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上古生界砂体精细刻画

发布时间:2017-03-26 12:15

  本文关键词: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上古生界砂体精细刻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为我国“西气东输”的主要供气基地之一,在我国天然气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上古生界(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为一个巨大的复合岩性气藏,具明显的“相控储层、近源成藏”特征,并以构造稳定、多层叠合和大面积横向连片分布的气藏特点成为气田的主力产气层位。针对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岩性气藏的特点,本论文以现代沉积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大17井区为研究对象,在系统的沉积相分析基础上,对上古生界砂体从宏观发育特征和内部砂体构型差异两个方面进行精细刻画。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在充分利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及各类测试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6类沉积微相识别标志,对大17井区太原组、山西组及盒1段沉积微相类型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太原组为潮坪沉积相,山西组为三角洲沉积,盒1段为辫状河沉积。在单井及井间沉积微相对比研究基础上,系统研究了大17井区太原组、山西组及盒1段10个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及垂向演化特征。在沉积微相类型及平面分布特征研究基础上,结合岩相、测井相识别方法,确立了大17井区太原组、山西组、盒1段潮坪→三角洲→河流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3种储集砂体类型划分出6种成因砂体类型。其中,太原组潮汐砂坝砂体划分为砂坝主体砂体和砂坝侧翼砂体,山西组主分流河道砂体和次级分流河道砂体以及盒1段辫状河高能心滩砂体和低能心滩砂体。砂坝主体、主分流河道和高能心滩砂体为研究区最有利的储集砂体,均具有光滑箱型-(含砾)粗砂岩的岩相-测井相特征。在不同砂体成因类型划分基础上,通过连井剖面对比,野外露头剖面砂体精细描述,分析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内部构造特征,认为太原组砂坝主体砂体由多套砂体叠置组成,砂体粒度粗,山西组主分流河道砂体和盒1段高能心滩砂体由多期砂体叠置组成,砂体粒度粗。并结合砂体的物质组合和发育规模对太原组砂坝砂体、山西组分流河道砂体和盒1段心滩砂体进行了精细刻画。在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首次开展了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的三维地质建模,对砂体的三维空间发育特征进行展示。通过小层内砂坝(河道)发育特征分析和河道连井剖面对比的方法,分析了太原组砂坝及砂坝主体、山西组分流河道及主分流河道砂体,盒1段心滩及高能心滩的发育及分布规律。最终建立了潮汐砂坝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辫状河心滩砂体发育识别模式。
【关键词】:砂体构型 砂体精细刻画 砂体发育模式 大牛地气田 上古生界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序言11-23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9
  • 1.2.1 砂体刻画方法研究进展12-14
  • 1.2.2 砂体储层建模方法研究进展14-15
  • 1.2.3 盆地上古生界研究进展15-18
  • 1.2.4 大牛地气田研究及开发现状18-19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9-20
  • 1.3.1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1.3.2 研究方法20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20-21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及创新点21-23
  • 1.5.1 取得的主要认识21-22
  • 1.5.2 创新点22-23
  • 第2章 地质背景23-34
  • 2.1 区域构造及演化特征23-25
  • 2.1.1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23-24
  • 2.1.2 大牛地气田构造特征24-25
  • 2.2 地层划分对比25-29
  • 2.2.1 主要地层划分标志25-27
  • 2.2.2 研究区地层划分、组合关系与分布规律27
  • 2.2.3 研究区地划分与对比27-29
  • 2.3 煤系地层岩性组合特征29-34
  • 2.3.1 含煤地层岩性组合特征29-32
  • 2.3.2 含煤地层岩性组合分布规律32-34
  • 第3章 沉积微相精细划分34-58
  • 3.1 沉积微相精细划分标志34-40
  • 3.1.1 岩石颜色标志34
  • 3.1.2 岩性标志34-35
  • 3.1.3 沉积构造标志35-36
  • 3.1.4 植物化石识别标志36
  • 3.1.5 岩石结构标志36
  • 3.1.6 测井相类型划分36-40
  • 3.1.7 剖面结构标志40
  • 3.2 微相精细划分及各类沉积微相特征40-45
  • 3.2.1 沉积微相划分40
  • 3.2.2 各类沉积微相特征描述40-45
  • 3.3 沉积微相分布特征45-51
  • 3.3.1 单井沉积微相研究45-46
  • 3.3.2 钻井间沉积微相横向对比46-51
  • 3.4 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51-58
  • 3.4.1 太原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51-52
  • 3.4.2 山西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52-54
  • 3.4.3 盒1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特征54-58
  • 第4章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研究58-66
  • 4.1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划分58-60
  • 4.1.1 岩相组合特征58-59
  • 4.1.2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划分59-60
  • 4.2 不同储集砂体成因类型特征60-66
  • 4.2.1 太原组潮汐砂坝砂体特征60-62
  • 4.2.2 山西组分流河道砂体特征62-63
  • 4.2.3 下石盒子组心滩砂体特征63-66
  • 第5章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精细刻画66-79
  • 5.1 太原组砂坝砂体精细刻画66-69
  • 5.1.1 太原组段砂坝砂体物质组成66-67
  • 5.1.2 砂坝主体及砂坝侧翼砂体构型特征67-68
  • 5.1.3 砂坝砂体发育规模68-69
  • 5.2 山西组分流河道砂体精细刻画69-75
  • 5.2.1 分流河道砂体物质组成69-70
  • 5.2.2 主分流河道及次分流河道砂体构型特征70-72
  • 5.2.3 分流河道砂体发育规模72-75
  • 5.3 下石盒子组心滩砂体精细刻画75-79
  • 5.3.1 心滩砂体物质组成75
  • 5.3.2 高能心滩及低能心滩砂体构型特征75-77
  • 5.3.3 下石盒子组心滩砂体发育规模77-79
  • 第6章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分布规律及发育模式79-98
  • 6.1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三维地质建模79-87
  • 6.1.1 随机建模原理与方法79
  • 6.1.2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建模思路79-80
  • 6.1.3 地质建模80-87
  • 6.2 重点层位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分布规律87-94
  • 6.2.1 太2段砂坝及砂坝主体砂体时空分部规律88-90
  • 6.2.2 山 1-2 小层分流河道及主分流河道砂体分布规律90-92
  • 6.2.3 盒 1-1 小层心滩及高能心滩砂体分布规律92-94
  • 6.3 不同成因类型砂体发育模式94-98
  • 6.3.1 潮坪砂坝砂体发育识别模式94-95
  • 6.3.2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发育模式95-96
  • 6.3.3 辫状河心滩砂体发育模式96-98
  • 结论98-100
  • 致谢100-101
  • 参考文献101-108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0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荣才,彭军,彭光明,盘昌林,高红灿;高分辨率层序分析在油藏开发工程中的应用——以百色盆地仑35块那二段油藏为例[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2 郝蜀民;李良;尤欢增;;大牛地气田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与近源成藏模式[J];中国地质;2007年04期

3 杨华,姬红,李振宏,孙六一;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上古生界石千峰组低压气藏特征[J];地球科学;2004年04期

4 隋新光;渠永宏;龙涛;刘国涛;;曲流河点坝砂体建模[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谭晨曦;李文厚;冯娟萍;曾明;卜颖;;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储集层物源分析[J];矿物学报;2010年03期

6 马新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深盆气特点与成藏机理探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5年02期

7 汤显明;;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圈闭类型初探[J];天然气工业;1992年04期

8 樊太亮,郭齐军,吴贤顺;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层序地层特征与储层发育规律[J];现代地质;199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晨曦;大牛地气田上古生界沉积相及储层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光强;大牛地气田致密砂岩储层成因及评价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上古生界砂体精细刻画,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88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688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c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