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因组内源性矮牵牛脉明病毒序列分析
本文选题:ePVCVL + 基因组化石 ; 参考:《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博士后论文
【摘要】:内源性副逆转录病毒序列(EPRV)存在于各种开花植物基因组中,但目前为止还没有EPRV影响植物基因的功能和进化的直接证据和实例。先前深入研究了 eRTBVL序列整合的分子机制,发现病毒序列通过非同源重组的方式优先插入到水稻基因组的DNA双链断链热点区域。eRTBVL的整合历史和进化过程是发生在水稻驯化之前,整合和进化伴随着水稻祖先的物种形成和生态型的分化扩散。通过基因组序列搜索,又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稻EPRV家族,类似于矮牵牛脉明病毒序列(ePVCVL)。不同种类的病毒感染宿主后在细胞中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病毒在基因组的适应性。内源性病毒序列,例如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es(PRVs),是由于病毒序列的垂直遗传,从而整合到了宿主基因组。PRVs病毒作为基因组的化石,被认为是有价值的古基因组学数据,是研究病毒-病毒相互作用的长期进化的动力。所有现存的PRVs在宿主的寄生生命周期里都被认为是自主性的物种。复合型的非自主性PRV物种在病毒活性上是带有结构缺陷的,它们能频繁地感染禾本科宿主,并通过病毒-病毒的相互作用而相互适应。本研究通过禾本科基因组的内源性PRVs病毒的古基因组学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些非自主性的PRV物种与自主性的PRV在寄生关系里产生了相互作用,或者它们是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在两个伙伴病毒之间的基因间隔区,非编码调控序列(NRSs)的共享已经建立,通过NRSs的趋同性进一步被保持和改变。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发现频繁的区域特异性重组是NRSs趋同性的主要机制。本研究的结果是,从远古病毒的DNA记录获得的,研究表明在相同宿主的不同种病毒之间通过NRSs的交换,PRVs产生了适应性;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宿主内部NRS是相互作用的,在基因组内部或病毒性病原体种群之间可能是重要的。
[Abstract]:Endogenous paraportrovirus sequences (EPRV) exist in the genomes of various flowering plants, but so far there is no direct evidence and examples of EPRV affecting the function and evolution of plant genes. Previously,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eRTBVL sequence integration was studi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integration history and evolution of eRTBVL preferentially inserted into the hot spot region of rice genome by non-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ERTBVL occurred before rice acclimation.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are accompanied by species formation and ecotype diffusion of rice ancestors. A new rice EPRV family, similar to petunia virulence virus sequence (ePVCVL), was found by genomic sequence search. The interaction of different viruses in the host after infection will affect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virus in the genome. Endogenous viral sequences, such as endogenous pararetroviruses (PRVs, are integrated into the host genome. PRVs as fossils of the genome because of vertical inheritance of the virus sequences, and are considered valuable paleogenomics data. It is the driving force of long-term evolution of virus-virus interaction. All existing PRVs are considered autonomous species during the host's parasitic life cycle. Complex non-autonomous PRV species have structural defects in their viral activity and they can frequently infect gramineous hosts and adapt to each other through the virus-virus interac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aleogenomics data of endogenous PRVs in Gramineae, this study reveals that these non-autonomous PRV species interact with autonomous PRVs in parasitic relationships, or that they are mutually beneficial partnerships. This partnership, the sharing of non-coding regulatory sequences (NRSs) between the two partner viruses, has been established and further maintained and changed through the convergence of NRS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frequent region-specific recombination is the main mechanism of NRSs convergence.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obtained from the DNA records of ancient viruses, 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adaptability between different viruses of the same host through the exchange of NRSs, and further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NRS interacted with each other within the host. It may be important within the genome or between populations of viral pathogens.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后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Q94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将提前完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1年02期
2 ;水稻基因组精细序列图绘成[J];生命世界;2005年09期
3 ;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J];生命世界;2005年10期
4 魏钧;日本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J];生物工程进展;1991年06期
5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构建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J];科学;1997年02期
6 王石平,刘克德,张启发;水稻基因组中的节段重复(英文)[J];植物学报;2000年11期
7 ;我国科学家完成水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J];中国科技奖励;2002年03期
8 王俊,于军,汪建,杨焕明;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的水稻基因组系统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3年06期
9 陈子毅;;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J];科学;1992年05期
10 江虎军;王钦南;;“日本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简介[J];生命科学;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彭凌涛;李琳;王江;王新琪;沈革志;张景六;;水稻基因组中的两个GCS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2 ;水稻基因组microRNA启动子和基因簇的分析(英文)[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王江;李琳;时振英;宛新杉;安林升;张景六;;T-DNA在水稻基因组中的整合类型及其模式分析[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张勇;邓科君;张韬;杨足君;彭金华;李光蓉;任正隆;;水稻基因组MSAP指纹图谱构建及DNA甲基化修饰位点分离、鉴定[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5 张明永;曾纪睛;黄淑婷;蔡昭艳;;水稻基因组中的寡肽运输蛋白基因家族分析[A];中国遗传学会植物遗传和基因组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孟军 何屹;水稻基因组全图绘制完成[N];科技日报;2005年
2 记者 张小军;水稻基因组对社会影响更直接[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记者 李斌;逐鹿水稻基因研究[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记者 何德功;水稻基因组解析即将完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5 李绍明;水稻基因组计划离大田生产有多远[N];农民日报;2001年
6 钱春弦 林u& 荣燕;中日率先完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7 本报记者 郑千里;跃上水稻基因研究新平台[N];科技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吴洁;水稻基因组探秘:测序与功能[N];科技日报;2001年
9 ;首张水稻基因组“精细图”出自中国[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记者 刘传书;我科学家完成50个水稻基因组重测序及遗传变异数据库构建[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瑞芳;水稻基因组内源性矮牵牛脉明病毒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年
2 李珊;核辐射诱发水稻基因组变异的特征及定向选择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张玉军;水稻基因组序列分析及比较基因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张忠华;水稻基因组微卫星多态性数据库构建及假基因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5 陆颖;水稻基因组和EST序列的测定和分析以及水淹条件下乙醛酸循环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6年
6 陈双燕;T-DNA标签在水稻基因组中的分布与特征[D];浙江大学;2003年
7 刘振兰;菰DNA渐渗及组织培养诱发水稻基因组表观遗传变异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8 郭兴益;水稻基因组的进化选择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Muhammad Rashid;[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张华;水稻基因组重复片段上籼粳间杂种不育主效位点qS12的遗传分析和精细定位[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翠翠;不同剂量~(12)C重离子辐射对水稻基因组和基因组甲基化诱变特征的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温晓;水稻基因组倍增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永明;水稻和菰(Zizania latifiolia)的远缘渐渗性杂交引起水稻基因组广泛的遗传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炜;干旱胁迫诱导的水稻基因组胞嘧啶甲基化变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黄志华;水稻基因组中的假基因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6 郑晓东;拟南芥和水稻基因组中PLD家族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7 范建成;萘胁迫对水稻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及水平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翟锦着;外源水杨酸和过氧化氢诱导水稻基因组发生DNA甲基化变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林春晶;组织培养诱发水稻基因组两种内源转座子的激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夏红爱;杂交稻指纹图谱构建及新型分子标记开发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0839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08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