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典型高超声速激波干扰流动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9-10-15 16:22
【摘要】:在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关键难题攻关中,前体进气道流动中激波-激波干扰带来的热、力载荷问题是需要予以关注的重要一环。激波干扰会产生复杂的流场波系结构,引起流动分离、再附、射流冲击等,造成流动非定常振荡,壁面局部区域压力和热流大幅升高,进而影响飞行器进气道的性能和结构的安全性。因此,研究激波干扰不仅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降热和减阻设计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对可压缩流动机理的认识。本文针对高超声速进气道唇口位置可能出现的激波干扰问题,采用简化构型,以激波风洞为实验平台,结合数值模拟开展研究,考察了激波干扰的流场结构和干扰区域壁面热流、压力分布,讨论了构型几何参数及来流条件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流动中的非定常振荡现象及高热流形成机理。主要的工作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数值模拟了高超声速第Ⅳ类激波-激波干扰,分析了非定常振荡过程中扰动的传播及其对波系结构的影响,进一步认识了振荡机制,考察了粘性、入射激波强度、激波干扰点位置和钝头体外形对流动中的非定常振荡及壁面压力、热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来流条件和钝头体外形不同,第Ⅳ类激波干扰可能出现非定常振荡,也可能呈现稳定状态;无粘特征在激波干扰流动中起主导作用;入射激波强度增大或钝头体外形变钝,热、力载荷有增大的趋势,Strouhal数则会减小,弓形激波的脱体距离是影响Strouhal数的主要因素;合理选择钝头体外形可望有效地降低激波干扰带来的脉动热、力载荷;降低来流马赫数,第Ⅳ类激波干扰的非定常振荡现象明显减弱。2、研究了带凹腔钝头体第Ⅳ类激波干扰的流动特征,考察了迎风凹腔的引入对流动非定常振荡特性的影响。实验上,在激波风洞中采用高速纹影方法获得具有时间分辨率的流场照片,采用高频响压力传感器获得凹腔底部脉动压力信号。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在流场结构和非定常振荡频率方面吻合较好。超声速射流与迎风凹腔的相互作用对激波振荡起到了关键作用:射流远离凹腔时,二者相互作用不明显,流动呈现较为稳定的干扰结构;射流冲击凹腔时,第Ⅳ类激波干扰呈现出两种明显不同的振荡模式—高频前后振荡模式和低频上下振荡模式。此外,三维效应对非定常振荡实验结果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3、研究了高超声速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V形钝化唇口位置的激波干扰。唇口简化为V形前缘构型,采用数值模拟为主的方法,结合激波风洞实验分析了激波干扰的流场结构和壁面热流分布,重点研究了V形前缘几何参数和来流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流场结构方面,实验纹影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激波干扰产生了复杂的波系结构,包括规则反射和马赫反射,并引起壁面热流升高,分布不均匀。根据波系结构与壁面作用类型,干扰可以归纳为三类:激波-壁面作用;超声速射流-壁面作用;剪切层-壁面作用。V形前缘激波干扰会带来严重的气动热、力载荷,一定条件下,热流峰值可达到驻点热流的二十几倍。激波干扰使得前缘热防护问题变得异常复杂,简单的增加钝化半径并不一定能够减小热载荷,相反很可能带来复杂的干扰流场,使得壁面热流反而升高。最后,初步探讨了V形前缘激波干扰流动的非定常特征,振荡主要由剪切层和射流的不稳定性引起。
【图文】:

若干典型高超声速激波干扰流动特性研究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及第N类激波一激波干扰示意图f201

若干典型高超声速激波干扰流动特性研究


图1.4受损的X-15-2飞行器冲压发动机支架【《]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35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丽丽;张伟伟;叶正寅;;高超声速再入体表面热流计算[J];应用力学学报;2006年02期

2 梁冰;谭峰;段广仁;;高超声速跳跃式飞行器的鲁棒控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7年06期

3 樊菁;;高超声速高温气体效应判据[J];力学学报;2010年04期

4 张冬青;叶蕾;李文杰;;2009年国外高超声速技术发展概述[J];飞航导弹;2010年09期

5 陈谟;中等高超声速弹体头、尾形状对气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7年04期

6 乐贵高;马大为;李自勇;;椭圆锥乘波体高超声速流场数值计算[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周勇为;易仕和;;高超声速静风洞特点和发展概述[J];实验力学;2010年02期

8 许和勇;叶正寅;张伟伟;;基于非结构自适应网格技术的高超声速流动数值模拟[J];工程力学;2012年03期

9 郭亮;;高超声速 空天利器[J];科学世界;2014年09期

10 肖虹;高超;党云卿;;乘波体构型飞行器的高超声速测压实验研究[J];实验流体力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素循;;前言[A];高超声速前沿问题研讨班[C];2002年

2 唐志共;;高超声速技术发展对地面试验的要求和现状分析[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叶友达;王振亚;卢笙;张涵信;张来平;;高超声速吸气式飞行器数值模拟研究[A];第四届《海峡两岸计算流体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朱辉玉;杨弼杰;孙泉华;樊菁;;飞行高度对高超声速模型飞行器气动性能影响的计算分析[A];第四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11年

5 姜宗林;韩桂来;俞鸿儒;;吸气式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研究的进展、问题与思考[A];第十三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王军旗;李素循;孙茂;;高超声速层流干扰流场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上)[C];2005年

7 周勇为;易仕和;陈植;陆小革;葛勇;朱杨柱;;高超声速静风洞设计和调试[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樊菁;;高超声速流动研究进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刘伟雄;白菡尘;;高超声速研究对地面设备能力的需求[A];高超声速前沿问题研讨班[C];2002年

10 樊菁;;高超声速高温气体效应判据[A];第二届高超声速科技学术会议会议日程及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彦;研究高超声速技术[N];中国航天报;2002年

2 李大光;高超声速技术让武器快如闪电[N];中国国防报;2011年

3 温坤;欧美高超声速运输机研究进展[N];中国航空报;2011年

4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三院310所研究员 李文杰 助理工程师 牛文;从“快速全球打击”看美国高超技术发展[N];中国航天报;2012年

5 丹丹;高超声速点燃美军激情[N];中国航空报;2011年

6 空军装备研究院 王治 牛文博 马光军;高超声速试验缘何屡遭失败[N];科技日报;2012年

7 ;高超声速 美国之外的三股势力[N];中国航空报;2013年

8 黄志澄;高超声速技术方兴未艾[N];大众科技报;2006年

9 谢文娇;美国防部发射高超声速试验飞行器[N];中国航空报;2010年

10 晓丽;美国研制新型高超声速无人机武器系统[N];中国航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肖丰收;若干典型高超声速激波干扰流动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彭钧;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乘波布局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3 潘勇;高超声速流场磁场干扰效应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范培蕾;多目标优化方法及其在高超声速试飞器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5 李海燕;高超声速高温气体流场的数值模拟[D];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2007年

6 张向洪;高超声速流场电磁干扰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年

7 陈小庆;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机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子平;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俯冲段制导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陆小革;基于LabWindows/CVI的高超声速静风洞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杨武;高超声速壁板流固热耦合建模与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4 徐飞;高超声速翼面的流固热多场耦合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5 雷明达;高超声速流场与黑障减缓的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高建力;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特性估算与分析[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7 李晓宇;高超声速乘波构形初步设计与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2年

8 陈金球;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弹道优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9 江志国;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雷达散射及操稳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10 卢晓杨;高超声速流场与结构温度场耦合计算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497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5497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5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