾凌;赵爱春;马三垣;何宁佳;;测定重复序列的一种有效方法——定向删除法[J];蚕学通讯;2010年01期

9 艾对元;;基因组中重复序列的意义[J];生命的化学;2008年03期

10 王哈利,潘惟钧,陈阅增;用电镜技术证明伍氏游仆虫大核染色体DNA端粒含倒转重复序列[J];动物学报;199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怀琼;任正隆;;DNA重复序列作为染色体结构的骨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2 何汉平;荻原正规;中谷和彦;;抑制(GAA)_n重复序列合成的小分子制备及其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化学生物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韩亚伟;陈利平;管丽红;汤永涛;;Opsar同源的长散在核重复序列的鉴定[A];河南省细胞生物学学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蔡禄;王晶妍;赵秀娟;;与人遗传病相关(CTG)_n·(CAG)_n重复序列的分子克隆[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刘珂;范舒屏;谭蔼仙;谭智勇;林顺潮;彭智培;;色氨酸—天门冬氨酸重复序列36基因多态性在中国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奇琳;摩擦禾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2 封启龙;心肌钠-钙交换体基因片段的克隆与表达和抗α重复序列抗体的制备与功能特性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3年

3 周永兴;Machado-Joseph病基因连锁定位分析,MJD1基因CAG重复序列检测及其不稳定性机理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995年

4 蔡泽熙;薏苡属基因组重复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阳;三核苷酸短链重复序列扩展合成特性及其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毛源泽;生物基因序列中重复序列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3 赵宏宇;与人遗传病相关的DNA重复序列PCR条件优化及遗传不稳定性的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10年

4 范彦辉;基因组中插入与缺失的分布规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536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0536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e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