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内光传输及生化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6 07:11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由二氧化碳引发的全球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因此研究二氧化碳捕获及封存技术以及开发清洁可靠,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前沿热点,利用光合微藻作为媒介进行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用于固碳并生产生物质能源的生物法之一。平板式,直管式,柱式及螺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是常见的光生物反应器,为深入分析其内光传输及分布规律,以及螺旋管式内由于二次流引发的明暗交替现象,光传输对微藻生长及底物消耗特性的影响规律,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针对平板式,直管式,柱式以及螺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内的光传输规律,微藻生长及消耗动力学特性加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于蛋白核小球藻,当入射光强为30μmol m~(-2) s~(-1)时蛋白核小球藻处于生化动力学光限制区,当入射光强为70μmol m~(-2) s~(-1)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特性开始出现光抑制现象,当入射光强为200μmol m~(-2) s~(-1)时,光生物反应器内靠近入射光的位置上的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特性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而在远离入射光的位置,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特性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2)在平板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处于光限制区的入射光强为27.6μmol m~(-2) s~(-1),而入射光强为55.2μmol m~(-2) s~(-1)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特性开始出现光抑制现象。而对于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蛋白核小球藻在入射光强为27.6μmol m~(-2) s~(-1)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处于光限制区,当入射光强为58μmol m~(-2) s~(-1)时蛋白核小球藻的比生长及消耗速率开始出现光抑制现象。两种反应器内当入射光强为90μmol m~(-2) s~(-1)时,光生物反应器内靠近入射光的位置上的蛋白核小球藻的比生长及消耗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而在远离入射光的位置,蛋白核小球藻的比生长及比消耗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柱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蛋白核小球藻生化动力学处于光限制区光强为27.6μmol m~(-2) s~(-1),入射光强为50μmol m~(-2) s~(-1)时蛋白核小球藻的生化动力学开始出现光抑制现象,在入射光强为70μmol m~(-2) s~(-1)时,光生物反应器内靠近入射光的位置上的蛋白核小球藻的比生长及比消耗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而在远离入射光的位置,蛋白核小球藻的比生长及比消耗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加呈现递增的变化趋势。(3)针对螺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内微藻生长的明暗交替现象,本文对螺旋管式光合微藻反应器内的流动特性及管内光分布特性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得到了相同藻液流速下,不同区域流体迹线的明暗交替频率不同,管中心处迹线的频率较小,远离中心线的上下两侧分布的迹线的频率较大;随液体流速增加,相同迹线明暗交替频率逐渐增大。(4)对螺旋管环绕中心柱式组合光生物反应器中的螺旋管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蓝绿藻的生长动力学特性而言,入射光强为1000μmol m~(-2) s~(-1)时蓝绿藻的生长动力学处于光限制区,2100μmol m~(-2) s~(-1)时蓝绿藻的比生长速率开始出现光抑制现象。在入射光强为2380,2500以及3000μmol m~(-2) s~(-1)时,蓝绿藻的比生长速率的光抑制效应逐渐加强。对中心圆柱式光生物反应器内蓝绿藻的生长动力学特性而言,入射光强为1000μmol m~(-2) s~(-1)时蓝绿藻的生长动力学处于光限制区,入射光强为2000μmol m~(-2) s~(-1)时蓝绿藻的比生长速率开始出现光抑制现象。(5)针对一定入射光强下螺旋管环绕中心柱式组合光生物反应器内蓝绿藻比生长速率分布随培养时间及光程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蓝绿藻的比生长速率随时间及光程的增加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并随入射光强的增加,比生长速率的衰减速度逐渐加快,而蓝绿藻的最大比生长速率逐渐增加。蓝绿藻的比消耗速率随时间逐渐增加,并随光程的增加呈现递减的变化趋势,随入射光强的增加,比消耗速率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而蓝绿藻的最大比消耗速率逐渐增加。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9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建义,陈杰;24种除草剂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效应[J];环境化学;2000年06期

2 阎海,王杏君,林毅雄,温官;铜、锌和锰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2001年01期

3 韩志国;欧阳昊;林娴;雷腊梅;韩博平;;蛋白核小球藻光驯化的快速光曲线变化[J];生态科学;2006年01期

4 王付民;张璐;陈杖榴;;有机胂添加剂对蛋白核小球藻及大型蚤的急性毒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5 石瑛;杜青平;谢树莲;;1,4-二氯苯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6 孙雪;马斌;周成旭;;蛋白核小球藻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加氧酶小亚基部分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海洋科学;2008年03期

7 吴石金;俞翔;吴尔苗;陈建孟;;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6期

8 滕丽君;汤锋;岳永德;郭雪峰;王进;姚曦;李夏冰;;培养条件对串珠镰刀菌提取物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赖永丰;陈洪伟;曾燕艳;;行业废水对蛋白核小球藻的综合毒性效应[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田丹;赵文;魏杰;王媛;张鹏;;蛋白核小球藻对铅、镉和汞吸附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惠君;熊明瑜;谢飞;;异丙甲草胺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作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2 李庆华;郭沛涌;田美燕;江中央;;柳树叶浸提液对蛋白核小球藻的化感作用[A];中国第四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锋民;胡洪营;郭美婷;门玉洁;洪喻;;化感物质投加方式对其抑制蛋白核小球藻效果的影响[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雷满香;欧晓明;刘光辉;张俐;臧阳陵;;2,4-D异辛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急性效应研究[A];第三届湖北湖南植保农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高李李;郭沛涌;苏光明;魏燕芳;;化感物质肉桂酸乙酯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A];健康湖泊与美丽中国——第三届中国湖泊论坛暨第七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康丽娟;潘晓洁;常锋毅;李敦海;王高鸿;刘永定;;碱度增加对铜绿微囊藻与蛋白核小球藻影响的比较研究[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孙雪;马斌;周成旭;;蛋白核小球藻rbcS部分基因序列的克隆与分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藻类学分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王壮;陈景文;邱文;乔显亮;蔡喜运;葛林科;;典型纳米颗粒物和有机污染物对蛋白核小球藻的联合毒性[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9 孙雪;吴晓微;;蛋白核小球藻psbA基因序列的克隆及其在自养和异养转化不同时间的转录表达变化[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李春燕;孙雪;杨锐;;两株蛋白核小球藻rbcS cDNA全序列的克隆和分析[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李t玮 左赛春;随飞船上天的小生灵们[N];中国航天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旭;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内光传输及生化动力学特性数值模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2 吴娱;鸡粪沼液培育蛋白核小球藻累积生物量及螺旋藻固碳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娇敏;蛋白核小球藻高密度培养及其处理酵母发酵废水效果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张展宁;藻类荧光对铅生物毒性的响应规律及机理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3 胡释尹;不同分子量的DOM对蛋白核小球藻(活体)富集Cu和Pb行为的影响[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4 曹雪松;石墨烯材料对淡水藻(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刘敏;基于生化和分子指标评价莠去津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效应[D];南京大学;2014年

6 张慧;除草剂百草枯对微藻的毒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7 陈海明;蒙脱石搭载纳米双金属降解十溴二苯醚及其产物组成与毒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8 俞翔;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影响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兴川;三种农药在蛋白核小球藻中的降解动力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10 施瑛;蛋白核小球藻多糖制备及其增强免疫功能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348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3348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9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