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15 17:05

  本文关键词: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 2015年

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

陈树光  

【摘要】:本文利用东营凹陷新处理的3D地震大连片资料和丰富的钻、测井资料,以盆地动力学、构造地质学和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分析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在井震精细标定、地震地质综合构造解释的基础上,对东营凹陷古近纪的构造形成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厘定了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的转换界面及其地质属性,总结了不同演化阶段发育的构造样式及断裂活动的规律,探讨了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应力机制及形成模式。上述研究,特别是东营凹陷的转换-伸展构造的样式、活动规律及其发育演化机制的深入解剖,将进一步深化东营凹陷发育演化机制的研究,并为渤海湾盆地转换-伸展作用模式提供新的重要的佐证。东营凹陷的转换-伸展作用发育于该区主力烃源岩段和重点目的层段的形成时期,因而,对该区的油气勘探亦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本次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建立了东营凹陷古近纪等时构造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各二级构造层序的界面特征,尤其指出了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构造变革界面T6x,并分析了其地质属性特征,提出该界面是东营凹陷古近纪由伸展构造体制向转换-伸展构造体制发生转变的重要构造变革界面。根据地层结构-测井响应-地震响应一致性原则,厘定了东营凹陷主要构造层序界面,包括一级层序界面2个,分别为新生界底界面Tr和古近系顶界面T1;二级层序界面3个,分别为沙四段底界面T8s、沙三段底界面T6x以及沙一段底界面T2。其中,古近系底界面Tr、顶界面T1以及沙一底界面T2,地震上不整合特征清楚,测井上也易于识别,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沙四段底界面T8s是本次标定解释的一个新界面,在盆地内部地震上表现为较强振幅,较好连续性的特点,该界面上下地层具有较强的继承性发育的特征。此外,本次研究提出T6x为东营凹陷沙三底界面,并认为该界面是东营凹陷古近纪一个重要构造变革界面,主要理由如下:(1)岩性上,该界面在盆地内部位于大套油页岩的底部,在北部陡坡带上位于沙四时期形成的大套砂砾岩的顶部,缓坡带上位于滩坝砂体的顶部以及平方王潜山地区位于生物灰岩的顶部等,因此是一个岩性突变面;(2)在测井上,位于大幅R异常的底部,同时GR和SP基值发生改变,是一个测井响应的突变面;(3)地震上,被标定为一套连续性好,振幅强的一套反射波组的底部,该界面之上,地震反射层结构清楚,反射层连续性好,而界面之下,地震反射层结构不易识别,反射层连续性较差等,反映了该界面是一个沉积间断面;(4)在盆地结构上,该界面上下盆地构造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同时界面上下盆地的沉降中心发生了由东向西的迁移。(5)进一步明确了该界面与T6界面的接触关系,即在凹陷内部表现为两个界面并存,到凸起或潜山带边缘则具有T6界面超覆到T6x的特征。另外,该界面发育时间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发生转变时间相吻合。综合上述,认为该界面(T6x)是东营凹陷断陷阶段形成的一个区域性构造转换界面(或构造变革界面),并对盆地的发育演化、沉积体系的配置和油气成藏等均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2、系统研究了东营凹陷构造变革转型期的构造记录,鉴别出了构造变革转型前后所形成的伸展型和转换-伸展型构造样式,分析了这些构造的平面展布规律及其构造变形特征,最终明确提出东营凹陷晚始新世-渐新世发育转换-伸展构造体系。通过地震剖面的精细构造解释,认为东营凹陷古近纪在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主要发育伸展构造,识别出了一系列伸展构造样式,主要包括板式正断层-旋转半地堑结构、铲式正断层-滚动半地堑结构、坡坪式正断层-复式半地堑结构等构造组合特征,同时还发育伸展构造体制下的同向(反向)翘倾断块、堑垒断块、断块型潜山以及双向逆牵引构造等。同时识别出了东营凹陷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发育的转换-伸展构造样式,指出了研究区转换-伸展构造样式的在剖面上以负花状构造、窄向斜、转换褶皱等特征为主,平面上以大型雁行式和帚状断裂组合特征为主的特点,并控制了盆地的沉降中心的展布,且转换-伸展断裂的组合具有成对出现,力学上具有力偶性质的一组断裂体系,由此所形成的沉降中心具有菱形的特点。并最终确立了东营凹陷在沙三-东营组沉积期主要由4排近平行的NNE向Y剪切带(尤其是高青构造带与纯化构造带)和NE走向的R剪切带(尤其是利津构造带与中央剪切构造带)为主的转换-伸展构造体系。3、定量分析了东营凹陷新生代主要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及断层活动的时空展布规律,恢复了盆地的沉降史,阐明了东营凹陷古近纪由伸展构造到转换-伸展构造的演化过程。运用古落差及累计落差的方法,对东营凹陷古近纪发育的主要同沉积断层活动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和分析,表明这些断层活动性具有明显的幕式活动和分期性活动的特点。其中,滨南断层、石村断层以及陈南断层的绝大部分区段都以孔店组-沙四段活动为主,代表了伸展构造的活动特征。而高青断层、滨东断层、利津断层、胜北断层以及中央剪切带上的断层和陈官庄-王家岗构造带上的断层都以沙三段-东营组沉积期的活动为主,且很多都是该时期的新生断层,代表着转换-伸展期构造活动的特点。同时有些断层具有继承性活动的特点,但在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强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性。这种不同时期断裂活动的规律性反映了盆地构造应力场的演变过程。另外,通过对盆地中部SN向和NW-SE向重点剖面的沉降史恢复以及平衡剖面制作,发现尽管沙三-沙二段沉积期盆地中心的沉降速率与孔店-沙四段沉积期相当甚至要低一些,但水平伸展率却比孔店组或沙四段沉积期大很多,表明沙三-沙二段沉积期水平位移得到了显著增强,且根据水平位移的方向,推测其位移应主要由走滑位移量所贡献,这也从侧面佐证了该时期东营凹陷的构造演化明显受到了NNE向转换-伸展作用的影响。4、探讨了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发生转换的动力学机制,初步建立了东营凹陷古近纪由伸展构造体制到转换-伸展构造体制变革的变形模式。在孔店组-沙四段沉积期(65-43.5Ma),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速度突然降低,使得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呈现出后退式俯冲的特点,从而引起岩石圈沿太平洋板块俯冲及后退的方向(NNW-SSE)发生伸展减薄,导致渤海湾盆地在该时期呈NNW-SSE向拉伸的特点,并发育了一系列NE走向的盆地,东营凹陷在该时期同样表现为NNW-SSE向拉伸的特点。到沙三-沙二段沉积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由NNW转到了NWW向,从而引起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活动,并使得整个渤海湾盆地开始处于右旋走滑的应力场中。而且郯庐断裂带在东营凹陷及其东部地区呈弥散状分布,发育多个分支走滑断层,本次在东营凹陷识别出了4条NNE向的走滑分支和2条NE走向的R剪切带,其中高青构造带(Y剪切)、利津构造带(R剪切带)以及中央R剪切带对盆地的控制作用最为显著。在右旋走滑作用以及区域NW-SE向拉伸作用的影响下,盆地处于转换-伸展的构造应力体系中,导致盆地在转换-伸展应力集中的地区沉降作用最为显著。东营凹陷在该时期沉降中心沿着高青构造带和利津构造带发育,且分别与纯化构造带和中央构造带各形成一对具有力偶性质的作用力,进而分别控制了盆地菱形的沉降中心。而牛庄洼陷东南部发育王家岗转换-伸展构造带,其西北部没有发育与之对应的呈力偶性质的作用力,故形成的盆地近似三角形,缺少菱形的一个角。到沙一-东营组沉积期,由于太平洋板块的加速俯冲作用,使得盆地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和西部的兰聊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作用得到显著加强,同时叠加上该时期的伸展应力场,导致渤海湾盆地在两个大走滑带之间形成斜向走滑拉分盆地,而在盆地中部地区产生近SN向的拉伸应力场,这就是该时期东营凹陷内部发育一系列近EW向的同沉积断层的原因,尤其是辛镇构造带上的断层以及平南断层分别控制了一个沉降中心的展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P54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2 侯贵廷,钱祥麟,宋新民;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3 漆家福;渤海湾新生代盆地的两种构造系统及其成因解释[J];中国地质;2004年01期

4 冯有良;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层序地层格架及盆地充填模式[J];地球科学;1999年06期

5 李思田,潘元林,陆永潮,任建业,解习农,王华;断陷湖盆隐蔽油藏预测及勘探的关键技术——高精度地震探测基础上的层序地层学研究[J];地球科学;2002年05期

6 任建业;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S_(6′)界面的构造变革意义[J];地球科学;2004年01期

7 祁鹏;任建业;卢刚臣;史双双;佟殿君;张俊霞;;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中北区新生代幕式沉降过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8 曾广策,王方正,郑和荣,付瑾平;东营凹陷新生代火山岩及其与盆地演化、油藏的关系[J];地球科学;1997年02期

9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年04期

10 刘福田,曲克信,吴华,李强,刘建华,胡戈;华北地区的地震层面成象[J];地球物理学报;1986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琳;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与演化过程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林;杨晓兰;刘启东;;金湖凹陷泰州组成藏条件研究[J];安徽地质;2006年01期

2 庞强强;赵林;李述训;;局地因素对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地温影响分析[J];冰川冻土;2011年02期

3 邓荣敬;徐备;漆家福;郝立华;张友;;营口-潍坊断裂带新生代盆地构造沉降对相邻板块运动的响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07年04期

4 史冠中;王华;徐备;姜华;;南堡凹陷柏各庄断层活动特征及对沉积的控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2010年02期

5 侯贵廷,衣学磊,钱祥麟,赵维明;超长电磁波遥测技术在渤海深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6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7 衣学磊,侯贵廷;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强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8 侯贵廷,钱祥麟,史謌,刘长风;渤海中部磁性层析成像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王维亮,张进江,张波;西藏札达盆地构造与沉积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朱守彪,石耀霖;青藏高原地形扩展力以及下地壳对上地壳的拖曳力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洋;赵长煜;张功成;宋海斌;单竞男;陈林;;南海北部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构造-热模拟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2 Andrew G.Tomkins;;Multiple crust-mantle interactions for the de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evidence from the Longbaoshan alkaline complex[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3 陆丽娜;范宏瑞;胡芳芳;杨奎锋;蓝廷广;;胶西北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来自角闪石温压计和流体包裹体的证据[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4 林忠民;石媛媛;;塔河油田三叠系复杂圈闭勘探难点及对策[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陈辉;孙若昧;;中国西北大陆碰撞带的深部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1年

6 程本合;徐亮;项希勇;穆星;;济阳坳陷沾化东区块现今地温场及热历史[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1年

7 张进江;丁林;;青藏高原东西向伸展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C];2003年

8 李忠;王道轩;林伟;王清晨;;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碎屑组分对物源类型及其构造属性的指示[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青藏高原·岩石圈)[C];2004年

9 刘建华;刘福田;阎晓蔚;胥颐;郝天珧;;华北地区Lg尾波衰减研究——Lg尾波Q_0地震成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油气·矿产·水资源)[C];2004年

10 李娟;;Lateral Variation in the Sedimentary Structure of West Bohai Bay Basin Inferred from P-Multiple Receiver Func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黄土记录的早更新世晚期以来的古气候变化[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陈海清;[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陈海清;柴达木盆地柴西南三维区岩性地层圈闭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石新朴;准噶尔盆地滴南凸起二叠系梧桐沟组层序地层与岩性油气藏勘探[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杨敏芳;潮水盆地侏罗纪煤炭资源赋存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程秀申;东濮古近纪伸展断陷构造样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刘晖;廊固凹陷古近纪大兴砾岩体沉积特征及成因[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赵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沙四上亚段滩坝砂体固体—流体相互作用与有效储层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吴磊;阿尔金断裂中段新生代活动过程及盆地响应[D];浙江大学;2011年

10 赵学钦;黑龙江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群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晓卫;南宫凹陷中、新生界油气地质条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孟兆磊;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沉积及成藏条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钟雷;中国东部晚更新世冰川发育气候与构造运动的耦合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魏恒飞;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系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刘鑫;桐柏碰撞造山带及其邻区变形特征与构造演化[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丽萍;车镇凹陷新生代成盆—成藏构造过程及华北克拉通破坏[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鹏;济阳坳陷孔店组转型期构造演化对原型盆地的控制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玲;川西高原甘孜黄土A剖面的粒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蔡青梅;晋县凹陷赵县背斜滚动潜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10 赵巧静;济阳坳陷原油中金的富集机理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生,朱光,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2 徐嘉炜,朱光,吕培基,郑学信,孙世群;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J];安徽地质;1995年01期

3 侯贵廷,钱祥麟,蔡东升;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6期

4 衣学磊,侯贵廷;济阳坳陷中、新生代断裂活动强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5 侯贵廷,钱祥麟,宋新民;渤海湾盆地形成机制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6 吴福元,孙德有;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林景仟,谭东娟,厉建华,刘占声;华北陆块南缘带早侏罗世徐州班井侵入杂岩体[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8 陈宣华,王小凤,张青,陈柏林,陈正乐,Harrison TMark,YinAn;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9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赵锡奎,孙玮;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李朋武;高锐;管烨;李秋生;;古亚洲洋和古特提斯洋的闭合时代——论二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构造起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侯旭波;临清坳陷东部中、新生代盆地演化分析[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2 郭永峰;黄骅坳陷中新生界火成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理[D];西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云风;张兵;王华;刘军;廖远涛;曹飞;;黄骅坳陷古近纪东营组物源方向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谭先锋;田景春;孟万兵;林小兵;张小兵;聂永生;林会喜;彭传圣;周庭全;林红梅;;孤北~桩海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层序划分及特征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7年05期

3 沈凯;;东营地区凹陷地层特点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4期

4 田海芹,马玉新,赵勇生,于文芹,刘克奇,毕义泉,沈国华,谢凤猛;东营凹陷尚南断块东营组沉积层序研究[J];古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5 张英凯;谭红霞;李庆红;;东营凹陷的主要断裂活动性分析[J];山东国土资源;2009年07期

6 符永江;;双台子油田东营组低阻油气层识别方法[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9年03期

7 胡明卿;刘少峰;;高柳地区东营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年04期

8 袁竞;辛仁臣;宋修艳;;辽西凹陷Z区东营组层序地层格架[J];海洋石油;2013年01期

9 叶兴树;王伟锋;陈世悦;戴俊生;;东营凹陷断裂活动特征及其对沉积的控制作用[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10 陈义才;罗小平;沈忠民;常振恒;胡玉杰;;东濮凹陷文留构造东营组油藏油-源对比及注入史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东营凹陷成烃成藏定量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2 廖远涛;王华;王家豪;;黄骅坳陷中区东营组沉积体系特征研究[A];第九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A];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C];2007年

4 贾红义;杨长春;于建国;王金铎;;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早始新世构造体制转换与油气成藏[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六卷)[C];2008年

5 赵卫卫;查明;杨剑萍;尹兵祥;;东营凹陷永安镇油田沙二、沙三段砂体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孙东辉 盖海燕;[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2 鲁胜利;[N];中国矿业报;2005年

3 特约记者 林勇;[N];东营日报;2010年

4 特约记者 林勇;[N];东营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树光;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曹中宏;冀东油田老爷庙地区东营组低成岩演化阶段潜在储层的控制因素[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3 李云平;东营凹陷深层构造综合地球物理联合反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4 张英芳;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孢粉植物群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赵延江;东营凹陷古近系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7年

6 赵勇;东营凹陷北带构造—层序—成藏动力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7 周振柱;东营凹陷“盐下”深层温压场演化与油气成藏[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8 刘立安;东营凹陷古近系孔一段—沙四下亚段碎屑岩沉积特征与成因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杰;冀中坳陷W20油田东营组沉积相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曹美灵;东营—惠民凹陷断裂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3 常海燕;辽河盆地桃园—大平房地区东营组沉积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孙小霞;埕北地区古近纪东营组沉积体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5 孙相灿;冀中坳陷深县凹陷东营组沉积特征研究与岩性圈闭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林承智;东营凹陷金家地区东营组沉积微相与储层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7 高鹏程;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东营组火山岩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D];吉林大学;2015年

8 李国兴;东营凹陷应力场演化与油气运聚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9 王莹;辽河坳陷海外河油田海26块区东营组层序地层学及储层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10 毛昌强;东营凹陷原油物理性质及分布规律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体制转换及其动力学背景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4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4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d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