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二维量子材料的第一性原理设计

发布时间:2018-07-17 08:48
【摘要】:硅烯,类似于石墨烯的六角硅单层结构,是二维量子材料中新起的明星材料。相比于同周期的碳原子,硅原子具有更强的自旋轨道相互作用等优势,一些理论工作预言了硅烯在超导和拓扑等领域的新奇特性。在近几年以来,实验学家已经成功地在Ag(111)、Ir(111)等衬底上合成出了单层硅烯。有着更为广泛应用意义的多层硅烯结构也一直吸引着研究的热潮。目前一些实验组报道了在Ag(111)衬底上使用MBE生长方法可以合成几十原子层厚的多层硅烯结构。但是多层硅烯的结构和电子性质等关键问题依然存在争议,有待于澄清和验证。另外,二维硅纳米量子材料可以具有狄拉克费米子、拓扑和超导等丰富而又新奇量子特性,又能与当代半导体硅工业相兼容,在新型量子器件方面有着较大的应用潜力和前景。在本论文中,我们利用第一性原理对二维硅纳米材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我们在硅烯领域的工作致力于能够在多层硅烯的生长机制、原子结构和狄拉克特性来源等硅烯领域热点问题上给出清晰合理的理论解释。另外,我们还从应用角度出发对以硅为主体的新型二维功能化量子材料进行设计和探索。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结合第一性计算原理和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我们系统地对独立的多层硅烯和外延生长在Ag(111)衬底上的多层硅烯的结构与物性进行了研究。首次提出了一种具有1.16 eV间接带隙的双层硅烯结构,并基于该结构实现小剪切力驱动的金属-半导体转变。另外再对更厚的多层硅烯进行模拟后,我们发现当硅原子层逐层生长上去后会自发地形成层间共价键绑定的类金刚石结构,同时表面会自发形成一种弱重构的√3×√3相结构。这种重构是Si(111)表面的本征特性,与是否有衬底无关。不同于大家熟知的Si(111)的7×7等强表面重构,这种弱重构没有硅硅键的断裂重整,只有表面硅原子的起伏发生改变。该弱重构的√3×√3相结构在一定温度下会和它的镜像对称结构相互转化,从而使STM在高温下观测到的动态的六角相结构。在电子性质方面,能带投影的方法把硅烯与衬底的能带贡献分开,澄清了多层硅烯表面的弱重构会使表面较低的三配位硅原子形成超六角的平面结构,从而导致了硅烯表面新奇的狄拉克电子态。2.在进一步的工作中我们通过对这种弱重构的Si(111)-√3表面进行考虑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发现这种弱重构表面出现自发的长程有序的铁磁基态。由于这种表面具有自发的自旋极化的狄拉克电子态,并且考虑自旋轨道耦合后可以约15 meV的能隙。我们预测了一种本征的纯硅二维磁性拓扑材料,为在轻元素体系中寻找磁性和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新思路。3.最后,我们对以硅为框架的卤化硅二维材料进行功能化。通过应力的调控,将其由普通绝缘体变成有着较大自旋轨道耦合能隙的拓扑绝缘体材料。其中,对于碘化硅薄膜材料施加约为2.5%的小的拉伸应力就能使其转变成为具有0.5eV拓扑能隙的二维拓扑绝缘体,为实现室温量子自旋霍尔效应提供了新材料。本论文对纳米结构领域的硅基二维量子材料进行了设计和探索。研究结果为寻找新型硅基磁性材料、自旋电子器件等开阔了新的思路,对将硅为基础材料的纳米电子学和电机械学扩展到量子领域具有促进作用。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novel two - dimensional silicon - ene structure with an indirect band gap of 1.16 eV have been studied .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a novel two - dimensional silicon - ene structure with an indirect band gap of 1.16 eV have been studied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O4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硕;孙璐;;带有碳杂质的钨中氢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2 李震宇;杨金龙;;新材料物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3期

3 高巍;朱嘉琦;武洪臣;张华芳;崔向中;;四面体非晶碳结构建模的第一性原理模拟方法[J];功能材料;2010年S2期

4 卢金炼;曹觉先;;单个钛原子储氢能力和储氢机制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14期

5 李培芳;包钢;;元素氯高压属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6 甄海龙;高海;刘红梅;林巧文;;P-碳的电学、力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预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1期

7 徐雷;戴振宏;王森;刘兵;孙玉明;王伟田;;氟化硼碳平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14年10期

8 熊志华,王建敏,雷敏生;用第一性原理研究金属铜的电子结构[J];江西科学;2005年03期

9 李青坤;王彪;王强;王锐;;碳掺杂二氧化钛光催化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陶辉锦;陈伟民;王赫男;;镍晶格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导报;2009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晓庶;Walter R.L.Lambrecht;;半导体非线性光学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2 郑晓;陈冠华;;开放电子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方法[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宋庆功;褚勇;王艳波;耿德平;郭艳蕊;;有序α-(Al_(1/4)Cr_(3/4))_2O_3的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A];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进展——2010(13)卷[C];2010年

4 孙学勤;周树兰;林娜;李良;张玉芬;赵显;;关于金刚石的硬度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量子化学学术会议暨庆祝徐光宪教授从教六十年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周安;舒翠翠;刘立胜;翟鹏程;;双填充方钴矿电子结构和电传输性能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曾凡林;孙毅;;PVDF单链拉伸的第一性原理模拟[A];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潘红亮;王月花;;铁酸铋光学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宋庆功;王延峰;康建海;严慧羽;;第一性原理方法在插层化合物Li_xTiS_2结构与性能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红;邓莉;刘雷;杜建国;;MgSiO_3熔体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10 平飞林;蒋刚;张林;朱正和;;~3He对LaNi_5储氚性能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八届全国核靶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金平;水溶液环境羟基磷灰石/钛界面结构与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2 龚奎;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及自旋相关器件量子输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3 孙瑜;若干半导体非晶化相变的结构及化学键演化规律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李晨辉;纳米线,纳米岛和薄膜生长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5 李国豹;三种二次电池正极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6 姚路驰;半导体纳米线成核生长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容青艳;掺杂改善BiFeO_3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宁锋;基于InAs纳米体系的电子结构和输运特性第一性原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9 张小乐;基于第一性原理的深紫外氟化物晶体及复杂氧化物的理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10 王思涵;高压下光伏及多铁储能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凤;正交系超硬材料bc-BC_xN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乌日勒;三元混晶GaAs_(1-x)Sb_x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尹梦园;掺杂CoO与铁磁体/MoS_2界面的电子结构和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4 牛之慧;单相多铁性体CaMn_7O_(12)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金元俊;压力下122系铁基超导体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张蓉芳;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永真;Ba_2Ti_2Fe_2As_4O和CaIr_2的电子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马静;纳米拓扑绝缘体(01ī5)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张元元;掺杂ZnO和In_2O_3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胡京;几种Ⅱ-Ⅳ-Ⅴ_2型黄铜矿半导体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29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298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9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