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21:11

  本文关键词: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近几年呈显著增加趋势,但对该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的类型、垂直结构及相应的物理成因研究不足,尤其是雾-霾天气的演变过程、霾-雾转化特征及机理的研究较少。本文在气象行业专项“京津地区低能见度雾、霾天气监测与预报研究”的支持下,整理和收集了2009~2013年期间华北地区的微波辐射计的观测资料和雾、霾综合观测的试验资料,本文首先利用常规探空、系留汽艇探空资料和CloudSat云雷达数据检验了美国Radiometrics公司生产的35通道MP-3000A型微波辐射计廓线仪(Microwave Radiometer Profiler, MWRP)的温湿度廓线数据,然后利用微波辐射计廓线数据及常规气象和卫星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华北地区13次大雾天气过程的类型、垂直结构特征及其产生的物理成因。最后针对2011年12月1-7日发生的一次比较罕见的持续性低能见度重度雾-霾天气,研究分析了雾-霾天气过程中气溶胶、云凝结核(CCN)、雾滴谱、含水量等微物理特征及大气能见度、边界层垂直结构特征,探讨了雾-霾天气的产生、演变与转化特征及机理。在对比晴空MonoRTM模拟亮温和微波辐射计观测亮温的基础上,用多种数据检验了雾个例的MWRP反演的温湿度廓线数据。与探空数据的比较表明,两者的温度(乃数据的相关系数均在0.98以上,水汽密度(ρ)的相关系数在0.95以上,但相对湿度(RH)的相关较弱,只有0.67左右。总样本误差分析中MWRP反演的T比探空偏低3℃左右,ρ的均方根误差(E)在1 g m-3以内,RH在1-7 km高度偏大,总样本RH垂直平均E在18%左右,雾天时的RH垂直平均E在23%左右。与系留汽艇观测数据比较表明,MWRP反演的T也偏低,但两种探测方式的T和RH在指示雾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CloudSat云雷达数据验证了MWRP反演显示中高层出现高RH区与云的存在有关。按照雾产生的基本条件,将华北地区13次大雾天气主要划为平流雾和蒸发雾两类,各占69%和31%。平流雾主要是由来自西南和东南的暖湿平流移经华北地区冷下垫面后冷却降温过程产生,强逆温的形成有利于雾的持续发展。而蒸发雾是由本地区降水蒸发冷却形成,或是冷平流移经暖湿下垫面形成。平流雾的平均雾顶高度不超过1.0 km,而蒸发雾的平均雾顶高度在0.5~1.5 km之间。按照微波辐射计连续观测雾的宏微观垂直结构特征,将13次大雾天气过程又划分为单一雾结构和云雾共存结构,单一雾结构仅占15%,而云雾共存结构占近85%,且持续三天以上的大雾天气基本具有云雾共存结构。采用卫星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部分典型雾个例进行了比较验证研究,由此说明华北地区持续性大雾天气主要是由暖湿平流过程和降水蒸发冷却过程造成,与天气过程的异常密切相关。在2011年12月1~7日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过程的个例研究中发现,该过程发生在高压天气系统和静风条件下,暖平流和辐射降温形成的稳定逆温边界层结构有利于污染气溶胶的积累和雾-霾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来自南方持续不断的湿平流使雾-霾天气得以长时间持续和发展。整个雾-霾天气期间能见度均小于2 km,最低能见度达到56 m,液态水含量在10-3g m-3量级,最大达到0.16gm-3,气溶胶数浓度均在10000 cm-3以上,质量浓度范围为50~160μgm-3。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此次长达一周的雾-霾天气发生了三次强弱不同的霾气溶胶积累、霾-雾转化和混合及减弱三个主要阶段。霾气溶胶积累阶段先后有爱根核和积聚模态气溶胶数浓度的积累和增加。霾向雾转化和混合阶段中,雾滴凝结释放的潜热和高浓度气溶胶环境使布朗碰并加剧,导致气溶胶尺度向粒径大的方向转移,从而提供了大量可形成云凝结核的气溶胶粒子,促进了雾的爆发性增强,浓雾过程中气溶胶向CCN活化率可达17%,而CCN向雾滴的转化效率可高达100%,此期间雾滴谱具有爆发性拓宽的特征。冷锋系统过境或辐射加热增强导致了雾-霾过程的减弱和消散。
【关键词】:持续性雾-霾天气 微波辐射计可靠性检验 雾的垂直结构特征 霾-雾转化 华北地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13;P426.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引言10-22
  • 1.1 研究意义和目的10-11
  • 1.2 雾的研究进展11-14
  • 1.2.1 雾的物理化学特性和形成机理11-13
  • 1.2.2 雾的类型和结构特征13-14
  • 1.3 微波辐射计的研究进展14-16
  • 1.4 霾的研究进展16-18
  • 1.5 霾-雾转化的研究进展18-19
  • 1.6 雾-霾气候学的研究进展19-20
  •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20-22
  • 第二章 仪器及资料介绍22-36
  • 2.1 微波辐射计及数据资料24-29
  • 2.1.1 微波辐射计的基本原理24-28
  • 2.1.2 微波辐射计数据资料28-29
  • 2.2 气溶胶和云物理观测仪器及数据资料29-34
  • 2.2.1 FM-100型雾滴谱仪29-30
  • 2.2.2 SMPS-3936型气溶胶粒径谱仪30-32
  • 2.2.3 CCN-100型云凝结核仪32-33
  • 2.2.4 LPM-5型激光雨滴谱仪33-34
  • 2.3 其他气象观测仪器及数据资料34-36
  • 2.3.1 PWD10能见度仪34-35
  • 2.3.2 XLS-Ⅱ型系留气艇35
  • 2.3.3 其他数据资料35-36
  • 第三章 微波辐射计遥感反演持续性大雾温湿度廓线的数据检验36-50
  • 3.1 仪器精度及可靠性检验36-38
  • 3.2 温湿度廓线检验研究38-48
  • 3.2.1 数据说明及处理38-39
  • 3.2.2 数据相关与误差分析39-43
  • 3.2.3 微波辐射计和系留气艇观测数据的对比43-45
  • 3.2.4 利用CloudSat云雷达数据检验MWRP的高层相对湿度廓线45-48
  • 3.3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持续大雾天气的类型、垂直结构及物理成因50-72
  • 4.1 观测数据及处理50-52
  • 4.2 持续性大雾的一般特征52-55
  • 4.3 典型大雾的垂直结构特征55-69
  • 4.3.1 蒸发雾56-58
  • 4.3.2 单层平流雾结构特征58-62
  • 4.3.3 云雾共存时平流雾结构特征62-69
  • 4.4 本章小结69-72
  • 第五章 持续性雾-霾天气的形成、演变和转化特征72-90
  • 5.1 观测数据及处理72-73
  • 5.2 持续性雾-霾天气产生的天气条件和边界层结构特征73-77
  • 5.3 雾-霾天气微物理特征77-84
  • 5.4 霾气溶胶累积与霾-雾转化机理及转化率84-88
  • 5.5 本章小结88-90
  • 第六章 总结90-94
  • 6.1 主要结论90-91
  • 6.2 主要创新点91-92
  • 6.3 工作展望92-94
  • 参考文献94-106
  • 致谢106-108
  • 个人简介108-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伟;晏磊;杨尚强;;海洋气溶胶多角度偏振辐射特性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3年03期

2 郭诚禄,王明康,莫天麟;稀土气溶胶成冰性能的实验研究[J];气象科学;1986年02期

3 申绍华;对流层气溶胶和云的大气辐射加热特征[J];大气科学;1991年06期

4 李乐泉,周明煜,李兴生;夜间城市大气边界层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J];应用气象学报;1992年01期

5 陈金荣,周文贤;重庆市区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时空分布和物理特性[J];气象科学;1992年04期

6 刘炎焱,王俊波,乐时晓,杨小丽,林为干;光致气溶胶粒子加热的等效吸收系数[J];强激光与粒子束;1993年04期

7 ;气溶胶——雾霾背后的真凶[J];大科技(科学之谜);2013年07期

8 王明星;气溶胶与气候[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9 李冰,刘小红,洪钟祥;积云对二氧化硫和硫酸盐气溶胶作用的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0年01期

10 邵爱梅,邱崇践;兰州城市气溶胶对边界层温度结构的影响——一维数值模拟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成明;王自发;;气溶胶混合演变过程影响因子模拟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启燕;马江;尹国辉;;沙子、粘土对气溶胶的过滤特性实验[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张美根;成秀虎;徐永福;;东亚春季硫酸盐气溶胶分布特征的模拟[A];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马新成;张蔷;嵇磊;黄梦宇;李宏宇;杨道侠;何晖;张磊;李睿劫;刘力威;韩光;吴宏议;;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5 董晓波;王高磊;吕峰;胡向峰;;晴空条件下河北中南部地区上空气溶胶特征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及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6 贺千山;杨引明;耿福海;周广强;高伟;辛跳儿;;中国东部陆地上空气溶胶分布特征研究[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白皓;齐道辉;钱文涛;苍大强;宗燕兵;;微米级气溶胶粒子在滤层中的收集效率研究[A];第十二届冶金反应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郭金平;段英;赵利品;杨保东;齐作辉;;石家庄地区不同季节大气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与云雾物理新技术理论及进展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9 张瑜;银燕;段英;石立新;吴志会;;晴天条件下一次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吕峰;董晓波;胡向峰;;石家庄地区气溶胶微物理结构的飞机探测个例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小曳;细说气溶胶[N];光明日报;2013年

2 记者 吴越;我国雾霾天频现主因是气溶胶污染[N];中国气象报;2013年

3 记者 潘俊杰;气溶胶研究领域首个973项目启动[N];中国气象报;2006年

4 记者 管晶晶;气溶胶增多会显著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N];科技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吴越;与PM_(2.5)相关的雾和霾如何形成[N];中国气象报;2013年

6 张小曳;气溶胶:让空气像雾又像霾[N];工人日报;2014年

7 记者 冯源;雾霾加剧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水平有关[N];经济参考报;2014年

8 许黎 李灿;大气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毅;霾从何来[N];人民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赵鹏国;气溶胶对雷暴云电活动影响的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李军霞;山西地区气溶胶物理特性的飞机—地面观测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郭丽君;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辛金元;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地基联网观测与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7 许潇锋;中国地区气溶胶光学特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刘建军;长三角太湖地区云和气溶胶辐射特性的地基遥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9 曹贤洁;兰州地区气溶胶辐射特性观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胡婷;中国区域气溶胶的光学厚度特征和气候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忆;气溶胶充当冰核对雷暴云微物理、起电过程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柳丹;基于卫星遥感的灾害性天气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3 翟世贤;GRAPES-CUACE气溶胶模块的伴随构建及模式在大气污染优化控制中的应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石睿;气溶胶—云—辐射—东亚夏季风相互影响的资料分析[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力;华北地区气溶胶时空分异特性及对农作物影响的模拟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6 郭祺;黄渤海海域大气气溶胶粒子谱的观测及反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7 潘桂森;新型热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彬;海雾与陆雾数值模拟中气溶胶作用的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荣华;用ATOFMS测量散射光强反演气溶胶粒子折射率[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孙玲;中国近三十年气溶胶变化特征及与降水关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华北地区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类型、结构特征及机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64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7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