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可预报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可预报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师范大学》 2015年
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可预报性研究
朗杨
【摘要】:随着气候模型预报能力的不断改进和我们对气候可预报性认识的提高,气候模型的业务化预报产品已经逐步地应用到季节水文和干旱预报上,,这些预报能够帮助决策者和农民用户积极主动地制定相应的应对决策和生产规划。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分析目前世界上被广泛使用的气候模型的业务预报产品在中国区域实施季节水文和干旱预报的可适用性。正确地评估气候模型的预报技能以及科学地订正模型预报偏差对生产季节水文和干旱预报的质量至关重要,对预防干旱、减少干旱带来的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评价了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的第二代气候预报系统(NCEP CFSv2)的季节降水和气温预报在中国17个水文气候区域的预报技能。针对每个水文气候区域的模型季节降水和气温预报的技能,采用了皮尔逊相关系数、技能分、均值偏差和归一化的均方根误差来进行定量评价。研究发现CFSv2模型的季节降水和气温预报的技能受到季节和区域的影响要高于预见期长度(典型预报事件)的影响。CFSv2模型在秋季(JAS-OND)和冬春过渡季(DJF-MAM)的气温和降水预报都具有较高的技能;而在夏季和冬季,由于东亚夏季风(EASM)和东亚冬季风(EAWM)可预报性较低的原因,降水的预报技能相对较低。从整体上看,在所有水文气候区域温度的预报技能要远远高于降水的预报技能。 (2)根据预见期长度和空间尺度来评价季节气象干旱预报的能力。由于CFSv2降水和气温的预报技能是随着地点、预见期、季节、预报时间长短和空间的尺度不同而改变。因此根据预见期长度,将观测降水与6个不同预见期长度的预报降水求平均并估算相应的6个月标准降水指数(SPI6),不同预见期长度的SPI6与观测的SPI6的相关系数来表示不同预见期长度的气象干旱预报技能;在空间尺度方面,选择4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用于重复估算不同预见期长度的SPI6,并计算其与观测降水计算的SPI6的相关系数,空间尺度包括单点、2格网×2格网、5格网×5格网、10格网×10格网。结果表明,随着预见期长度的增加,干旱预报能力逐渐减小;而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干旱预报能力仅在干旱地区明显改善。观测与预报结合的气象干旱预报具有4个月的预见期长度,超过4个月预见期长度的干旱预报没有预报技能。气象干旱预报技能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并且预见期长度的影响大于空间尺度的影响。 (3)应用统计后处理方法-贝叶斯融合方法-订正NCEP 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降水和气温预报。贝叶斯融合方法具有两个优点:订正和融合。春季降水预报在所有区域都没有订正效果,主要通过融合气候态信息;夏季降水预报的订正效果在湿润地区比较明显;秋季降水预报的订正效果主要集中在除青藏高原外的内陆区域。对于温度的订正,在每个季节和区域都有明显改善。 (4)探索了订正的降水和气温预报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预报潜力。通过设计干旱监测和干旱预报对比实验,分别利用观测的降水和气温数据以及订正的CFSv2降水和气温预报驱动水文模型,研究主要尝试了三个季节(1997年秋季、2002年春季、2003年夏季)的土壤湿度监测和土壤湿度预报,土壤湿度转换为百分位数作为土壤湿度干旱指数。土壤湿度监测干旱指数显示1997-2003年干旱主要发生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通过与相应季节的土壤湿度监测干旱指数进行对比,1997年秋季土壤湿度预报干旱指数的干旱空间范围与监测干旱指数的干旱空间范围一致,但其干旱严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2002年春季土壤湿度预报干旱指数只体现了气候态土壤湿度干旱状况;2003年夏季土壤湿度预报干旱指数在黄河流域和华北地区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是,在中国东北地区和南方地区,预报干旱指数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5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红;林朝晖;;A Correc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Dynamical Seasonal Predic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6年03期
2 徐影;高学杰;沈艳;许崇海;石英;F.GIORGI;;A Daily Temperature Dataset over China and Its Application in Validating a RCM Simulation[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4期
3 李菲;王会军;;Predictability of the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as Indicated by the DEMETER CGCM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12年03期
4 赵彦,林朝晖,李旭,袁重光;IAP PSSCA两组预测试验的评估及比较I.降水部分[J];大气科学;2000年02期
5 孙泓川;周广庆;曾庆存;;IAP第四代大气环流模式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性能评估[J];大气科学;2012年02期
6 何慧根;李巧萍;吴统文;唐红玉;胡泽勇;;月动力延伸预测模式业务系统DERF2.0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的预测性能评估[J];大气科学;2014年05期
7 CHOI Young-Jean;;A physically-based statistical forecast model for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summer rainfall[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8年04期
8 赵晓川;吴洪宝;何浪;;中国季降水量的气候噪声和潜在可预报性估计[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赵彦,李旭,袁重光,郭裕福;IAP短期气候距平预测系统的定量评估及订正技术的改进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1999年04期
10 丁一汇;;季节气候预测的进展和前景[J];气象科技进展;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波;严华生;饶彤华;张成军;马国涛;;宁夏各月降水特征和可预测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2 ;Predicting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09年01期
3 ;Seasonal Forecast Model for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nes to Make Landfall in Chin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09年05期
4 ;Improving the Seasonal Forecast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in China Using a Dynamical-Statistical Approach[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0年02期
5 ;A Quick Report on a Dynamical Downscaling Simulation over China Using the Nested Model[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0年06期
6 ;Simulation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ver China with Different Regional Climate Models[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1年01期
7 ;An Effective Approach for Improving the Real-Time Prediction of Summer Rainfall over Chin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1年02期
8 ;A Statistical Scheme for the Seasonal Forecasting of North China'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during Winter[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1年02期
9 ;A Seasonal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east China Using the Year-To-Year Increment Approach[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1年03期
10 ;Summer Extreme Temperatures over East China during 1984-2004 Simulated by LASG/IAP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REM[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礼平;丁一汇;李清泉;;国家气候中心海气耦合模式汛期降水预报的一种订正方案及其试验[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张礼平;丁一汇;李清泉;张乐飞;;遗传神经网络释用气候模式预测产品的试验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气候预测研究与预测方法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年际增量的预测方法在北大西洋飓风频次的季节预测(英文)[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5气候预测新方法和新技术[C];2011年
4 李焕连;李清泉;王兰宁;董敏;;跨季度汛期气候数值预测试验[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5 胡亚南;郭慕萍;李肇新;张国宏;李智才;;变网格模式LMDZ对东亚夏季气候平均态的模拟能力评估[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6 雷向杰;;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产品对陕西预测能力分析[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7 黄安宁;张耀存;;BATSle对p-σ区域气候模式性能的影响[A];第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徐宗学;左德鹏;唐芳芳;;黄河典型流域水循环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A];中国水文科技新发展——2012中国水文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2年
9 蒋竹将;马振峰;;S5: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5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C];2013年
10 刘颖;范可;;基于场耦合型的中国站点秋季降水统计降尺度预测[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威霖;基于多模式和降尺度结合的中国区域未来气候变化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2 秦正坤;短期气候数值预测的误差订正和超级集合方法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3 邓伟涛;利用CAM-RegCM嵌套模式预测我国夏季降水异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4 郑志海;基于可预报分量的6-15天数值天气预报业务技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董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6 熊开国;中国汛期降水模式误差主分量相似预报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7 吴佳;东亚—东南亚区域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李景鑫;BCC_CSM气候系统模式检验评估及外强迫作用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9 杨杰;基于动力—统计的中国汛期降水预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10 梁苏洁;近50年中国冬季气温和冬季风以及区域环流的年代际变化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红霞;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孙树鹏;10-30天延伸期稳定分量的提取及其可预报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穆松宁;IAP两层大气环流模式的风应力异常预报场订正方案的设计及订正试验[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4 李秀萍;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的时间变率与东亚夏季风潜在可预报性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5 李菲菲;黑河上游地区气候变化及水文水资源系统的响应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赵晓川;中国月、季平均温度和降水量的潜在可预报性估计[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翟丹华;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可预报性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8年
8 王芳栋;PRECIS和RegCM3对中国区域气候的长期模拟比较[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9 冯婧;多全球模式对中国区域气候的模拟评估和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10 钱蕊;气候变化对宁夏水稻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Predicting Winter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09年01期
2 ;An Arctic Sea Ice Simulation Using an Ocean-Ice Coupled Model[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0年04期
3 张学洪,粱信忠;A Numerical World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89年01期
4 梁信忠;Description of A Nine-Level Grid Point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6年03期
5 金向泽,张学洪,周天军;Fundamental Framework and Experiments of the ThirdGeneration of IAP/LASG World Ocean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1999年02期
6 王会军,周广庆,赵彦;An Effective Method for Correcting the Seasonal-Interannual Prediction of Summer Climate Anomaly[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0年02期
7 李崇银,孙淑清,穆明权;TBO的原因─异常东亚冬季风与ENSO循环的相互作用(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8 周广庆,曾庆存;基于海气耦合环流模式的ENSO预测(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4期
9 张人禾;来自印度季风区的水汽输送与东亚上空水汽输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10 高学杰 ,赵宗慈 ,FilippoGiorgi;东亚区域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数值模拟试验(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洪刚,郭生练,周芬,刘攀,程海云,陈桂亚,闵要武,杨文发;考虑预见期降水的三峡水库区间洪水预报模型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5年01期
2 刘志荣;小山水电站施工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应用[J];东北水利水电;1996年03期
3 崔春光;彭涛;沈铁元;殷志远;;定量降水预报与水文模型耦合的中小流域汛期洪水预报试验[J];气象;2010年12期
4 李春红;王玉华;王建平;任立良;;2008年三峡水库入库洪水特点与预报效果评价[J];水文;2011年01期
5 林崇池;;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亚湖水库的应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年01期
6 强学民;葛朝霞;曹丽青;;改进的相空间模式及其在月流量预测中的试验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06年01期
7 陆桂华;吴志勇;雷Wen;张建云;;陆气耦合模型在实时暴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年06期
8 娄丹;吕永军;;水文自动测报系统在龙头桥水库防洪工作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7年06期
9 吴瑞容;赵国基;郑宗基;;建立濒海陡涨河流洪水预报方案的方法探讨[J];水利科技;1983年01期
10 景建中;翁拥军;;亭子口水利枢纽施工期水情自动测报系统[J];水力发电;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莉莉;陈德辉;赵琳娜;;GRAPES陆-气单向反馈模式在淮河流域的一次试验[A];S12 水文气象、地质灾害气象预报与服务[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于小晗郑千里;[N];科技日报;2002年
2 刘文国 田苗;[N];法制生活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朗杨;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可预报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玲;有预见期的洪水位演算投影寻踪技术应用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0年
2 程萌;基于相似衍生法的中长期径流预报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相关作者
>程萌 >朗杨
>张春玲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CFSv2在中国区域的季节干旱可预报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20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