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化学刺激的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7 20:05
【摘要】:细胞通过信号转导对其微化学环境识别与应答的能力,对于生物体的发育、组织修复以及免疫等至关重要。伴随微流控芯片细胞技术的发展,借助芯片化学刺激技术,体外模拟或重建细胞外复杂环境进而观察细胞动态响应是研究细胞内信号转导、细胞间通讯等细胞动态信号的一个最有效途径。然而现有的化学刺激方法主要是基于微灌注,其较长的溶液切换时间、较低的时空分辨率,较弱的溶液操作能力大大限制了其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本文通过创新的微通道结构设计以及精密的外部控制方式,针对不同应用需求:单细胞高时空局部刺激、单细胞高精度刺激、多组合波形刺激、高通量细胞化学刺激等,建立了五种不同的细胞化学刺激新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设计了一种基于水力门控的界面可调微流控芯片用于研究细胞间钙信号。通过时空控制层流状态可精确实现溶液界面的时空切换。利用微重力和选择性消化,使细胞贴壁生长在刺激通道内,采用该平台成功监测到NIH-3T3细胞在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5’-triphosphate,ATP)刺激下通过间隙连接向毗邻细胞进行钙信号的传递过程;采用辛醇抑制细胞间隙连接,细胞间钙波传递消失,证明了细胞间钙信号的传递确属间隙连接的作用。(2)提出了一种鞘流门控进样方法(Gated pinched-flow,GPF),并采用理论推导、数值模拟、荧光素可视化等多种手段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借助鞘流门控高精度的重现性,成功精确刺激了单个NIH-3T3细胞的局部,并成功监测到NIH-3T3细胞在重复ATP的刺激下通过间隙连接向毗邻细胞进行重复钙信号地传递过程;并且成功实现高时间分辨(50 ms)的刺激位于微通道内不同空间内的单细胞。(3)提出了一种高时空分辨率精确制导微流控化学刺激策略,能选择性对单个靶细胞甚至局部进行高精度刺激,其溶液交换时间最快达到12 ms,刺激液夹细宽度理论上至无限小且横向移动分辨率为16.3±2.4μm/0.1 k Pa。从理论推导,数值模拟和可视化实验等多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同时,该方法还具有刺激时间、缓冲时间、刺激液的宽度和位置均可控等优点,借助该方法我们成功进行了单细胞以及细胞间的动态信号研究。(4)尝试了一种微流控任意化学波形信号发生器用于细胞动态信号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和可视化实验等多角度验证了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基于此化学波形发生器,我们能够实现优于10赫兹的脉冲化学波和优于0.2赫兹的连续化学波。采用快速生成不同浓度的药物脉冲进样,我们能快速高效得对同一细胞连续进行不同浓度的刺激进而快速绘制单细胞尺度药物剂量-反应曲线。在化学信号连续波实验中,我们发现受激细胞既能响应不同幅值的信号,也能截频响应输入化学信号频率的变化-高保真的响应低频化学信号。(5)建立了一种自动动态捕获刺激释放的单细胞动态流式细胞术方法。借助于该方法我们快速成功获取了三种激动剂:三磷酸腺苷,组胺,乙酰胆碱,对He La细胞刺激的剂量-反应曲线以及半最大效应浓度(Concentration for 50%of maximal effect,EC50),此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激动剂以及拮抗剂的研究。进一步的,借助其优越的流体操控能力,我们成功实现了三种激动剂对He La细胞的组合顺序刺激以及同时刺激。借助该技术,我们成功实现了同时捕获两种细胞(He La细胞和NIH-3T3细胞),并对其进行多样地刺激,实时对比分析其钙信号的差异化响应。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五种不同的细胞化学刺激的微流控芯片新方法,具有高时空分辨、高精度、高通量等优势,在单细胞以及细胞间信号研究和药物筛选领域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立凯,冯喜增;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5年03期

2 丁伟峰;王惠民;鞠少卿;毛丽萍;陆建荣;祝文彩;;APRIL siRNA表达载体构建、微流控芯片筛选及转染优化[J];交通医学;2007年03期

3 罗国安;;芯片上的实验室——评《图解微流控芯片实验室》[J];科学通报;2008年21期

4 杨秀娟;李想;童艳丽;李偶连;刘翠;陈缵光;;微流控芯片在细胞分析中的应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6期

5 汪维鹏;周国华;;多重等位基因特异性扩增——微流控芯片电泳法同时测定多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J];遗传;2009年02期

6 蔡绍皙;郭志刚;;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在生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0年11期

7 徐春秀;蔡龙飞;;微流控芯片平台上细胞胞吞性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8 张国凡;;微流控芯片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科技资讯;2011年21期

9 赵亮;申洁;周宏伟;黄岩谊;;集成微流控芯片[J];科学通报;2011年23期

10 姚琳;白亮;吴亮其;丁永胜;;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卓荣;徐涛;岳婉晴;杨梦u&;;高通量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建模,制备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文明;李立;任丽;王雪琴;涂琴;张艳荣;王建春;许娟;王进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涂琴;王建春;任丽;李立;刘文明;许娟;王进义;;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温慧;秦建华;;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5 黄和鸣;蒋稼欢;李远;贾月飞;蔡绍皙;K.-L.Paul Sung;;一种新颖的磁微流控芯片[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韩建华;李少华;张建平;江龙;;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封接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童艳丽;陈缵光;;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在手性药物拆分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岳婉晴;徐涛;李卓荣;杨梦苏;;基于传统丝印技术快速制备低成本微流控芯片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周莹;申洁;郑春红;庞玉宏;黄岩谊;;高通量集成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傅新;谢海波;杨华勇;;集成微泵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测试[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专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慧聪;体检只需“一滴血”测试芯片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大学生记者团 安薪竹 记者 任晶惠;体检有望只需“一滴血”[N];大连日报;2006年

3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胡永峰;微流控芯片可测出SARS病毒[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绵红;用于疾病诊断及环境毒物检测的微阵列及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围;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及细胞驱动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慧斌;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用于细胞代谢及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徐涛;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在悬浮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汪志芳;生化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在线富集及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元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柳葆;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桐;干细胞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与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瑞巧;基于磁场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禽流感病毒荧光检测[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李志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瑞霞;基于透气钢的微流控芯片气动吸脱模系统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于虹;集成化混合和驱动单元的微流控芯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蔡秋莲;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化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斌;固定化酶阵列微流控芯片应用于药物代谢筛选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富景林;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集成生化分析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丽潇;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和药物诱导凋亡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何艳;微流控芯片中功能化器件的制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绍前;面向双颗粒捕捉的介电电泳微流控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玉敏;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电泳及微球制备中的研究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10 王艳;层粘连蛋白/岩藻聚糖类基膜微环境的构建及微流控芯片内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426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4426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