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断层带传输性质研究—对地震同震弱化作用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03-18 12:09

  本文关键词:汶川地震断层带传输性质研究—对地震同震弱化作用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断层带的流体压力因关系着地震断层滑动强度以及应力释放过程一直倍受重视。断层带渗透率结构对于了解断层带内流体活动状况、断层强度和摩擦稳定性以及同震热压作用等至关重要。全面总结了断层带渗透性,尤其是大的地震断层带渗透性的研究成果。为了开展断层岩传输性质的测量工作,开发了超低渗岩石渗流测量系统。以汶川地震发震断层映秀-北川断层带上两个典型露头剖面为对象,分析了断层带的内部结构,对断层岩进行了成分、粒度分析;利用新开发的超低渗透率仪对断层岩开展了渗透率-孔隙度-比储流率的联合测量;基于测量结果对汶川地震的同震热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详细介绍了超低渗透率测量仪器的测量原理、基本构造及性能;引入了振荡孔隙压力法,其渗透率测量下限可达10-22m2量级。使用特殊设计的微体积计,首次实现了液体条件下绝对孔隙度的测量。给出渗透率-孔隙度-比储流率联测的实验流程及典型的实验结果。断层岩的粒度分布包含着岩石破裂机制、摩擦性质和地震能量分配等重要信息。采用筛分-称重和激光测量两种方法对汶川地震断层滑动带上的断层岩(简称断层岩)进行了粒度分析,粒径测量范围从0.2μm延展到16mm,跨度达到5个数量级。粒径测量结果显示,(1)存在临界粒径dc(0.95-1.90μm)。粒度大于和小于dc的颗粒满足不同的颗粒数(Nd)~粒径(d)分布关系,表明该断层岩的粒径分布不具有自相似性特征。(2)利用粒度大于dc的颗粒计算出的分形维与断层岩类型有很好的相关性,即断层带边缘的角砾岩之平均分形维为2.6,核部压碎角砾岩的平均分形维约为3.0,中心断层泥的分形维约为3.5。粒径小于dc的颗粒的分形维介于1.7-2.1之间。分形维的突变反映出断层破裂机制的复杂性,即在不同的粒度域,岩石的破裂机制不尽相同。(3)依据粒度分析结果,估算出汶川地震断层泥的单位破裂能(Es)为0.63 MJ/m2。采用N2作为孔隙介质,对汶川地震断层带典型的露头剖面进行了跨断层不同断层岩样品的渗透率测量。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断层由低渗的核部(2.4×10-19-3.8×10-16m2)、高渗的破碎带(3.7×10-16-3.0×10-15m2)以及含裂隙原岩(6.0×10-18-4.3×10-13 m2)组成(有效压力40 MPa)。其中新鲜断层泥具有最低的渗透率。断层泥和两侧原岩由于渗透率低,阻碍流体跨断层带流通,断层带内的流体活动局限在高渗的破碎带中,这一结果与断层岩显微结构和粒度分布特征能很好的吻合。对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发生的条件进行了简单探讨,结果显示约2 km以下汶川地震主滑动带具有发生热压作用所要求的低渗透率特征。为了定量研究汶川地震的动态滑动弱化过程,对平溪剖面的断层样品开展了干、湿条件下的高速摩擦实验。样品在含水条件下表现为比干燥样品更为快速的弱化和更低的稳态摩擦强度,指示了热压过程的发生。利用新开发的超低渗透率仪测量了断层岩在围压加-卸载周期中的渗透率、孔隙度和比储流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断层带由低渗的断层泥(有效应力165 MPa下为2.6×10-20 m2)和高渗的破碎带组成。在对断层泥样品进行围压加载的过程中,观测到了强的孔隙压超压现象。类比分析揭示了地震过程中孔隙压超压的重要性。基于所测的物性参数对汶川地震的同震热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其结果显示热压作用及相关化学反应,如蒙脱石脱水,对汶川地震的地震破裂过程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与研究点附近观测到大的同震位错及滑动加速现象一致。对比分析显示:“高速弱化”对小地震的弱化起主导作用。对于大地震,如果断层泥的渗透率不是异常高,“热压弱化”将同样重要。对于汶川地震而言,其滑动弱化归功于两者。
【关键词】:汶川地震 断层渗透性 热压作用 孔隙压超压 振荡孔隙压法 分形维 破裂能 动态滑动弱化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15.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前言12-28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2-14
  • 1.2 地震断层带渗透率研究进展14-26
  • 1.2.1 断层带渗透率的测量方法14-17
  • 1.2.2 断层岩渗透率的影响因素17-19
  • 1.2.3 当前断层带渗透率研究热点内容19-25
  • 1.2.3.1 地震断层的渗透性结构19-22
  • 1.2.3.2 断层愈合及断层带渗透性演化22-24
  • 1.2.3.3 断层泥渗透性及同震热压作用24-25
  • 1.2.4 讨论25-26
  • 1.3 论文的核心思路和内容26-28
  • 第二章 超低渗透率仪器及测量方法28-50
  • 2.1 引言28
  • 2.2 仪器的基本构造28-31
  • 2.3 超低渗透率仪的原理31-40
  • 2.3.1 渗透率测量31-33
  • 2.3.1.1 稳态法渗透率测量31-32
  • 2.3.1.2 瞬态渗透率测量方法32-33
  • 2.3.2 孔隙度测量33-40
  • 2.3.2.1 气体介质孔隙度测量34-36
  • 2.3.2.2 水介质孔隙度变化测量36-38
  • 2.3.2.3 液体绝对孔隙度测量38-40
  • 2.4 理论分析、系统标定及主要性能测试40-47
  • 2.4.1 渗透率测量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40-42
  • 2.4.2 温度的影响及系统热压系数的标定42-43
  • 2.4.3 B_d值标定43-44
  • 2.4.4 典型实验结果及稳定性测试44-45
  • 2.4.5 测量范围45-46
  • 2.4.6 误差分析46-47
  • 2.5 结论47-50
  • 第三章 汶川地震断裂带三维粒度分布特征:对地震碎裂机制的约束50-64
  • 3.1 引言50-51
  • 3.2 地质背景51-53
  • 3.3 采样及测量方法53
  • 3.4 测量结果及数据分析53-59
  • 3.4.1 测量结果53-56
  • 3.4.2 数据分析56-59
  • 3.5 讨论59-62
  • 3.5.1 粒度分析方法的讨论59
  • 3.5.2 汶川地震断层带粒度分布特征及碎裂机制59-61
  • 3.5.3 汶川地震破裂能61-62
  • 3.6 结论62-64
  • 第四章 汶川地震断层带渗透性64-80
  • 4.1 引言64-65
  • 4.2 汶川地震断裂断层带结构65-70
  • 4.2.1 北川县擂鼓镇赵家沟剖面66-68
  • 4.2.2 平武县水观乡平溪村剖面68-70
  • 4.3. 汶川地震断层带渗透率特征70-73
  • 4.3.1 采样及实验方法70-71
  • 4.3.2 实验结果71-73
  • 4.4 讨论73-78
  • 4.4.1 渗透率与断层岩结构的关系73-74
  • 4.4.2 汶川地震断层带渗透率74-76
  • 4.4.3 断层带浅部流体活动模式76-77
  • 4.4.4 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探讨77-78
  • 4.5 结论78
  • 附录78-80
  • 第五章 热压对2008汶川地震同震滑动的弱化作用:来自实验和模拟的证据80-112
  • 5.1 前言80-81
  • 5.2 地质背景及断层带结构81-87
  • 5.3 实验方法87-91
  • 5.3.1 高速摩擦实验87-88
  • 5.3.2 传输性质的测量88-91
  • 5.4 实验结果91-95
  • 5.4.1 高速摩擦实验性质91-92
  • 5.4.2 传输性质92-95
  • 5.5 同震热压过程数值模拟95-104
  • 5.5.1 控制方程和参数设置95-98
  • 5.5.2 数值模拟结果98-104
  • 5.6 围压加载导致孔隙压超压及对同震热压的启示104-107
  • 5.7 讨论107-111
  • 5.7.1 映秀-北川断层的渗透率结构107-109
  • 5.7.2 汶川地震同震热压作用及相关化学反应109-110
  • 5.7.3 “高速弱化”和“热压弱化”对比110-111
  • 5.8 结论111-112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思考112-115
  • 6.1 主要结论和认识112-113
  • 6.2 问题和未来工作的展望113-115
  • 参考文献115-126
  • 致谢126-128
  • 作者简介128
  • Curriculum vitae128
  • 参与课题及研究情况128-129
  • 博士期间文章发表情况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文卿,陈瑶,袁道阳;断层摩擦系数及其演化定量研究的新途径[J];西北地震学报;2000年02期

2 蒋靖祥,温和平,尹光华,刘辉;新疆黑孜断层现今活动特征研究及有关问题的讨论[J];中国地震;2001年03期

3 H.Rerfettini ;M.Campillo ;I.Ionescu;王文旭;胡凤英;;论非均匀断层滑动弱化速率的标定[J];世界地震译丛;2004年06期

4 何登发,John SUPPE,贾承造;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与应用研究新进展[J];地学前缘;2005年04期

5 金红林;夏红;;2000年日本鸟取县7.3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7期

6 童亨茂;;岩石圈脆性断层作用力学模型[J];自然杂志;2013年01期

7 徐叶邦;;断层泥与断层滑动方式[J];四川地震;1986年01期

8 Stefi Weisburd;许万通;;一条年轻的断层[J];地震地质译丛;1987年01期

9 吕德徽,向光中,才树华,胡存德,张志坚,,吴建华;毛毛山断裂带断层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内陆地震;1994年02期

10 马胜利,邓志辉,马文涛,刘力强,刘天昌,马瑾,曾正文;雁列式断层变形过程中物理场演化的实验研究(一)[J];地震地质;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强;郭玲莉;;断层滑动势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郑捷;李兴才;;具有滑动弱化本构关系的断层滑动细胞自动机模型[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3 金红林;夏红;;2000年日本鸟取县7.3级地震断层滑动分布的研究[A];GPS技术应用研究论文专辑[C];2007年

4 何昌荣;马胜利;黄建国;;断层滑动速率变化对滑动稳定性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8年

5 任青文;王威;;基于突变理论的软化形式对断层滑动失稳影响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马胜利;(山乌)本利彦;;蒙脱石的脱水作用对断层摩擦本构行为的影响[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7 赵国光;张超;;伴随前兆蠕动和震后断层滑动的准静态形变[A];第一次全国地震科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1979年

8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InSAR同震位移:以于田地震断层滑动分布反演为例[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马胜利;缪阿丽;;模拟断层泥摩擦滑动速度依赖性转换的实验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专题[C];2012年

10 刘云华;汪驰升;单新建;;芦山地震InSAR同震形变及断层滑动分布反演初步结果[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七专题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桂宝玲;伸展盆地构造几何学、运动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2 陈建业;汶川地震断层带传输性质研究—对地震同震弱化作用的启示[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3 薛景宏;跨断层隔震管道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8年

4 张国宏;断层滑动分布与震源破裂过程联合反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1年

5 王林;盆地边界活动正断层多尺度构造地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6 楚全芝;中卫断裂带第四纪中晚期运动学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7 张雷;龙门山断裂带断层岩在水热条件下的摩擦滑动特性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8 程海英;近断层危害场三维数值模拟及其并行处理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9 韩亮;龙门山断裂脆塑性转化带内花岗岩的流体特征与裂缝愈合的实验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帅;DDMWPSO算法和断层三维向错模型研究及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2 李超;铁路隧道穿越活动性断层结构减震模型试验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3 张猛;断层相关褶皱的三维构造几何学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4 周禹鑫;跨断层管道抗震措施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5 白文彪;跨断层埋地管道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D];河北理工大学;2008年

6 刘哲;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方法及应用[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7 崔永权;应力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8 武艳军;渭河盆地断层滑动和转动与地表变形关系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3年

9 黄元敏;载荷扰动对断层摩擦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10 荆振杰;利用断层滑动矢量反演昆明地区构造应力场[D];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2008年


  本文关键词:汶川地震断层带传输性质研究—对地震同震弱化作用的启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4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54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