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修复皮肤损伤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9-04-28 21:11
【摘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来源于新生儿出生后废弃的脐带组织,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向脂肪细胞、骨细胞、神经细胞、肝细胞及肌细胞分化潜能。因其来源丰富,易于获取,且获取无创伤加之免疫原性低下,增殖能力强,无伦理性争议等优势,成为组织修复和器官重建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广泛应用于再生医学当中。临床研究中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组织损伤时,单次移植细胞数量高达到1×109个才能有效发挥治疗作用。另外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中,为了保持实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比性,需要大量的均一来源的种子细胞。因此如何高效规模化扩增具有原代生物学特征的间充质干细胞,成为干细胞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的基础和关键。本实验首先利用微载体结合生物反应器,建立了三维立体培养、规模化扩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专利技术。该技术操作简单,效率高,短时间内扩增的种子细胞高达109以上,避免了因细胞反复传代而导致的间充质干细胞老化、甚至恶变。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检测发现:三维立体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平面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相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和增殖能力以及成脂肪、成骨及成软骨分化潜能。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三维立体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与平面培养的间充质干细胞相类似的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的能力。在干细胞移植修复小鼠皮肤损伤实验中,我们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正常小鼠的皮肤创面上。由于异种移植存在强烈的免疫反应,因此移植到小鼠皮肤创面上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将会被小鼠自身的免疫反应排斥掉。但与对照组比较,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小鼠皮肤创面愈合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推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能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创面愈合。于是我们开展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皮肤创伤的分子机制研究。外泌体(Exosomes,Ex)是细胞通过出芽方式而分泌的纳米级细胞膜包裹的囊性小泡,含有丰富的m RNA,micro RNA及蛋白质等成分。外泌体通过与靶细胞融合,将其中的内含物m RNA,micro RNA和蛋白质等成分注入到靶细胞中,调控靶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本实验首先采用超高速离心法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基中分离出外泌体。透射电镜检测显示该外泌体直径约为40-100nm,呈圆形或卵圆形。Western blot显示该外泌体表达表面标志蛋白CD9及CD63。至此我们成功地获得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源的外泌体(human un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 exosomes,huc MSC-Ex)。为了检测外泌体是否通过改变表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促进皮肤创伤愈合。我们利用1m M过氧化氢(H_2O_2)诱导永生化角朊细胞(Ha Ca T)凋亡,建立了皮肤损伤细胞模型。细胞生物学行为检测发现huc MSC-Ex显著促进Ha Ca T增殖,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同时可以促进Ha Ca T的迁移,抑制H_2O_2诱导的Ha Ca T细胞凋亡。我们利用PKH26标记huc MSC-Ex后与Ha Ca T共培养,结果显示huc MSC-Ex可以进入Ha Ca T细胞浆中,可能发挥细胞交流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究huc MSC-Ex抑制H_2O_2诱导的Ha Ca T细胞凋亡的机制,我们首先对H_2O_2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Tunnel染色以及Annexin V-PI双染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发现:加入H_2O_2后,Ha Ca T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同时伴有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ing AIF)转位入核率增加。Western blot显示,加入H_2O_2后,Ha Ca T细胞线粒体中AIF、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表达显著下调,钙蛋白酶1(Calpain1)表达显著上调;细胞浆中细胞色素C、Caspase3表达显著上调,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明显下调;细胞核中多聚ADP聚合酶1(Poly(ADP-ribose)polymerase 1,PARP-1)表达、聚ADP核糖(Poly-(ADP)ribose,PAR)和亲环素A(cyclosporine A,Cy PA)表达显著上调。加入PARP-1抑制剂DPQ后,Ha Ca T细胞核内AIF和PAR表达下调,AIF转位入核率下降,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相反加入Caspas3抑制剂Ac-DEVD-CHO后,Ha Ca T细胞凋亡率没有显著下降。据此我们得出结论:H_2O_2通过Caspase非依赖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即AIF-PARP信号通路诱导Ha Ca T细胞凋亡。我们在Ha Ca T细胞凋亡模型中加入MSC同化培养基(huc MSC-CM)、huc MSC-Ex和去除外泌体的同化培养基(huc MSC-dp-Ex)。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与加入huc MSC-dp-Ex比加入huc MSC-CM或huc MSC-Ex显著降低Ha Ca T细胞凋亡数量和AIF转位入核数量。与免疫荧光染色相类似,加入huc MSC-CM或huc MSC-Ex显著下调降低PARP-1和PAR表达。至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huc MSC-Ex通过AIF转位入核,下调PARP-1和PAR表达,通过Caspase非依赖的线粒体凋亡途径,抑制H_2O_2诱导的Ha Ca T凋亡。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建立微载体-生物反应器三维培养技术,高效规模化扩增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过该技术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仍保留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以及成脂、成骨和成软骨分化的多向分化潜能。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促进小鼠背部皮肤创面愈合。此项技术的建立为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充足的具有可比性的种子细胞来源。我们利用超高速梯度离心技术,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条件培养液中收获了外泌体。进一步研究发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可以促进Ha Ca T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抑制Caspase非依赖的线粒体凋亡信号通路,即AIF-PARP信号通路促进皮肤创面的修复,在皮肤创伤修复机制上形成了新的突破。外泌体来源丰富,易于获取,便于储存,移植后不诱发免疫排斥反应,有望成为重要的生物创新药。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春梦;;间充质干细胞表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2 吴清法,王立生,吴祖泽;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3期

3 郑春梅,孙昭,曹莹,孙琪云,马丽,马冠杰,姜学英,赵春华;胎儿肺脏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鉴定与损伤修复的实验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4年03期

4 余国建;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骨的研究[J];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004年S1期

5 宫立众,田小波,钟永明,夏顺中;间充质干细胞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4年11期

6 王蓓,汪维伟;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5年06期

7 陈莉娜;王颖;张艳艳;关伟军;;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年28期

8 ;科技动态[J];大众科技;2008年03期

9 王瑛;李宁丽;;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趋化因子及受体的相关生物学功能[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8年02期

10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可;王丁;韩之波;朱德林;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发挥免疫活性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争艳;刘杨;翟丽丽;杨迷玲;王立峰;;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彦;李尚珠;;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工程中的机制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玉;戴\戎;;周期性拉应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谭远超;Kevin;姜红江;黄相杰;周纪平;;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佩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育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胡琳莉;王昕荣;钱坤;李舟;杨薇;朱桂金;;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满学杰;天津滨海新区建最大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津昂赛打造间充质干细胞生产基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间充质干细胞研究又见新方法[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中的孙悟空[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津建成[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细胞产品国家工程中心建设方案获准[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间充质干细胞有望用于面部整形[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我国“原始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进入临床研究[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规模化运营[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全球首个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泰达规模运营[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楚萍;功能化纳米粒子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成像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5年

2 王皓;五指山小型猪OCT-4、SOX-2基因在骨髓间充质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过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3 孔德晓;间充质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董苑;SDF-1复合PDPBB的构建及对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磊;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骨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房贺;连接黏附分子A在促进MSC修复CC14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陈洁;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许婷;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蟑螂过敏原诱导的哮喘中对间充质干细胞募集迁移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9 周雅丽;携氧间充质干细胞对胃癌化疗效果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沈舒宁;CKIP-1负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AC基因亚型的表达及AC3对其纤毛长度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2 林涛;壳聚糖水凝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彭龙英;心肌营养素1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存活及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4 乔晓慧;酸性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张红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顾立超;BTK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miR-21的调节作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王文杰;鸭胚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修复肝损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张猛;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马丽媛;利用MyoD基因诱导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宋维文;MicroRNA-133诱导绵羊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679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4679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2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