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成都理工大学》 2015年
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
万旸璐
【摘要】:已有的勘探成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人对该区研究多集中成藏基本条件评价和成藏规律的研究,对异常压力特征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相对薄弱。论文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石油地质学、成藏动力学、压力封存箱、含油气系统等理论和分析测试手段,通过分析延长组异常压力发育特征(结构)及影响因素,探讨其与油气成藏关系,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鄂南地区中生界发育三种异常压力结构类型,异常压力结构控制了主要排流方向,在烃源岩以长7为主,且油气垂向运移为主的前提下,指明了不同类型异常压力结构发育区的油气主要勘探方向。Ⅰ类:以镇泾和彬长地区为代表,纵上向发育两个压力旋回,第一个从直罗组开始发育欠压实,镇泾地区在延安组底部发育最大(彬长地区长4+5底部—长6中上部),然后向下减小;第二个旋回在长7段底部过剩压力值达到最大,向上到长6段缓慢减小,向下到长8段急剧降低,石油既可以向上运移也可以向下运移,由于向下的过剩压力梯度较大,石油向长8段的运移更为容易,Ⅰ类以长8为主要目的层。Ⅱ类:发育在镇泾地区的东南角,与Ⅰ类区别是受印支晚期构造运动影响,延长组长6—长7顶部被剥蚀,导致第二个压力旋回长7段底部并没有出现过剩压力最大值,过剩压力自长7到长9段持续增大,由于长8段的过剩压力大于长7段,因此长7段烃源岩所形成的石油难以向下运移到长8段,主要运移方向为从长7段以上层位,Ⅱ类以长6和延安组为主要目的层。Ⅲ类:以旬邑地区为代表,只发育一个压力旋回—第二压力旋回,从长4+5底部才开始发育欠压实,过剩压力高值出现在长7段底部(部分至长8顶部),向下到长8及以下层位压力梯度较小,油气以垂向向上浅部运移为主,特别向正常压力带的长4+5以上层位,Ⅲ类以正常压力带长3为主要目的层。(2)鄂南中生界异常压力的发育主要受沉积和构造抬升控制,沉积(沉积速率和砂地比)控制了异常压力(欠压实)的形成;构造抬升是一种纵向上压力的释放,抬升越多,释放越多(现今欠压实起始层位下移),有利于油气向浅层运移,彬长和旬邑南边渭北隆起区具备压力封闭条件,依然有勘探潜力;研究区断裂不是很发育,断层断距小,泄压不明显,对异常压力的影响不大。(3)砂泥岩配置及异常压力的分布特征表明油气主要以垂向运移为主,异常高压(源储剩余压差)是鄂南中生界油气运移成藏动力。(4)通过异常压力结构及砂泥岩配置关系研究,根据异常压力封存箱原理,建立了鄂南镇泾、彬长地区压力封存箱油气运聚模式和旬邑箱缘正常压力带涌流运聚模式。(5)构造抬升是旬邑地区长3段成藏的主因素。构造抬升导致纵向上异常压力的释放,有利于油气向浅层运移。旬邑地区只要发育长7的烃源岩,往东、往南抬升幅度更大有利于长3成藏;往东、往南虽然变浅,不存在异常压力的封闭(压力垂向释放导致正常压实),但由于地层平缓,油柱高度不大,浮力有限,对盖层的要求不高,物性封闭即可(不需要高压封闭)。(6)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延长组石油富集规律主要受烃源岩特征、封存箱内幕结构、区域封盖条件、运移动力及输导体系控制:烃源岩特征控制了油藏的展布范围,区域盖层控制了油气只能在箱内成藏,压力封存箱的内幕结构影响了产油层位及含油性,运移动力影响了石油的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石油成藏层位和富集程度。根据成藏主控因素预测了有利区,并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三叠系油气的压力封存箱成藏模式。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党犇;赵虹;李文厚;陈永胜;郑小杰;燕州泉;贾玉琴;;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识别[J];中国地质;2007年03期
2 郝芳,蔡东升,邹华耀,方勇,曾治平;渤中坳陷超压-构造活动联控型流体流动与油气快速成藏[J];地球科学;2004年05期
3 刘林玉;曹青;柳益群;王震亮;;白马南地区长8_1砂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J];地质学报;2006年05期
4 刘冠邦,朱兆信,张兴良,艾芳;记甘肃华池的一件空棘鱼类化石[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4期
5 赵孟为;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镜质体反射率与地热史[J];石油学报;1996年02期
6 黄志龙;江青春;席胜利;张才利;张菊红;;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三叠系延长组和侏罗系油气成藏期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宋梅远;张善文;王永诗;石砥石;孟涛;;沾化凹陷沙三段下亚段泥岩裂缝储层岩性分类及测井识别[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仲东;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压力异常及其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2 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延长组下部石油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D];西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克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油藏成藏动力学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彦邦;王栋;周海渊;;安徽定远早第三纪含盐岩系的沉积相及岩盐成因分析[J];安徽地质;1991年01期
2 杜森官;安徽中南部震旦纪-三叠纪二级层序的划分[J];安徽地质;1999年01期
3 杜森官;中国南方东部震旦纪碎屑岩和泥质岩成岩作用[J];安徽地质;1999年04期
4 李双应,金福全;巢县五通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研究[J];安徽地质;1995年02期
5 杜森官;华北南缘早寒武世早期皖西切谷沉积特征[J];安徽地质;1996年03期
6 吴跃东;皖南东至地区震旦纪沉积相及层序地层分析[J];安徽地质;1996年04期
7 岳梅;淮北煤田上石盒子组花斑泥岩中的粘土矿物研究[J];安徽地质;1998年01期
8 周秉根,李典友;黄山不同类型砾石特性及成因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张保成;大兴安岭北部砂金矿床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沉积环境[J];冰川冻土;1986年04期
10 胡东生,张华京;罗布泊荒漠地区湖泊蒸发盐资源的形成及环境演化[J];冰川冻土;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郗国增;刘永春;陈勇;何伟民;郎岩峰;刘建军;;河南禹州煤田石盒子组第六、第七煤组沉积环境与聚煤特征[A];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2007年卷(上册)[C];2007年
2 ;Meso-Cenozoic tectonothermal evolution of Ordos basin,central China:Insights from newly acquired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d a revision of existing paleothermal indicator data[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二卷)[C];2008年
3 ;The oleaginous Botryococcus from the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Northwestern China:Morphology and its 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4 阎世骏;;粘性土结构与地面沉降[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1988年
5 张勇;潘别桐;李华晔;;葛洲坝砂岩力学性质结构和结构参数特征[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6 冯益民;;西秦岭化石混杂及其地质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C];1981年
7 张继庆;;四川峨眉龙门洞剖面中、下三叠统岩石特征及沉积相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C];1983年
8 韩同林;;西藏申扎—班戈一带地质构造分析[A];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5)——岩石、构造地质[C];1983年
9 罗建宁;肖永林;苏俊周;邹培馨;;昆明盆地盘龙江三角洲平原至滇池湖区第四纪沉积相的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10 肖永林;罗建宁;;云南滇池科研1号井第四纪沉积物的沉积相和环境分析[A];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美寅;济阳坳陷深层碎屑岩储层物性及其流体实时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2 袁爱国;河南省铝土矿资源分布与开发策略[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李军;辽河坳陷东部凹陷沙三段沉积储层特征与油气关系[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4 吴鹏;楚雄盆地砂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及找矿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高潮;低渗储集体的形成演化及其对油藏分布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7 孔为伦;中上扬子北缘中—晚二叠世沉积相与古地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8 李恩菊;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沉积物特征的对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玉环;西南地区软硬互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杨永剑;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层序岩相古地理及生储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玉海;定边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发育规律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郑锐;鄂尔多斯盆地ZC地区长4+5储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性质的影响[D];西北大学;2011年
3 王海军;楼坊坪区块延长组主要油层组成藏规律与有利区优选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茹;安塞油田三叠系延长组长10_1油层段储层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刘昊娟;川口油田川46井区石油成藏主控因素[D];西北大学;2011年
6 赵旭光;塔南凹陷南屯组一段储层特征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1年
7 刘志华;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三叠系延长组沉积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易超;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镇泾油田长8_1层储层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9 郝国丽;齐家北地区扶余油层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徐晓东;腰英台地区青山口组储层孔隙结构与成岩作用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荣才,吴朝容,叶茂才;浅谈陆相盆地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思路[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惠宽洋,张哨楠,李德敏,胡江柰;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下石盒子组-山西组储层岩石学和成岩作用[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窦伟坦,田景春,徐小蓉,朱平,夏青松,倪新锋,张翔,聂永生,杨华,付金华,郭正权,邓秀芹;陇东地区延长组长6-长8油层组成岩相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4 袁志祥;陈洪德;陈英毅;;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高产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陈莹,谭茂金;利用测井技术识别和探测裂缝[J];测井技术;2003年S1期
6 吕晓光,李长山,蔡希源,李伯虎,赵翰卿;松辽大型浅水湖盆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前缘相储层结构模型[J];沉积学报;1999年04期
7 郑荣才,尹世民,彭军;基准面旋回结构与叠加样式的沉积动力学分析[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8 郑荣才,彭军,吴朝容;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J];沉积学报;2001年02期
9 罗静兰,张晓莉,张云翔,李玉宏,武富礼;成岩作用对河流—三角洲相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延长油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2砂岩为例[J];沉积学报;2001年04期
10 郑荣才,彭军;陕北志丹三角洲长6油层组高分辨率层序分析与等时对比[J];沉积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金亮;张金功;常象春;;深盆气成藏机制及潜力评价[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付金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条件及富集规律[D];西北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桂小军;鄂尔多斯盆地后期改造及其对油气赋存的影响[D];西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莉,祗淑华,卫香莉,陈曙光,诸葛月英;天然气分布聚集规律与异常压力环境的关系[J];油气井测试;2002年04期
2 褚庆忠,李耀华;异常压力形成机制研究综述[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01年04期
3 RandiS.Martinsen;吴文旷;;已出版文献中有关异常压力的综述:对研究压力封存箱的意义[J];国外油气勘探;1998年02期
4 刘曦翔;杨正茂;丁晓琪;杨鹏;;张家垛油田阜三段异常压力特征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4年02期
5 曹海防;闫林;夏斌;周莉;;柴西南古近系和新近系异常压力与油气成藏[J];新疆石油地质;2007年03期
6 马中远;黄苇;蒋海军;尚凯;;塔中西北部奥陶系异常压力成因及地质意义[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2期
7 游俊;黄骅拗陷中区异常压力带的分布及其形成机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7年S1期
8 王全有;郭殿东;;地层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要素的影响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22期
9 张勇刚;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异常压力研究[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会军,吴泰然,郝银全,张秀珠,马宗晋;异常压力对有机质的抑制作用及其石油地质意义[J];沉积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红霞;姜秀芳;曹建军;贾容;;利用异常压力对东营凹陷岩性油气藏的预测[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志战;沉积盆地异常压力体系及其预监测[D];西北大学;2006年
2 万旸璐;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赵锐锐;陆相异常压力沉积盆地CO_2封存机理及大尺度CO_2封存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4 张守春;东营凹陷异常压力形成机制及其与成烃成藏关系[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任政委;异常压力正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2 郭妍;鄂南彬长地区延长组异常压力与成藏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永平;煤层气储层流体异常压力成因机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云;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延长组下组合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D];西北大学;2012年
5 姚帅;比德—三塘盆地异常压力分布规律及其构造控制机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王高平;柴达木盆地北缘西段鄂博梁构造带成藏动力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7 翟盼盼;普光地区二叠—三叠系地层压力分布特征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鄂南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异常压力特征与成藏关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2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