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紫外遥感电离层关键参量的反演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远紫外遥感电离层关键参量的反演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理工大学》 2015年
远紫外遥感电离层关键参量的反演技术研究
王静
【摘要】:利用星载成像光谱仪对地球远紫外(120~180nm)气辉辐射进行全球遥感观测可以掌握电离层中重要参量、主要物质成分的含量和变化规律,包括电离层氧氮比(Column Density of Atomic Oxygen and Molecular Nitrogen,O/N2)、电子密度剖面(Electron Density Profile,EDP)与总电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TEC)等。由星载远紫外成像光谱仪观测数据获得电离层参量的反演技术是目前备受关注且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课题围绕“由星载远紫外成像光谱数据获取电离层环境参量”这一科学问题展开研究,为未来我国实现地球上层大气和电离层“空间天气”的连续监测和预报提供支撑。 首先,阐述紫外气辉辐射的产生机制,推导给定观测方向上气辉辐射强度方程,在大气紫外辐射传输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太阳参考谱和O2光吸收横截面对天底和临边气辉辐射强度的影响,提出利用载荷观测的太阳观测光谱对仿真气辉辐射强度进行修正的方法,解决大气紫外传输模型仿真强度的准确性问题,为从远紫外气辉中提取热层和电离层成分及其随外部能量输入响应信息奠定基础。 然后,基于大气紫外辐射传输模型,开展由天底扫描氧原子130.4nm日气辉辐射强度推断热层O/N2的反演方法研究。以全球紫外成像仪(Global Ultraviolet Imager,GUVI)的成像几何结构为例,推导卫星观测角和太阳天顶角的计算过程,建立氧原子130.4nm日气辉辐射强度与热层O/N2间的理论模型,并利用HSV颜色—空间直方图相交匹配方法对远紫外遥感O/N2反演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氧原子130.4nm日气辉辐射非常适合用于热层O/N2的遥感监测,可大大降低研制电离层遥感星载远紫外成像光谱仪的技术难度。 之后,利用全球紫外成像仪临边观测的氧原子135.6nm夜气辉辐射数据进行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反演技术研究。文中建立临边扫描观测模型,从辐射度学的角度推导投影系数矩阵的计算过程,采用正则化与牛顿迭代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得到自由形式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EDP;将自由形式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峰值高度和峰值电子密度与Chapman型表达式相结合,得到Chapman拟合电子密度剖面,并将其与地基观测数据及全解析型电离层模型(Full Analytic Ionosphere Model,FAIM)进行比较,验证反演算法的有效性。 最后,开展由天底扫描氧原子135.6nm夜气辉辐射强度推断电离层总电子含量TEC的反演方法研究。推导天底扫描氧原子135.6nm夜气辉观测值与电离层TEC之间的数学关系,提出基于大气紫外辐射传输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辐射校正的方法,为利用远紫外成像光谱仪天底扫描氧原子135.6nm夜气辉辐射监测电离层TEC变化情况提供理论依据。文中,采用三种方法由GUVI天底和临边扫描氧原子夜气辉辐射观测值反演得到电离层TEC,并通过邻近插值法由欧洲定轨中心(Center for OrbitDetermination in Europe,CODE)数据得到近时空分布的TEC对反演得到的电离层TEC进行评价。 本文针对星载远紫外成像光谱仪天底和临边两种扫描方式,在国内率先开展由星载成像光谱仪遥感观测数据反演电离层O/N2、EDP和TEC的方法研究,完成了反演过程中涉及重要参数的推导计算,,为未来我国发展该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07;P352.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军;李靖;袁昌洪;刘方;解令运;;基于NetCDF数据模型的气象资料存储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2 甄卫民,吴健,曹冲;电离层不均匀性对GPS系统的误差影响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3 周义炎,吴云,乔学军,张训械;GPS掩星技术和电离层反演[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2期
4 吴杰;李明峰;余腾;;测量数据处理中病态矩阵和正则化方法[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4期
5 万卫星;宁百齐;刘立波;丁锋;毛田;李国主;熊波;;中国电离层TEC现报系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6 王咏梅;付利平;王英鉴;;星载远紫外极光/气辉探测发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7 赵莹;张小红;刘经南;;汶川大地震前后电离层电子含量的扰动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0年02期
8 沈长寿,资民筠;用非相干散射雷达链的观测资料研究高、低纬电离层间的耦合[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5期
9 沈长寿,资民筠,王英鉴,徐寄遥;磁暴期间热层中性大气受热抬升的观测例证[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10 胡雄,曾桢,张训械,张冬娅,肖存英;大气GPS掩星观测反演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建胜;电离层对雷达信号和导航卫星定位影响的分析与仿真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岩;张宪;郝建新;;运动目标自动检测在监狱监控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安防科技;2007年12期
2 赵金飞;高敏华;李悦;;基于MODIS影像的新疆草地产量全年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5期
3 王月健;奚秀梅;李园园;徐海量;;塔里木河流域中游垦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环境影响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5期
4 官莉;张雪慧;王喆;;COSMIC大气产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5 牟凤军;官莉;;GPS/MET与气象卫星反演大气可降水量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6 官凤英;范少辉;蔡华利;冯仲科;邓旺华;刘广路;;竹林遥感信息提取方法比较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8期
7 龙腾;王景凯;张楚天;徐作鹏;苗洁;;基于GIS和RS技术的测土配方施肥系统设计与实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8 李京忠;薛冰;;遥感技术教学实习与精准农业相结合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9 张丽;高维;;基于RS与GIS的抚顺市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1期
10 赵树源;徐瞾;;多源遥感信息融合技术在土地沙化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B.T.Tsurutani;R.N.Boroyev;A.V.Moiseyev;;Observations of dawn-dusk aligned polar cap aurora during the substorms of January 21,2005[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2 宋茜;丁锋;万卫星;刘立波;宁百齐;;北美地区夜间中尺度电离层行进式扰动的GPS台网监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3 ;Rapeseed Seeds Colour Recognition by Machine Vision[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熊波;顾洁;毛田;单东明;孙中伟;;地基GPS-TEC反演与中国地区TEC监测系统[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毛田;杨光林;王斯宇;余涛;黄江;张效信;王劲松;;导航系统在空间天气探测中的初步应用及构想[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6 周率;陈丽华;史荟燕;;信号传播过程中的空间环境效应研究进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王妍;王国复;何文春;高峰;朱江;冯明农;靳芳;;气象空间产品库数据分层存储技术探讨[A];2011年中国气象学会气象通信与信息技术委员会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科技年会论文摘要[C];2011年
8 方哲卿;黄宁立;;利用太阳光度计和微波辐射计改善盛夏季风降水预报[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杨博;陈建平;王功文;孙岩;;基于矩形有限元分析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几何校正方法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10 张建国;熊建林;张洪峰;;空间高能带电粒子对航空器的内部充电的形成机制和预防措施[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慧;基于混沌理论的GPS电离层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陈春雷;多尺度林业遥感数据融合技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杨忠炜;非稳态垂直无碰撞激波中的粒子加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张海玉;张广才岭及完达山森林生物量遥感估测及变化驱动力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5 康俊锋;云计算环境下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存储与高效管理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吴文渊;从热红外遥感获取断裂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何甜;辐射带电子通量模式建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8 涂翠;全天空大气重力波成像仪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9 陈志青;双星计划TC-2中性原子成像仪对磁暴环电流离子全球演化的探测及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10 冯永勇;电子反射法探测月表磁异常的数值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军琛;中国地区电离层延迟函数模型建立与精度估计[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胡红;矿区植物胁迫作用与遥感信息提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林吉;基于CIELAB均匀颜色空间和聚类算法的混纺测色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赵美珍;电子海图/海洋时空数据集成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李艳;基于ArcGIS的重力图构建及其可导航性分析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谢晓然;黑龙江省气象多轨道业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闫春雨;基于模糊理论的遥感影像混合像元分类方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8年
8 郭丽峰;基于TM/ETM+数据的水体有机污染空间格局变化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亭;基于IDL的水质污染监测可视化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常军;基于严格物理成像模型的卫星影像纠正[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雅琴;刘程艳;李均之;;大地震前震中上空电离层全电子含量异常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2 袁运斌,欧吉坤;GPS观测数据中的仪器偏差对确定电离层延迟的影响及处理方法[J];测绘学报;1999年02期
3 翟文帅;张云华;;P波段星载SAR电离层对成像的影响及校正方法[J];测试技术学报;2008年05期
4 王文贯;唐诗华;;GPS卫星定位误差概论[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年05期
5 吴健,龙其利,权坤海;新乡观测的电离层TEC和板厚的统计与建模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6 易帆,刘仁强;极区夏季中间层潮汐和平均风的短期变化特征[J];电波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7 赵万里,梁甸农,周智敏;VHF/UHF波段星载SAR电离层效应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8 胡雄,曾桢,张训械,熊建刚,张冬娅,黄泽荣,艾勇;无线电掩星技术及其应用[J];电波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9 周义炎,吴云,乔学军,张训械;GPS掩星技术和电离层反演[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2期
10 吴云,乔学军,周义炎;利用地基GPS探测震前电离层TEC异常[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力;大气对GPS测量影响的理论与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1年
2 袁运斌;基于GPS的电离层监测及延迟改正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3 王振杰;大地测量中不适定问题的正则化解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许正文;电离层对卫星信号传播及其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5 王鹏;基于HLA的空间环境要素建模与仿真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金华;遥感卫星轨道设计[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2 蓝朝桢;近地空间环境三维建模与可视化技术[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3 范胜军;顾及地磁场影响的电离层高阶项改正算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罗伊萍;遥感卫星应用分析的分布式仿真[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5 武文俊;电离层TEC预报模型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8年
6 郝卫峰;测量数据处理中病态性问题的扩展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7 李猛;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控站数据处理相关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勇力;李雪;焦培南;;基于局部熵最小电离层相位污染提取算法[J];微计算机信息;2010年31期
2 娄鹏;凡俊梅;柳文;焦培南;鲁转侠;;电离层斜向传播异常信号特性的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01期
3 胡光明;马保科;;电离层电波信号衰减的混沌时间序列预测[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4 黄朝松,李钧;电离层对声重波的非线性响应(英文)[J];云南天文台台刊;1990年S1期
5 ;电离层传播[J];电波与天线;1994年05期
6 ;电离层传播[J];电波与天线;1995年02期
7 ;电离层传播[J];电波与天线;1995年03期
8 韩文焌,曹艾,郑怡嘉;大尺度电离层相位起伏的初步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9 毛梅;;远距离短波电离层传播完整理论[J];电波与天线;1996年01期
10 甄卫民,吴健,曹冲;电离层不均匀性对GPS系统的误差影响分析[J];电波科学学报;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士芬;吴中华;;关于人工改变电离层的问题[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於晓;甄卫民;刘钝;冯健;;基于三频信标观测的电离层层析[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毛田;万卫星;乐新安;孙凌峰;赵必强;郭建鹏;;中国扇区的TEC统计模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郦洪柯;宁百齐;李国主;;不同尺度低纬电离层不规则体漂移特性的观测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磁与空间物理研究室[C];2014年
5 郭杰;牛忠霞;周东方;赵荣;;不同分层模型时电离层折射对短波传播的影响[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6 万卫星;;李钧先生与我国电离层声重波的观测研究[A];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C];2007年
7 陶伟;史建魁;王国军;;高低纬地区电离层扩展F暴时特性比较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许正文;吴健;吴振森;;电离层对天基雷达影响效应的综述[A];第十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王建平;刘瑞源;吴振森;平劲松;张北辰;黄逸丹;;一种用于电离层垂直TEC的内插方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赵庶凡;申旭辉;潘威炎;张学民;廖力;;VLF电磁波从大气层到低电离层的传播特性分析[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志珩;[N];解放军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章红平;基于地基GPS的中国区域电离层监测与延迟改正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台);2006年
2 赵晶晶;区域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与重构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3 丁宗华;电离层频高图自动度量与分析的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4 李江挺;电磁波在空间等离子体中传输与散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曹丙霞;地震先兆电离层舒曼谐振异常监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王静;远紫外遥感电离层关键参量的反演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虞超;电磁波在电离层的传播特性及含碳材料的微波吸收性能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白海洋;电离层回波多普勒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赵庶凡;地震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耦合机理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0年
4 翟厚涛;VF/ELF电磁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冯越;电离层对星载SAR性能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3年
6 尚超;高频天地波雷达电离层相径扰动建模及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李晓娜;电离层电子含量的预报[D];扬州大学;2013年
8 苏洋;南北极电离层F层观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对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丁桂元;电离层频高图数据实时发布系统的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年
10 顾海明;地球电离层波导系统中电磁波传播建模与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远紫外遥感电离层关键参量的反演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09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