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的优化研究和应用探索
本文关键词: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的优化研究和应用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超快电子衍射(UED)是用于观测物质和材料超快结构变化过程的探针工具,在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前沿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Me V UED利用微波电子枪获得超短电子束团并从衍射样斑中获得样品结构演化的信息。相比于传统的静电高压加速的ke V UED,Me V UED具有电荷量更高、穿透能力更强等优势。本论文围绕Me V UED的系统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设计搭建了Me V UED装置并开展了超快物理过程的应用探索研究。我们对Me V UED系统的优化研究集中在横向的空间分辨能力和纵向的束团压缩两个方面。在空间分辨能力方面,我们利用传输矩阵和基于三维均匀椭球分布的束团模型以研究聚焦场、空间电荷力等因素对束团尺寸演化的影响,并利用粒子跟踪程序对阴极激光进行了优化研究。在束团压缩方面,我们研究了利用加速管对Me V UED束团进行速度压缩的方案,设计了适用于低电荷量、低能量超短束团的基于相干渡越辐射的束长测量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束团的横向尺寸因素显著降低了相干辐射能量,我们对这一效应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在实验中引入了横向聚焦。根据理论计算我们开展了实验研究,测量到小于40飞秒的束长,这一结果和模拟相一致。在理论优化的指导下我们设计并搭建了一套紧凑型Me V UED装置。该装置包括光阴极微波电子枪、微波偏转腔、激光系统、束团控制及测量系统、束线控制程序及数据采集程序等分系统。我们对装置进行了测试,并利用单发电子束获得了高质量的单金晶的衍射斑。利用搭建的Me V UED装置,我们开展了超快物理过程的泵浦 探测实验研究。首先我们用电子阴影方法研究了激光泵浦金属针尖的超快过程,找到了泵浦 探测实验的时间零点。对于单晶金样品,我们开展了泵浦 探测研究,获得了泵浦后25皮秒内样品结构的动态过程并测量了金样品在德拜 沃勒效应中衍射斑衰减的时间常数。最后我们利用偏转腔对泵浦后的衍射斑条纹化,以研究Me V UED装置的连续时间分辨工作模式。实验结果验证了清华紧凑型Me V UED系统在泵浦 探测实验中具备亚皮秒、原子尺度的分辨能力。
【关键词】: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 均匀椭球束团模型 超短束长测量 泵浦 探测实验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572.3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30
- 1.1 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简介10-18
- 1.1.1 泵浦 探测方法和keV UED10-15
- 1.1.2 MeV UED的原理和发展15-18
- 1.2 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和装置发展18-27
- 1.2.1 近年来基于MeV UED的实验20-23
- 1.2.2 MeV UED装置设计的发展23-25
- 1.2.3 兆电子伏超快电子成像(MeV UEM)25-27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创新点27-30
- 1.3.1 论文主要内容27-29
- 1.3.2 论文的创新点29-30
- 第2章 MeV UED束团尺寸演化研究和建模30-47
- 2.1 UED束团参数及模型30-36
- 2.1.1 束团参数对UED系统性能的影响30-33
- 2.1.2 UED的束团模型33-36
- 2.2 束团尺寸演化解析模型研究36-42
- 2.2.1 无空间电荷力的传输矩阵模型36-39
- 2.2.2 均匀椭球分布的束团演化模型39-42
- 2.3 束团横向尺寸的参数优化及讨论42-46
- 2.3.1 束团电荷量对空间分辨能力的影响42-43
- 2.3.2 激光尺寸参数的优化43-46
- 2.4 小结46-47
- 第3章 MeV UED超短束团的实现及束长测量方法研究47-66
- 3.1 UED对超短束长的需求及研究47-48
- 3.2 Pegasus实验室的束团压缩研究48-52
- 3.2.1 Pegasus束线介绍48
- 3.2.2 利用双槽型谐振加速管的速度压缩研究48-52
- 3.3 多频段CTR方法测量超短束长的理论研究52-58
- 3.3.1 超短束长测量的方法介绍52-53
- 3.3.2 CTR方法的原理及束团形状因子计算53-55
- 3.3.3 束团横向尺寸对CTR谱的影响55-56
- 3.3.4 利用多个滤波器进行超短束长测量的方法56-58
- 3.4 多频段CTR方法测量超短束长的实验研究58-64
- 3.4.1 CTR产生及测量装置59-60
- 3.4.2 实验调束过程及数据处理60-62
- 3.4.3 实验结果及分析误差讨论62-64
- 3.5 小结64-66
- 第4章 紧凑型MeV UED系统的研制66-86
- 4.1 紧凑型MeV UED系统的设计分析66-67
- 4.2 分系统的设计研究67-79
- 4.2.1 电子源及射频系统67-69
- 4.2.2 激光系统及光路设计69-71
- 4.2.3 束流控制和测量装置71-73
- 4.2.4 样品操作装置73-75
- 4.2.5 基于LabVIEW的集成控制程序75-77
- 4.2.6 基于LabVIEW的数据自动采集程序77-79
- 4.3 系统测试及实验结果79-85
- 4.3.1 束团能量测量实验79-80
- 4.3.2 束团长度测量实验80-82
- 4.3.3 静态电子衍射样斑实验82-83
- 4.3.4 微波系统稳定性实验83-84
- 4.3.5 激光纵向同步粗调实验84-85
- 4.4 小结85-86
- 第5章 泵浦 探测实验研究86-105
- 5.1 超快电子阴影实验86-90
- 5.1.1 超快电子阴影原理86-87
- 5.1.2 清华MeV UED上的超快电子阴影实验87-90
- 5.2 单金晶的泵浦 探测实验研究90-99
- 5.2.1 德拜 沃勒效应90-91
- 5.2.2 单晶金衍射模拟研究91-94
- 5.2.3 泵浦 探测实验研究94-96
- 5.2.4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96-99
- 5.3 单晶金的连续时间分辨模式研究99-103
- 5.3.1 实验过程及数据统计99-100
- 5.3.2 实验数据分析及讨论100-103
- 5.4 小结103-105
- 第6章 结论105-107
- 参考文献107-116
- 致谢116-118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1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龙康;束团伸长效应的理论研究[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1期
2 陈龙康;合肥同步辐射光源的束团伸长效应初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7年03期
3 朱俊彪,张国庆,李永贵,谢家麟;束团序列发射的相干同步辐射强度数值计算[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1年05期
4 刘爱琴,刘征平,陈永忠,周伟民,戴志敏;相干衍射辐射在超短电子束团长度测量中的应用[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5年05期
5 刘建宏;王筠华;裴元吉;郑凯;杨永良;孙葆根;;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系统研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2期
6 郑凯;王筠华;刘祖平;李为民;周泽然;杨永良;黄龙君;陈园博;;改进的合肥光源逐束团流强测量方案[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7期
7 国智元,秦庆,张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束团拉伸效应研究[J];高能物理与核物理;1996年11期
8 王筠华;刘建宏;郑凯;李为民;刘祖平;孙葆根;杨永良;周泽然;;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和横向束流反馈系统设计[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6年02期
9 史宗君;杨梓强;梁正;;预群聚电子束团辐射特性[J];中国激光;2007年08期
10 陈园博;王筠华;刘祖平;杨永良;周泽然;;小波分析方法在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系统中的应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频谱法测量束团长度[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4年
2 殷达钰;;CSR非绝热压缩腔研究[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施义晋;刘雪峰;杨真媛;;无外源二级分频预聚束[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吴钢;杨学平;王言山;王鸣凯;;束团压缩与FEL增益的实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激光科学技术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5 孙葆根;王宝云;王季刚;王筠华;卢平;申超波;;合肥光源基于同步光的测量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龚文煊;过雅南;王科;刘振安;;BESⅢ触发系统时钟同步与束团产生电路的设计与实现[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孙大睿;;电光采样(EOS)法测量超短电子束束团长度中的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孙大睿;徐金强;唐坤;;电光采样(EOS)法测量超短电子束束团长度中的模拟计算与误差分析[A];第三届全国粒子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建俊;张天爵;林郁正;Andreas Adelmann;安世忠;;强流紧凑回旋加速器中径向相邻多束团作用的三维模拟研究[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10 孙葆根;;合肥光源基于同步光的测量与研究[A];第三届全国加速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云;合肥光源光电法束团长度测量系统研制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李晨;介质尾场加速器中的BBU效应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杨勇;储存环逐束团位置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6年
4 程超才;HLS Ⅱ储存环中快速束团横向尺寸和位置测量系统的研制及初步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5 卢贤海;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的优化研究和应用探索[D];清华大学;2015年
6 郑凯;合肥光源逐束团测量和模拟反馈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周泽然;合肥光源数字横向逐束团反馈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荣;皮秒量级电子脉冲宽度测量系统研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史宗君;周期束团驱动的毫米波及THz源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查皓;CLIC Choke-mode加速结构设计与实验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邵弱宾;CLIC RTML的模拟和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2 朱亮静;合肥光源上长短束团并存模式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王建新;基于BPM的束团长度测量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4 张慧;NSRL注入器束团长度测量系统初步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5 田君;周期电子束团Smith-Purcell辐射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薛磊;基于ICT的加速器束团电荷量监测系统设计[D];清华大学;2007年
7 贾晓宇;质子低能弱流同步加速器的物理设计[D];清华大学;2013年
8 谢应猛;一种微波栅控直流电子枪初步物理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兆电子伏超快电子衍射的优化研究和应用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22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62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