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5年博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典型致密油区储层评价及渗流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2015年
典型致密油区储层评价及渗流机理研究
肖前华
【摘要】:本文以长庆、川中、大港以及大庆四大典型致密油区储层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离心、物理模拟等方法,系统的对比研究了典型致密油藏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孔隙类型、流体赋存规律、动用界限及致密油储层综合分类评价;从微纳尺度力以及EDL对流动的影响出发,对微纳通道流体存在状态进行了新的分区,提出了相应的粘性修正方法,并建立了微纳通道渗流的动电耦合模型;针对致密油开采特征,设计了致密油溶解气驱渗流阻力测试系统,提出了溶解气驱渗流阻力变化数学模型,建立了新的溶解气驱渗流数学模型,研究了溶解气驱渗流机理。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以及认识如下:1.在深入分析致密岩样低温氮气吸附、高压压汞、核磁共振以及离心数据的基础上,最终通过“两次插值,一次连接,一次检验”的方法建立了致密岩样全尺度测试方法。研究表明,致密岩样孔隙主要处于纳米级和亚微米级尺度空间,当致密砂岩纳米级孔隙占据60%以上时,储层极难动用。大庆和长庆致密砂岩渗流能力50%以上来自亚微米级,川中和大港致密碳酸盐岩依靠少量较大孔隙以及微裂缝提供渗流能力。2.致密油储层流体可动用性研究发现:致密碳酸盐岩与致密砂岩相比,更多的将流体赋存于纳米级孔隙,说明致密碳酸盐岩孔喉更微细、纳米级孔隙更多。随着渗透率增大,亚微米级、微米级可动流体量逐渐增大,致密砂岩可动流体量比致密碳酸盐岩大。3.在孔径全尺度图谱基础上,结合低温氮气吸附实验,从微管单元体出发,利用微积分思想,推导了不同尺度空间的内表面积计算方法。同时综合全尺度图谱和离心-NMR数据,计算出了不同尺度空间的束缚水体积,因此可进一步计算出不同尺度空间束缚水膜厚度。通过绘制束缚水膜厚度-渗透率曲线,发现大庆孔喉动用下限为22nm,渗透率动用下限为0.08mD,长庆孔喉动用下限为18nm,渗透率动用下限为0.03mD。4.通过吸附脱附曲线研究了基质孔隙形状。通过压敏数据,由幂指数法可大致预测储层整体孔隙类型。大港为裂缝宽度远远大于孔隙半径的双重孔隙,大庆致密油储层为裂缝宽度与孔隙半径接近的双重孔隙。在以上成果基础上,综合各种因素,绘制了不同油区,不同岩性致密油储层孔隙模型。5.在低渗透了储层综合分类评价基础上,以平均喉道半径、可动流体百分数、启动压力梯度、粘土含量、原油粘度、压力系数、脆性指数为关键参数,初步建立了致密储层“七元综合分类系数"法,为后期综合评价奠定了基础。6.致密储层基质孔隙主要以表面力为主,体积力作用减弱。扩散双电层(EDL)集中了各种微纳尺度力,固-液耦合作用致使粘度明显异于体相流体。将微纳通道流体划分为体相流体和EDL流体,并对EDL流体进行粘性修正。体相流体流动带动EDL流体流动,将产生电渗效应,这是一个动电耦合的流动过程。在粘性修正基础上,从H-P流和电渗流出发,推导得出了新的微纳通道渗流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以及相关理论认识,与同领域实验研究不谋而合,同时对相关实验研究进行更深入的理论解释。7.秉承亨利·达西思想(将影响流动的众多微观因素以渗透率K的形式呈现,复杂问题简单化),从而设计了致密油藏溶解气驱渗流阻力测试系统。研究发现溶解气驱渗流阻力呈指数形式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溶解气驱渗流数学模型,与非线性弹性驱耦合计算发现:溶解气驱泄油半径非常小,并且在泡点附近急剧减小,越靠近井筒压力变化越快。同时,溶解气驱产能非常低。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TE31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正炼;邹才能;陶士振;杨智;吴松涛;;中国致密油形成分布与资源潜力评价[J];中国工程科学;2012年07期
2 景东升;丁锋;袁际华;;美国致密油勘探开发现状、经验及启示[J];国土资源情报;2012年01期
3 付锁堂;张道伟;薛建勤;张晓宝;;柴达木盆地致密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分析[J];沉积学报;2013年04期
4 张晓亮;;低渗透油藏弹性驱和溶解气驱采收率计算[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5期
5 赵毅;胡斌;张路崎;赵永昌;;基于核磁共振和压汞实验的储层束缚水饱和度计算方法[J];科技导报;2010年11期
6 Yanzhang Huang;Zhengming Yang;Ying He;Xuewu Wang;;An overview on nonlinear porous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porous media[J];Theoretical & Applied Mechanics Letters;2013年02期
7 关继腾,王玉斗,王殿生;直流电法改变油水两相相对渗流关系的理论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9年04期
8 王晓畅;范宜仁;邓少贵;李奎周;李智强;蒋建亮;;基于离心试验数据确定束缚水饱和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张人雄,隋少强;直流电处理油层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J];河南石油;1997年02期
10 苏娜;段永刚;于春生;;微CT扫描重建低渗气藏微观孔隙结构——以新场气田上沙溪庙组储层为例[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1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岚;溶解气油藏压裂井三维三相动态模拟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宝林;;安徽天长地区阜宁组砂岩成岩特点与储层微观特征研究[J];安徽地质;2004年02期
2 郄瑞卿;薛林福;王满;王丽华;;SOFM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在延吉盆地的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9年01期
3 李军;尤桂彬;高庆胜;刘秉林;李金鹏;;大民屯凹陷元古宇储集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陈冬霞;庞雄奇;杨克明;杨宇;叶军;;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二段致密砂岩孔隙度演化史[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5 崔连训;;恒速压汞及核磁共振在低渗透储层评价中的应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夏文杰,李秀华,崔春龙;云南思茅—景谷地区中生界储集层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7 冯宝红;陈雷;王跃刚;李彦强;蒋旭东;;滨405地区滩坝相油气藏勘探开发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郄瑞卿;薛林福;孙晶;张琳;;利用SOFM对鸡西盆地城子河组储层综合评价[J];测绘科学;2010年03期
9 刘念;李功权;;基于GIS的沉积微相图绘制方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09年01期
10 李若竹;王新海;雷顺立;彭俊;;高孔低渗油藏的影响因素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卷;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铭伟;康毅力;游利军;杨斌;周广清;;基于低渗透砂岩储层渗流机理的钻井完井液动态损害评价[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英;熊生春;杨正明;;特低渗透油藏非线性渗流下油井注水见效时间研究[A];渗流力学与工程的创新与实践——第十一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徐绍良;岳湘安;侯吉瑞;王宝祥;;边界层流体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性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4 任晓娟;齐银;张宁生;张国辉;;低渗孔隙介质中低速非达西渗流特征研究进展[A];第九届全国渗流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燕良东;朱维耀;宋洪庆;;低渗透油藏注采井间压力分布与流态响应研究[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包书景;白振瑞;程喆;;焉耆盆地侏罗系储集特征及影响因素[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邢德敬;刘辰生;;东濮凹陷濮城油田南区沙2~(上2+3)辫状三角洲砂体的储层非均质性[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许杰;李银花;;东濮凹陷深层气藏储层分类标准及储层综合评价[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曰武;刘俊丽;;渗流力学的发展及应用[A];第三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魏嘉;岳承祺;徐雷鸣;庞世明;刘永宁;;NEWS油藏综合解释系统[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油气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2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5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汤子余;西藏地区措勤和比如盆地构造、油气遥感综合解译[D];中南大学;2010年
7 周春生;寒旱区GCL防渗性能研究及相关机理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8 熊伟;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基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9 毕艳昌;杏南扶杨油层有效开发方式及过渡带井网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10 沈瑞;低渗透油藏水平井渗流规律与油藏工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威;喀左盆地九佛堂组划分与沉积相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刘明珠;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沉积微相识别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子;北二区东高台子油层剩余油分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丽;北一区断东萨葡油层组精细对比和沉积微相研究及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赵黎明;路44断块低渗储层开发技术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6 刘哲;姬塬地区长1油藏控制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陈怀刚;磨溪嘉二气藏气井不稳定产能评价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8 栾雪峰;低渗透油田油水井交替驱油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王保军;子北采油厂1068井区注水开发方案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梁宇;子长油田延长组油气藏特征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修文,贺铎华,李舟波,文新川,李桂荣;三水导电模型及其在低阻储层解释中的应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黄布宙;付有升;李舟波;李庆峰;许淑梅;张莹;;海拉尔盆地碎屑岩储层束缚水饱和度的确定[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子炓,寿建峰,斯春松,王少依,沈安江;柴达木盆地花土沟油区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孙建孟,李召成,耿生臣,史建忠,张玲;核磁共振测井T_(2cutoff)确定方法探讨[J];测井技术;2001年03期
5 岳文正,陶果,赵克超;用核磁共振及岩石物理实验求地层束缚水饱和度及平均孔隙半径[J];测井技术;2002年01期
6 应凤祥,杨式升,张敏,李豫喜,周宏燕;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储层孔隙结构[J];沉积学报;2002年01期
7 蒋凌志,顾家裕,郭彬程;中国含油气盆地碎屑岩低渗透储层的特征及形成机理[J];沉积学报;2004年01期
8 马达德;寿建峰;胡勇;王少依;徐宁;;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碎屑岩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5年04期
9 邹才能;赵政璋;杨华;付金华;朱如凯;袁选俊;王岚;;陆相湖盆深水砂质碎屑流成因机制与分布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沉积学报;2009年06期
10 杨华;窦伟坦;刘显阳;张才利;;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沉积相分析[J];沉积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调查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张永伟;[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静;三维锥束CT中滤波反投影算法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8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典型致密油区储层评价及渗流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92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19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