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发光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3 02:40
【摘要】:发光金属纳米团簇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类新物质。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发现化学合成的金、银、铜、铂等纳米结构小于一定尺寸(一般为2 nnm)可能具有强烈的发光特性。由于发光金属纳米团簇在生物探针、细胞成像、化学催化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所以吸引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但是到目前为止,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发光金属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应用,对其发光机理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有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释发光金属纳米团簇荧光发射的原因。针对此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首先使用紫外光照还原法制备了尺寸介于2-5nnm之间,粒径分布均匀,发光波长位于650nm附近的发光银纳米团簇。并采用此模型研究了银纳米团簇的发光机理。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制备过程中COO-:Ag+比例、pH值等参数的变化会对样品435nm以及505nnm两吸收峰的强度产生影响,但对两吸收峰位置没有影响。所以,我们认为纳米团簇的吸收峰位置并不是由于银核中原子数目决定的。我们建议435nm的吸收峰是由于形成的Ag(0)核中的等离子共振引起的。这与直径为几十到几百纳米量级的Ag纳米颗粒在400nm左右的表面等离子共振吸收峰非常接近。而505nmm处吸收峰则是由于配体上的COO-中氧原子上的电子转移到银离子后再转移到中心银原子上引起的(Ligand-Metal-Metal Charge Transfer: LMMCT).因为其发光波长一直位于650nm附近并不随制备参数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认为团簇中原子数目的变化对其发光波长的影响较小。同时,我们还研究了模板剂类型对银纳米团簇的生成以及荧光发射性质的影响。我们采用聚甲基乙烯基醚-马来酸(PMVEM)和聚苯乙烯磺酸钠(PSSS)代替PMAA,初步研究了模板剂的作用。对于配体中含有COO-的PMVEM,其合成的Ag NC的尺寸相对较小,并且也具有较强的荧光发射。但是对于配体中不含COO-的PSSS,能够合成类似尺寸的Ag NCs,但是没有荧光产生。此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Ag NCs团簇的发光是由于配体到金属-金属的电荷转移引起的。通过对上述实验现象的分析,我们首先提出了Ag(0)NCs@Ag(I)-carboxylate核壳结构模型来解释银纳米团簇的发光机理。我们发瑚Ag NCs的发光与壳层Ag(Ⅰ)含量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认为银纳米团簇的发光机理应该是COO-配体中氧原子上的电子转移到壳层Ag(I)银离子上,之后到Ag(0)核的配体到金属-金属电荷转移(Ligand-Metal-Metal Charge Transfer: LMMCT)以及之后的弛豫过程引起的。此外,我们观察到银纳米团簇的发光波长强烈依赖于激发波长。我们尝试用表面等离子与银簇发光体强耦合的模型解释了团簇的发光波长依赖于激发波长的特性,其理论模拟与实验结果基本相符。
【图文】:

能级图,能级图,团簇,发射机理


逦发光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发光机理研巧逦逡逑析研巧并详细解释金属纳米团簇的发光发射机理。逡逑1.2巧光光谱原理简介逡逑1.2.1发光能级图逡逑光的吸收和发射过程可^^1用J^lonski能级图来描述。这种能级图是用逡逑Alexander邋Jablonski教授的名字来命名。Alexander邋J化lonski教授因其在巧光光逡逑谱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认为是英光光谱之父。逡逑

示意图,过程,示意图,弛豫


灻光光谱相对于巧应的吸收光谱有一定的红移称为斯托克屇拉移(Stokes逡逑古-逡逑Shift)。从Jablonski能级图(图1.邋1)上可W看出发射的能量低于吸收的能量,逡逑巧光光谱的能量低波长长。这一现象由任任Stokes邋1852年在Cambridge大学发逡逑现。逡逑斯托克斯位移一般由到Si最低振动态的弛豫引起。另外发光团一般弛豫逡逑到So高振动能态后,进一步的热平衡也会丧失一部分的激发能量。除此么外,逡逑溶剂效应、激发态反应、络合反应W及能量转移都会成为引起斯托克斯位移的逡逑因素。逡逑1.2.3巧光及巧光逡逑冷发光(Luminescence)主要是指相对于热发光(Incandescence)而言,不逡逑3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4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金锋,窦瑞芬,李绍春,刘洪,徐茂杰,刘熙,厉建龙,薛其坤,李志强,张绳百;纳米团簇晶体的制备和结构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4年05期

2 冯黛丽;冯妍卉;张欣欣;;小尺寸铝纳米团簇的相变行为[J];物理学报;2013年08期

3 卢敏;陈巧;;银纳米团簇负热容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物理实验;2007年12期

4 何杰;纳米团簇二维人造晶格研究取得重要进展[J];自然科学进展;2003年01期

5 毋志民,何焕典,罗强,王新强,肖绪洋,甘飞;银、钴和铂原子纳米团簇熔化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6 龚艳春,武文远,毛益明,陈广林;纳米团簇淀积过程的分形聚集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7 罗强;王新强;何焕典;毋志民;肖绪洋;;铜、银及铂原子纳米团簇熔点随尺寸非单调变化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2期

8 毋志民;刘莉;王新强;;大尺寸贵金属纳米团簇热力学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10年03期

9 何焕典,王新强,毋志民,罗强,肖绪洋,甘飞;铜、银和铂原子纳米团簇负热容现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10 夏春雷;;钠纳米团簇的光吸收和体等离激元:理论分析(英文)[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琴;刘正东;;非晶纳米团簇的辐射特性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李喜波;唐永建;黎军;师红丽;王红艳;杨向东;;自悬浮定向流法制备银纳米团簇颗粒及表征[A];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进展——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王宏涛;;极小纳米团簇堆垛结构研究[A];第五届全国固体力学青年学者研讨会会议日程摘要集[C];2012年

4 江源;彭树德;王春雷;徐淑宏;林小燕;柏凡;王著元;崔一平;;一步制备发光银纳米团簇[A];黑龙江、江苏、山东、河南、江西 五省光学(激光)联合学术‘13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卞平平;周晶;刘跃英;马占芳;;一步法合成强红色荧光金纳米团簇并用于癌细胞成像[A];中国化学会第十四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1分会:表面界面与纳米结构材料[C];2013年

6 高嶷;;金纳米团簇结构演化规律及其对催化性能影响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7 毋志民;王爱玲;周明发;田健;熊建波;贾志林;;不同降温速率对大尺寸贵金属纳米团簇热力学性质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宋文波;田雪飞;刘海燕;;企纳米团簇有序功能膜的控制生长[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9 裴勇;刘春艳;;“分解-组装”方法:一种快速的结构搜索算法应用于巯基配体保护金纳米团簇的结构预测[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刘乐全;邓友全;;负载金纳米团簇上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选择还原研究[A];第七届全国催化剂制备科学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于洋 记者 李泳沩;铜纳米团簇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吉林日报;2011年

2 ;新纳米材料全同金属纳米团簇问世[N];今日信息报;2004年

3 森堡;人能靠光合作用活着吗?[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洁;功能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其性质与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杨文华;硅纳米团簇生长模式及光学性能和SnO_2气敏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3 鲍捷;金-双膦纳米团簇可控制备及生长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杨丽娜;金纳米团簇的生长及荧光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张春雷;金/银纳米团簇的生物学效应及在胃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刘伶俐;金属纳米团簇在MOFs材料中的装载及其多相催化性质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7 陈瑜婷;发光银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发光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8 张普;银、金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9 张鹏;利用遗传算法对金属表面纳米团簇结构性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李国建;双金属纳米团簇的热力学过程和并合行为对其微观结构演化的影响[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姗姗;金纳米团簇的合成及其在荧光传感方面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张骞;基于离散型超四面体镉铟硫无核纳米团簇的组份精确掺杂及其光电、荧光性能调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婷;钾纳米团簇和表面的局域应变及3p轨道能量钉扎[D];湘潭大学;2015年

4 卞平平;氨基酸稳定的金/银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黄科翰;新型荧光银纳米团簇探针在生物分子检测领域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6 邓慧娟;镉掺杂金纳米团簇Cd_1Au_(24)(PhC_2H_4S)_(18)的合成及相关性质探索[D];安徽大学;2016年

7 张佳楠;金纳米团簇/聚合物复合纳米探针的制备和生物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柴进松;Au_(36)(SCH_2Ph-~tBu)_8Cl_(20)和Au_(24)(SePh-~tBu)_(20)的合成及表征[D];安徽大学;2016年

9 兰静;还原性模板稳定的银、金纳米团簇的制备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10 罗雅文;金(铜)纳米簇的制备及其在生化分析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54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554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9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