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白垩纪盆地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5 15:13

  本文关键词:豫西白垩纪盆地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沉积学和遗迹学为理论指导,结合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学科方法,选择豫西汝阳、潭头和西峡盆地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遗迹化石与沉积环境的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果:(1)在研究区发现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13属27种和一些未命名的生物潜穴、鸟类足迹和植物根迹,它们的生态类型以居住迹和进食迹为主,爬行迹、牧食迹和逃逸迹次之。通过横向比较发现,豫西白垩纪时期具有类似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群落,较稳定的晚白垩世的生境更适应于造迹生物的生存及其活动,晚白垩世的造迹生物的个体与早白垩世相比变得更大一些。(2)通过对豫西汝阳、潭头和西峡盆地中的岩石类型与结构、粒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沉积序列和遗迹化石分析可知,潭头盆地上白垩统秋扒组形成于干旱气候下的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环境;汝阳盆地下白垩统下河东组、郝岭组和上白垩统上东沟组均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冲积扇沉积体系,并伴随小型极浅湖泊沉积;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高沟组、马家村组和寺沟组为干旱-半干旱气候下的冲积扇、辫状河和曲流河沉积体系,并发育浅水湖泊沉积。(3)根据豫西白垩纪盆地中的遗迹化石产状及其围岩的沉积特征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建立了冲积扇扇中—扇端、扇端浅水湖泊、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滨湖、滨湖—浅湖、河道(心滩或边滩)、天然堤—决口扇、冲积平原和河漫湖泊等环境中的11种遗迹组合模式。本次工作中识别出的遗迹化石,不但丰富了陆相遗迹库,而且为Scoyenia遗迹相的研究提供了详实案例,为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生物信息。建立的11种遗迹组合模式对其它陆相盆地中的遗迹化石分析及其沉积环境的精细判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豫西 白垩系 沉积环境 遗迹化石 遗迹组合 遗迹相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34.53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6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22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1-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6
  • 1.2.3 关于陆相遗迹相中几个问题的讨论16-22
  • 1.2.4 存在问题22
  •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22-23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23
  • 1.5 创新点23-26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26-40
  • 2.1 河南省白垩纪地层分布特征26-32
  • 2.1.1 早白垩世地层分布特征27-30
  • 2.1.2 晚白垩世地层分布特征30-32
  • 2.2 构造古地理格局32-34
  • 2.2.1 早白垩世构造古地理格局32-33
  • 2.2.2 晚白垩世构造古地理格局33-34
  • 2.3 豫西典型白垩纪盆地地质背景34-40
  • 2.3.1 汝阳盆地地质概况34-36
  • 2.3.2 潭头盆地地质概况36-38
  • 2.3.3 西峡盆地地质概况38-40
  • 3 遗迹化石40-74
  • 3.1 潭头盆地秋扒组遗迹化石40-45
  • 3.2 汝阳盆地白垩系遗迹化石45-53
  • 3.3 西峡盆地遗迹化石53-69
  • 3.4 遗迹化石的生态类型及其意义69-74
  • 4 豫西白垩纪盆地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74-114
  • 4.1 潭头盆地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74-83
  • 4.1.1 岩相特征74-77
  • 4.1.2 地球化学特征77-79
  • 4.1.3 沉积序列类型79-80
  • 4.1.4 沉积环境及其演化80-83
  • 4.2 汝阳盆地白垩系沉积环境及其演化83-96
  • 4.2.1 岩相特征83-86
  • 4.2.2 粒度特征分析86-90
  • 4.2.3 地球化学特征90-91
  • 4.2.4 沉积序列类型91-93
  • 4.2.5 汝阳盆地沉积环境与演化93-96
  • 4.3 西峡盆地上白垩统沉积环境与沉积演化96-112
  • 4.3.1 粒度特征分析96-99
  • 4.3.2 地球化学特征99-101
  • 4.3.3 高沟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101-103
  • 4.3.4 马家村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103-108
  • 4.3.5 寺沟组沉积特征与沉积相108-111
  • 4.3.6 西峡盆地晚白垩世沉积演化特征111-112
  • 4.4 小结112-114
  • 5 遗迹化石组合与沉积环境114-142
  • 5.1 汝阳盆地遗迹化石组合类型与沉积环境114-119
  • 5.2 潭头盆地遗迹化石组合类型与沉积环境119-125
  • 5.3 西峡盆地遗迹化石组合类型与沉积环境125-133
  • 5.4 相似环境下遗迹化石、遗迹组合的比较133-142
  • 5.4.1 冲积扇环境中遗迹化石、遗迹组合的比较133-134
  • 5.4.2 湖泊扇三角洲环境中遗迹化石、遗迹组合的比较134-135
  • 5.4.3 河流环境中遗迹化石、遗迹组合的比较135-142
  • 6 结论与展望142-144
  • 6.1 结论142
  • 6.2 展望142-144
  • 参考文献144-158
  • 附录158-163
  • 作者简历163-165
  • 学位论文数据集1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G.Pemberton,周志澄,J.MacEachern;机会(r-选择)和均衡(K-选择)遗迹化石的现代生态学解释[J];古生物学报;2001年01期

2 张永忠,张建平,金小赤,柳永清;天山南侧第三系遗迹化石新发现[J];地质通报;2004年11期

3 龚一鸣;胡斌;卢宗盛;齐永安;张国成;;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J];古生物学报;2009年03期

4 张立军;;遗迹化石是沉积环境的灵敏指示剂[J];科技导报;2013年18期

5 杨式溥;;我国遗迹化石研究的新进展[J];地质论评;1985年03期

6 王尚彦;放射状觅食兼停息(或居住)遗迹化石初步研究[J];贵州地质;1990年04期

7 龚一鸣;新疆北部泥盆系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及其古环境和古生态意义[J];现代地质;1994年02期

8 黄建中,孙海清;湘潭县岳麓山组中遗迹化石组合及环境分析[J];湖南地质;1995年01期

9 山石久,陈曦;松花江边的虫迹和遗迹化石[J];化石;1996年03期

10 黄定华,龚一鸣;遗迹化石的形态-结构分析与拓扑分类[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一鸣;胡斌;卢宗盛;齐永安;张国成;;中国遗迹化石研究80年[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蔡雄飞;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与岩性、水流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姚培毅;刘训;傅得荣;;西藏拉萨北部海相白垩系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3)[C];1992年

4 赵小明;姚华舟;杨文强;田洋;;中扬子地区早三叠世生物复苏期遗迹化石及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张晓栋;;广东连县水足塘下石炭统的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A];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39)[C];1989年

6 蔡雄飞;袁晏民;田立柱;王国灿;李德威;;巴颜喀拉山群上部发现大量遗迹化石及研究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胡斌;周方;宋慧波;;河南焦作地区下二叠统太原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A];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蔡雄飞;刘德民;袁晏明;王国灿;;巴颜喀拉山群上部遗迹化石的发现及几点思考[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郑玉龙;陈春瑞;;松辽盆地晚白垩世陆相遗迹化石组合及环境意义[A];第八届古地理学与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姚培毅;;吉林省东部早白垩世陆相遗迹化石[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14)[C];198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瑞峰 屈姝洁;鄂旗恐龙遗迹化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2 贺磊;国家四部门评估鄂托克恐龙遗迹化石自然保护区[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长征;豫西白垩纪盆地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余关美;贵阳地区下三叠统安顺组中遗迹化石及其古环境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6年

2 时国;贵阳花溪地区下三叠统大冶组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豫西白垩纪盆地遗迹化石及沉积环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7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67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3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