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发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全球广泛传播的HIV-1分为M群、O群、N群和P群,HIV-1的M群包括9个亚型、72个流行重组毒株(CRFs)和无数独特重组毒株(URFs)。HIV-1不仅基因型高度多样,还有复杂的表型特征。主要包括复制能力和生长动力学、致细胞病变的作用、细胞嗜性、辅助受体使用和Env蛋白的V3环顶端氨基酸序列等。这些生物学表型特征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并与HIV-1的致病性、传播能力、免疫逃逸及疾病进程密切相关。由于可代表体内病毒真实情况的HIV-1临床分离毒株难以获得,相对于基因序列水平的研究,表型研究的难度很大。正因如此,基因型研究获得的大量提示性结果也未能在表型层面得到验证。我国流行的HIV毒株复杂多样,主要流行毒株有B(包括Thai-B)、CRF01_AE、CRF07_BC和CRF08_BC这4个基因型的毒株,还有大量新型重组毒株。目前,由于对我国HIV-1流行毒株生物学表型的研究缺乏,导致我们不能全面理解我国HIV-1流行毒株的生物学特征、不能科学解释近几年临床上发现的病程速率改变的现象,也极大地影响了疫苗等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CRF07_BC是在我国云南形成的以C亚型毒株为骨架插入B亚型片段的流行重组毒株,最初主要在吸毒人群中流行,近几年也扩散进入性传播人群特别是男男同性传播人群,占全国感染总数的35.5%。大量研究发现这个毒株具有独特的致病特征,例如,感染这个毒株的人初始CD4细胞计数相对较高病程进展可能较慢。然而此毒株的感染性和致病性相关因素目前尚缺乏研究。本研究首先进行了我国HIV-1流行毒株分离培养和全面的生物学表型特征研究,构建了具有充分多样性的毒株样本盘,并对我国常用的病毒载量和p24抗原检测试剂进行了评价。基于我们发现的以CRF07_BC为代表的HIV-1C类病毒特有的Rev101提前终止现象,进行了Rev-RRE对复制和感染影响的研究。以期全面了解我国HIV-1流行毒株的表型特征,为揭示致病机制及生物防治研究奠定基础。第一章我国HIV-1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和表型特征研究我国流行HIV-1毒株的基因型和表型的多样性对病毒传播和病程进展有显著影响。目前我国HIV-1多样性研究大多停留在序列和基因型层面,缺乏生物学表型研究,病毒表型多样性与毒力及致病性之间的关系亟待阐明。另外,hiv-1毒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艾滋病监测和诊断方法的完善,疫苗的研发和临床治疗带来了一系列挑战。目前缺少能代表我国hiv-1多样性的毒株样本盘用于对相关检测和生物防治方法的适用性评价。目的:分离培养我国流行的hiv-1毒株,对其复制能力和表型特征进行全面鉴定;建立一组能代表我国流行hiv-1毒株多样性并可以用于艾滋病检测方法评估的hiv-1样本盘。方法和结果:(1)样本的采集与病毒的分离培养:1)通过我国hiv-1耐药监测项目从10个省市收集48例hiv感染者的新鲜抗凝外周静脉血液样本,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与健康供血者的pbmcs共培养,在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连续培养28天,期间定时补充细胞并扩大培养,获得我国2010年至2013年间hiv-1临床分离株14株。2)对我实验室2002年至2009年间初步分离的51株病毒进行扩大培养,获得稳定传代的病毒分离株16株。最终共获得30株高浓度(106-109cp/ml)、大量(40ml)液氮冻存保种的病毒株。分离的病毒包括b(13例),crf01_ae(12例)和crf07_bc(4例)三种我国广泛流行的毒株和较为罕见的g亚型(1例)毒株;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13例)、同性性传播(8例)、异性性传播(6例)、静脉吸毒传播(1例)及传播途径不明(2例)。(2)序列测定及基因型鉴定:对病毒基因组进行扩增和测序,得到6条hiv-1全长基因组序列、77条gag/pol区全长或envc2v3区序列(分别为25,27和25条),经系统进化分析,证实30例样本包括如上所述4个亚型,且crf01_ae毒株分属于3个传播簇。(3)复制动力学研究:p24抗原浓度大于2ng/ml的11株毒株中3株为相对快/高型(r/h)复制毒株,且均有致合胞体形成的能力(si),其中一株crf01_ae亚型的毒株复制能力极强,是参考毒株nl4-3的217倍。(4)通过envv3区序列预测env相关的表型:1)辅助受体使用:17株为使用ccr5辅助受体的m嗜性毒株,12株为使用cxcr4/ccr5的双嗜性毒株,有1例无法预测。快/高型复制且可致合胞体形成(syncytiainducing,si)的4个毒株都是x4/r5双嗜性,复制快/高但不致合胞体形成(non-syncytiainducing,nsi)的sx2010001只使用ccr5辅助受体;2)v3环顶端四肽包括gpgr,gpgq,gqgr,gpgh和gwgr共5种,复制相对较高的5个毒株的顶端四肽均为gpgr;3)糖基化位点:所有毒株的v3环糖基化位点为8~13个,其中17、30、36、42、98、131和137位为大部分毒株共有的糖基化位点,复制能力相对较高的5个毒株中有4个在第3位出现了n-糖基化,而其他毒株中均未出现此糖基化位点,提示可能与病毒的感染和复制能力相关。(5)根据pol区序列鉴定耐药突变位点:在得到pol区序列的27个毒株中有16个出现耐药突变位点,其中7个可能会出现中高度耐药,而其中2个未经治疗。(6)以30株hiv-1流行毒株作为样本盘对2种常用检测试剂进行评估:以30株病毒的培养上清液对nuclisenseasyqhiv-1version2.0和cobasampliprep/cobastaqmanhiv-1testversion2.0这2种病毒载量试剂盒进行评价,发现2种试剂盒对b亚型毒株的检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而对crf01_ae毒株检测的一致性相对较差,提示现有的试剂检测crf01_ae毒株的病毒载量还有待改进。另外还评价了2种hiv-1p24抗原检测试剂。结论:获得了高浓度并大量冻存保种且人口学和生物学背景清晰的30株我国hiv-1流行毒株,具有充分的基因型和表型多样性。发现一株复制能力极强的crf01_ae亚型毒株,发现常用的病毒载量试剂检测我国广泛流行的crf01_ae毒株的一致性较差,提示需要针对crf01_ae毒株改善性能。这项研究为揭示我国hiv-1的致病机制及生物防治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章hiv-1c类病毒rev蛋白第101位密码子提前终止现象及其生物效应研hiv-1的rev是病毒复制过程中的调节蛋白,通常由116个氨基酸组成,主要作用是特异性结合未剪辑及未剪辑完成的mrna上的rev蛋白反应元件(revresponseelement,rre),帮助病毒mrna完成出核转运并进行后续表达。rre是病毒mrna经过多样化剪辑后,未剪辑或未剪辑完成的mrna的内含子上的一段rna,是rev蛋白结合mrna的靶标。通过rev与rre的相互作用,使得mrna得以转运出核膜完成表达。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欧美常见b亚型毒株rev蛋白的第35~50位和第73~84位氨基酸的两个主要功能域,未见对非b亚型rev蛋白及其c末端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在对我国部分地区hiv-1rev基因进行序列比对时,我们发现在绝大多数c亚型和以c为骨架的重组病毒,rev蛋白的第108位氨基酸(hxb2:101位)出现了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prematureterminationcodon,ptc),这在其它亚型毒株中极少见到。目的:鉴定rev蛋白101位提前终止现象(rev101ptc)是否为hiv-1c类病毒所特有。分析其对rev-rre功能活性、病毒复制能力以及病毒进化和传播的可能影响。方法与结果:(1)比较rev101ptc在hiv各类毒株中出现的频率以确定其是否为c类病毒的特征:从losalamoshivdatabase下载了hiv-1各亚型共3041条可用的rev基因序列,逐条比对校正并翻译,发现rev101ptc在hiv-1c类病毒(c亚型和以c为骨架的重组病毒)中出现频率为93.8%,而在其它亚型中出现的频率为0.9%(p0.001),证明rev101提前终止现象为c类病毒所特有。(2)验证rev101ptc对病毒复制能力的影响:1)将b亚型感染性克隆pnl4-3上rev第101位密码子caa(非终止)突变为taa(终止),转染hek293t细胞并包装出病毒,发现rev101ptc的引入导致b亚型nl4-3毒株的复制能力的大幅下降(约2~4个log值)。2)以crf07_bc为c类病毒的代表,将其感染性克隆pxjdc6291-13上rev第101位密码子taa(终止)突变为caa(非终止),将突变前后质粒转染hek293t细胞,发现突变前后病毒的p24抗原(gag-pol编码)表达水平无差异。3)对编码rev蛋白的mrna进行二级结构预测,分析rev101ptc对B和crf07_bc两个毒株revmrna二级结构的影响。发现rev101ptc的引入造成b亚型revmrna的“茎环”易位,显著改变其二级结构;而rev101ptc存在与否对crf07_bcrevmrna的二级结构并无影响,只是“茎状”结构上一个gu配对变为gc配对。4)为了验证rev101ptc的引入是否会影响rev蛋白的表达水平,将2种亚型rev101密码子突变前后的表达质粒等量转染hela细胞,通过westernblot检测rev蛋白表达水平。发现revbrevbmut(101ptc),而rev07bc(101ptc)≈rev07bcmut,说明rev101ptc对b亚型rev蛋白的表达有影响,而对crf07_bc的rev蛋白的影响不明显。(3)构建gagpol-rre报告基因表达体系并验证rev101ptc和不同基因型的rre对rev-rre复合体功能的影响:构建b和crf07_bc毒株有和没有101ptc的4个rev表达质粒(pcdna3.1(+)-rev-b、pcdna3.1(+)-rev-bmut(101ptc)、pcdna3.1(+)-rev-07bc(101ptc)和pcdna3.1(+)-07bcmut);构建b和crf07_bc毒株的rre连接gag-pol基因的2个报告基因质粒(pcdna3.1(+)-gagpol-rre_b和pcdna3.1(+)-gagpol-rre_07bc)。将2个报告基因质粒分别与4个rev表达质粒配对,组成8个反应体系。用不同浓度梯度的rev表达质粒与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外源rev蛋白就结合报告基因质粒上的rre,帮助与之相连的gag-pol基因完成出核表达,检测培养上清液中gag-pol的表达产物(p24抗原),绘制p24含量随rev表达质粒浓度变化的曲线,以曲线上升段线性拟合的斜率为指标衡量rev-rre的相对活性。对得到的8组数据分别从rev和rre的角度进行比较分析:1)rev101ptc对rev-rre活性的影响:只有在rev和rre均为b亚型时,rev101ptc才使rev-rre的功能活性显著下降(p=0.0017),其他组合rev-rre的功能活性均无显著变化;而不论是否有rev101ptc,使用b亚型rre组合的rev-rre功能活性均显著高于使用crf07_bc亚型rre的组合,提示rre的亚型特征对于rev-rre功能活性的影响比rev更大。2)rre亚型特征对于rev-rre活性的影响:只在与crf07_bc的野生型rev(含rev101ptc)结合时,2种rre对rev-rre活性的影响才无显著性差异(p=0.074)。而与不含rev101ptc的rev07bcmut结合时,2种亚型RRE所造成的差异变得具有显著性(P=0.017)。与突变前后的RevB结合时,2种亚型RRE所造成的差异更大(P值分别为0.001和0.006)。(4)探究RRE上亚型特异性位点对Rev-RRE活性的影响:在2种亚型的RRE上选择处于Rev结合位点或影响其二级结构的4组关键位点及突变,分别引入2种亚型的GagPolRRE报告基因,构建8个质粒,将突变前后的RRE分别与相应的Rev结合,检测其对Rev-RRE功能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对于RRE B,T192A和G262AG264A突变导致Rev B-RRE B的功能活性显著降低(T192A:P=0.0005;G262AG264A:P0.0001)。对于RRE 07BC,A111G-G120A和A262G-A264G导致Rev07-RRE07活性降低显著影响(P值分别为0.0171和0.0019),而A192T则使其活性升高(P=0.0024)。提示192位碱基的改变对RRE功能的影响与两个亚型RRE本来的活性趋势一致;262-264位点的碱基在两个亚型间的正反向突变均会造成Rev-RRE活性的显著下降。结论:发现并证实Rev101提前终止密码是HIV-1 C类病毒特有的现象。它在B亚型Rev编码基因中的引入会显著降低B亚型病毒的复制能力,这可能是通过打乱原有mRNA二级结构影响Rev蛋白自身表达量来减少其它病毒蛋白的表达而造成的。但它的存在与否对HIV-1C类病毒的复制并无影响,这可能与其mRNA二级结构并不会因Rev101PTC而受到影响有关。C类病毒Rev蛋白可以兼容B亚型和C亚型的RRE,这可能是C类病毒Rev蛋白编码基因在所有已发现的B/C重组毒株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与C类病毒维持适应和传播优势有关。Rev101提前终止密码可能有助于C亚型Rev维持其自身的稳定性或兼容性。两个亚型毒株RRE上第192位使用碱基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两个亚型Rev-RRE的功能活性差异的原因之一;而两个亚型RRE上第262位和264位核苷酸对于维持Rev-RRE功能活性至关重要。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3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昌德;李六金;娄清林;施新猷;刘义;赵希斌;押宗宝;王俊义;万遂如;白泉阳;;犬副流感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7年01期
2 吴旭锦;朱小甫;朱辉;;1株山东猪瘟病毒流行毒株全基因组的克隆与序列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11期
3 郑敏;赵日浪;韦显凯;莫胜兰;林昌华;郑列丰;梁晟;苏娇秀;;新型鸭黄病毒广西流行毒株的分离和包膜蛋白的序列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3年03期
4 彭志成;龚文杰;吕宗吉;胡敬东;郭焕成;涂长春;;广东省猪瘟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多样性分析[J];中国兽医学报;2014年06期
5 朱妍;涂长春;;我国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抗原性分析[J];中国兽医科学;2013年05期
6 马秋明;张建安;王强;朱小甫;王文江;何维明;;陕西省猪瘟病毒流行毒株E2基因变异分析初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5期
7 张晓楠;王钰;李成仁;刘乔然;韩宗玺;邵昱昊;刘胜旺;孔宪刚;;几种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活疫苗对中国流行毒株CK/CH/LDL/97I的保护作用评价[J];病毒学报;2008年02期
8 姚俊;李华春;高华峰;单于乃纯;张念祖;;云南山羊痘流行毒株P3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J];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07期
9 吴旭锦;朱小甫;陈德坤;;2006—2007年陕西省古典猪瘟流行毒株E0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范培虎;危艳武;郭龙军;吴洪丽;黄立平;刘长明;;2005年-2010年我国部分地区PRRSV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分析[J];动物医学进展;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立斌;杨汉春;郭鑫;陈艳红;查振林;;猪圆环病毒2型中国流行毒株的基因型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04学术年会暨第五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郭龙军;陆月华;危艳武;黄立平;刘长明;;我国部分地区猪圆环病毒2型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王旭荣;宋长绪;杨增岐;李春玲;王贵平;黄忠;祝卫国;;5株广东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流行毒株主要结构蛋白基因的变异分析[A];第一届中国养猪生产和疾病控制技术大会——2005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范培虎;危艳武;郭龙军;黄立平;刘长明;;2005年~2010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范培虎;危艳武;郭龙军;黄立平;刘长明;;2005~2010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防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姜北宇;章振华;李林;景小冬;张建伟;郑小兰;;禽流感H9亚型流行毒株交叉免疫攻毒保护试验观察[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建伟;景小冬;章振华;李林;沈佳;郑小兰;姜北宇;;H9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毒株交叉免疫攻毒保护试验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德明;魏宏;王隆柏;周伦江;庄向生;陈少莺;刘玉涛;;猪流感福建流行毒株的分离、初步鉴定及潜在的公共卫生学意义[A];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汇编[C];2004年
9 徐雪;王川庆;王泽霖;杨霞;陈陆;王宏魁;刘春生;刘慧敏;郑鹿平;郭伦涛;王新娟;;河南不同临床型鸡支气管炎病毒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其S1基因变异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林健;刘月焕;韩春华;马明;刘永宏;潘洁;;鸡新城疫弱毒疫苗对近年流行毒株保护作用的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滟;广东两科研项目填补国内空白[N];国际商报;2007年
2 邵斌 实习记者 郝东方;我国畜禽四种主要病毒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大众科技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艳萍;我国鸡马立克氏病毒流行毒株生物学特性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2 韩婧婉;我国HIV-1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Rev蛋白第101位提前终止的生物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6年
3 陈德胜;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中国地方流行毒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
4 朱妍;中国猪瘟病毒流行毒株遗传多样性及抗原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耿庆华;我国马传染性贫血弱毒疫苗株与美洲流行毒株鉴别诊断方法的建立及标记疫苗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6 陈宁;携带流行毒株E2基因的重组猪瘟病毒C株的拯救与鉴定[D];浙江大学;2009年
7 温贵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抑制IFN-β表达机制的探索[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兴龙;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流行毒株NSP2基因遗传变异及GM-CSF对GP3/GP5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9 吴庭才;豫西地区IBD流行毒株不同佐剂灭活苗的研制及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晓明;猪瘟病毒2.1基因亚型野毒株的体外细胞传代适应与全基因组序列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孔衍琳;广西三城市HIV-1型流行毒株gag基因亚型分析[D];桂林医学院;2015年
3 郑逢梅;猪流行性腹泻流行毒株部分基因分子特征及防治措施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3年
4 官丁明;IBDV地方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黄耀华;猪瘟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流行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D];海南大学;2015年
6 郑敏;猪圆环病毒Ⅱ型流行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7 姚亚萍;浙江省2004-2011年HIV-1流行毒株的传播和进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扈鸿霞;华东地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基因特征及流行毒株的分离鉴定[D];新疆农业大学;2008年
9 林昌华;广西HP-PRRSV流行毒株遗传进化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10 张晓楠;几株IBV弱毒对流行毒株CK/CH/LDL/97I的免疫保护作用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
本文编号:
250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