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彬长地区延长组异常压力与成藏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7 10:42

  本文关键词: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理工大学》 2015年

鄂南彬长地区延长组异常压力与成藏关系研究

郭妍  

【摘要】:已有的勘探成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人对该区研究多集中在成藏基本条件的研究,对成藏规律缺乏系统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三叠系延长组油气分布及成藏规律,在总结分析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石油地质学、成藏动力学、含油气系统等最新理论和分析测试手段,通过绘制泥岩压实曲线,研究彬长区块泥岩压实规律,运用等效深度法,计算泥岩过剩压力;详细刻画过剩压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结合砂泥岩配置关系,建立油气运聚模式,分析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建立鄂南彬长地区油气成藏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长7烃源岩进行了识别,以油页岩为和黑色泥岩为主,油页岩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自然伽马值大于170API,声波时差大于310us/m,电阻率大于50Ω.m,密度小于2.4g/cm2。彬长地区烃源岩厚度一般在10m左右,厚度较大的研究区的西北部和东北部,2、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彬长地区中生界确实存在欠压实,欠压实发育的幅度及起始层位不同区域有所差异。(1)欠压实发育由沉积条件决定,压实系数平均为3.04×10-4,反映沉积速率较快,各个层位相对发育程度由砂泥岩配置决定。(2)彬长地区欠压实发育两个压力旋回,第一个旋回大多在直罗组开始发育,在长4+5底部最发育,向下略微减小;第二个旋回绝大部分井在长7底部达到最大,具有往下幅度依次减小特征。3、影响彬长地区欠压实发育的因素有沉积、有机质生烃、断层、构造抬升。断层对上盘的欠压实有微小的释放,但对欠压实发育影响范围有限;在构造抬升强烈的地区,有些欠压实已经完全释放;随着抬升的幅度加大,剥蚀量增加,欠压实幅度有减小的趋势,欠压实发育的起始层位亦有下移的趋势。通过研究伊陕斜坡和渭北隆起分界周边的井发现,构造抬升导致压力释放,但彬长地区依然具备压力封闭条件。影响彬长地区异常压力主要因素为欠压实和构造抬升。4、通过研究异常压力结构与油气分布关系发现:(1)产油井段大多位于过剩压力发育段下方的相对低压段,以及两高压段所夹压力过渡段或正常压力段;(2)过剩压力的梯度变化影响产油气性,梯度变化大的地方产油气好。(3)以长7油源为界,油气向下跨层运移需要断层的沟通;(4)鄂西南地区发育三种过剩压力结构类型,过剩压力结构类型控制了油气的主要排烃方向。鄂西南地区压力结构分为三类:Ⅰ类:过剩压力高值出现在长7段底部,向上到长6段缓慢减小,向下到长8段急剧降低,石油既可以向上运移也可以向下运移,由于向下的过剩压力梯度较大,石油向长8段的运移更为容易。Ⅱ类:过剩压力高值出现在长7段底部,向上到长6段缓慢减小,向下到长8段急剧降低,到长8底部又开始增加,相比第Ⅰ类在长8成藏效果要差Ⅲ类:在长7段并没有出现过剩压力最大值,过剩压力自长6到长9段持续增大,长7段烃源岩生成的石油难以向下伏长8段运移,主要以从长7段到长6段及以上地层的运移为主。5、鄂南彬长地区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表明油气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异常高压源储剩余压差是鄂南中生界延长组油气成藏的主要动力。6、通过异常压力结构及砂泥岩配置关系研究,根据异常压力封存箱原理,建立了鄂南彬长地区中生界压力封存箱油气运聚模式。7、通过对延长组长7段油气富集差异性的全面研究,提出延长组长7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烃源岩特征控制了油藏的展布范围;厚度较大和良好的源储接触关系是影响产量高低的因素;储层物性及砂体展布控制着油藏的分布层位;封盖能力强弱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数量,并成为延长组长7段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8鄂南彬长地区油气分布的主控因素为:烃源岩的发育控制了油藏的分布;异常高压和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的运移;储层物性及砂体展布是油藏成藏的基础;压力的结构控制了油气的主要排烃方向,导致了不同地区的主要产层有差异。根据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区,并建立了油气的压力封存箱成藏模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红霞;李文厚;陈全红;肖丽;王立社;卜军;刘正伟;;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三叠世沉降与沉积中心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年02期

2 黄思静,武文慧,刘洁,沈立成,黄成刚;大气水在碎屑岩次生孔隙形成中的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地球科学;2003年04期

3 刘宗堡;付晓飞;吕延防;付广;庞磊;;大型凹陷向斜区油气倒灌式成藏——以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为例[J];地质论评;2009年05期

4 刘池洋;赵红格;桂小军;岳乐平;赵俊峰;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演化-改造的时空坐标及其成藏(矿)响应[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5 刘冠邦,朱兆信,张兴良,艾芳;记甘肃华池的一件空棘鱼类化石[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6 张文正;杨华;李剑锋;马军;;论鄂尔多斯盆地长_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年03期

7 张奉东;马收;;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地应力及天然裂缝场研究[J];石油实验地质;2008年02期

8 褚庆忠,李耀华;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9 付金华,段晓文,席胜利;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气藏特征[J];天然气工业;2000年06期

10 丁晓琪;张哨楠;刘岩;刘鹏坤;;镇泾区块延长组层序格架内油层分布规律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孟自芳;宋岩;李相博;;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前陆盆地构造-沉积响应[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4期

2 马艳萍;刘池洋;张复新;赵俊峰;喻林;黄雷;;鄂尔多斯盆地东胜砂岩型高岭土矿特征及成因机制[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年05期

3 刘娜;刘立;杨会东;杨天红;于淼;;松辽盆地南部片钠铝石形成与碎屑长石的成因联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公繁浩;鲍志东;季汉成;范正平;刘丽;伍星;;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储层成岩非均质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5 李吉君;吴慧;卢双舫;薛海涛;黄振凯;王克;师磊;王雪飞;;鄂尔多斯盆地长9烃源岩发育与排烃效率[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2年S1期

6 邓礼正;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储层物性影响因素[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张克银,刘树根,罗宇;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深盆气成藏剖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8 黄思静,张萌,朱世全,武文慧,黄成刚;砂岩孔隙成因对孔隙度/渗透率关系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9 张敏强;黄思静;吴志轩;吴素娟;胡作维;;东海盆地丽水凹陷古近系储层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及形成机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赵俊兴;罗媛;郑荣才;;鄂尔多斯盆地耿湾史家湾地区长6时期物源状况分析[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锁堂;石小虎;南珺祥;;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上古生界太原组及下石盒子组碎屑岩储集层特征[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刘辰生;郭建华;朱美衡;;塔中围斜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成岩层序地层学[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唐玄;张金川;;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序列[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滕吉文;王夫运;赵文智;赵金仁;李明;田小波;闫雅芬;张永谦;张成科;段永红;杨卓欣;徐朝繁;;鄂尔多斯盆地上地壳速度分布与沉积建造和结晶基底起伏的构造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5 滕吉文;王夫运;赵文智;张永谦;张先康;闫雅芬;赵金仁;李明;杨辉;张洪双;阮小敏;;阴山造山带—鄂尔多斯盆地岩石圈层、块速度结构与深层动力过程[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1年

6 李卫红;徐高中;龚斌利;李保侠;陈宏斌;;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初步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C];2009年

7 宋立军;冯常茂;刘池洋;孙淑静;赵靖舟;赵永刚;;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晚三叠世构造热事件分析[A];第九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秦绪英;陈有明;周巍;;天然气有效储层识别与评价技术[A];油气地球物理实用新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南京石油物探研究所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锋杰;卢燕;杨振毅;宋翠玉;;多源数据融合的方法与应用[A];山东地球物理六十年[C];2009年

10 Cheng Cheng;Ling Chen;Huajian Yao;Mingming Jiang;Bingyu Wang;;Distinct variations of crustal shear wave velocity structure and radial anisotropy beneath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建萍;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晚古生代沉积—构造演化及天然气勘探潜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2 庞军刚;鄂尔多斯盆地子长史家畔地区延长组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曹金舟;子北油田理79井区长6油层组储层特征及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杨斌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盒8、山1段物源与沉积相及其对优质天然气储层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9年

5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李克永;鄂尔多斯盆地富黄探区延长组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建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新生代演化—改造及盆山耦合关系[D];西北大学;2010年

8 刘娜;砂岩对CO_2的矿物捕获能力[D];吉林大学;2011年

9 谢庆宾;苏里格气田中区砂体展布和储层综合评价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10 李明瑞;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主要含气砂体沉积特征及储层控制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文芠;云南中三叠世罗平生物群鱼类化石及其古生态学特征[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3 易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油田长8_1层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4 肖芳伟;肇州油田州371区块扶余油层构造特征与成藏关系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5 刘朋坤;鄂尔多斯盆地镇泾油田长6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李兴文;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区块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7 葛鹏莉;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储层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8 杨丽;西峰油田白马北区长8油藏开发储层特征评价[D];西安石油大学;2012年

9 周路路;大庆油田升554断块油藏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郝杰;大庆长垣中部扶杨油层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思静;用EXCEL计算沉积物粒度分布参数[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2 黄思静,侯中健;地下孔隙率和渗透率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及影响因素[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3 郑希民,宋广寿,王多云,李凤杰,王志坤,李树同,王峰,刘自亮;陕甘宁盆地陇东地区长8油组厚层非均质砂体的沉积学解剖[J];沉积学报;2003年02期

4 史基安,王金鹏,毛明陆,王琪,郭正权,郭雪莲,卢龙飞;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6—8段储层砂岩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5 刘自亮,王多云,王峰,李树同,王志坤,秦红;陕甘宁盆地西峰油田主要产层储油砂体沉积微相组合及特征[J];沉积学报;2005年02期

6 王圣柱;梁毅;钱克兵;金强;王力;;东营凹陷南斜坡深层成藏特征及主控因素分析[J];沉积学报;2007年03期

7 付广;王有功;;三肇凹陷青山口组源岩生成油向下“倒灌”运移层位及其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2期

8 黄思静,杨俊杰,张文正,黄月明,刘桂霞;不同温度条件下乙酸对长石溶蚀过程的实验研究[J];沉积学报;1995年01期

9 岳乐平;黄土高原黄土、红色粘土与古湖盆沉积物关系[J];沉积学报;1996年04期

10 程守田,黄焱球,付雪洪;早中侏罗世大鄂尔多斯古地理重建与内陆拗陷的发育演化[J];沉积学报;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池洋;;100Ma BP.(+10Ma)中国大陆东部中新生代地球动力学环境的重大转换时期[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刘池洋;;中国东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环境探讨[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蓉蓉;鄂尔多斯盆地中深部放射性异常的研究及意义[D];西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莉,祗淑华,卫香莉,陈曙光,诸葛月英;天然气分布聚集规律与异常压力环境的关系[J];油气井测试;2002年04期

2 褚庆忠,李耀华;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3 RandiS.Martinsen;吴文旷;;已出版文献中有关异常压力的综述:对研究压力封存箱的意义[J];国外油气勘探;1998年02期

4 刘曦翔;杨正茂;丁晓琪;杨鹏;;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异常压力特征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4年02期

5 曹海防;闫林;夏斌;周莉;;柴西南古近系和新近系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3期

6 马中远;黄苇;蒋海军;尚凯;;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异常压力成因及地质意义[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游俊;黄骅拗陷中区异常压力带的分布及其形成机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S1期

8 王全有;郭殿东;;地层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要素的影响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2期

9 张勇刚;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异常压力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会军,吴泰然,郝银全,张秀珠,马宗晋;异常压力对有机质的抑制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红霞;姜秀芳;曹建军;贾容;;利用异常压力对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预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志战;沉积盆地异常压力体系及其预监测[D];西北大学;2006年

2 万旸璐;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锐锐;陆相异常压力沉积盆地CO_2封存机理及大尺度CO_2封存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张守春;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烃成藏关系[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政委;异常压力正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郭妍;鄂南彬长地区延长组异常压力与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永平;煤层气储层流体异常压力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云;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D];西北大学;2012年

5 姚帅;比德—三塘盆地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控制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王高平;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成藏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翟盼盼;普光地区二叠—三叠系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28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