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6 19:14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海台风强度变化,尤其是强度的突变(突然加强和衰亡)是台风预报的难题。然而,由于缺乏对强度变化机理的足够认识并在现有数值模式中未有足够高的分辨率来表达强度变化精细的物理过程,近年来台风强度业务预报进展缓慢。近海台风突然加强和衰亡是一个小概率事件、突然衰亡的概率更小。统计结果显示,1949-2013年中国近海突然增强台风约占近海台风总数的9.4%,近海突然衰亡台风约占2.2%。强度突变存在年代际变化,突然增强台风在50-70年代出现一个高峰,60年代达最高值,2000年后明显减少;突然衰亡台风在60-70年代出现一个高峰,70年代最多,80-90年代迅速减少,2000年后迅速增多。近海突然增强台风和突然衰亡台风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突然增强台风发生在4-10月间,以8、9月最多。突然衰亡台风发生在4月和7-12月,盛期在10、11月间。突然增强和突然衰亡台风多数都出现在南海,突然增强台风在东海和黄海也有发生,突然衰亡台风在东海也有发生但在黄海没有出现。对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台风突然衰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作了动态合成分析和动力诊断,合成分析包括高度场、温度场、水汽输送、海温、风垂直切变、内核对流、高空急流和台风的高层流出气流。结果表明,500hPa高度场突然增强台风有副高在台风北侧,台风处于高压脊西南部;突然衰亡台风处于西风槽前,受槽过境侵袭。温度场上突然增强台风被暖脊包围,处于“暖场”之中;突然衰亡台风处于温度槽前,有冷舌侵入。水汽输送上突然增强台风有持续的水汽输入台风环流;突然衰亡台风水汽输送中断。高空急流场上,突然增强台风高空流出气流比突然衰亡台风强;在台风内核,突然增强台风对流爆发比衰亡台风旺盛;海温场上突然增强台风处于高SST海域,突然衰亡台风处于低SST海域。同时,风速垂直切变与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有关,高(低)风速垂直切变有利于台风突然衰亡(增强)。合成分析归纳出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突然衰亡的影响因子各6个,台风突然增强的影响因子有:水汽输入通道、高海温、弱风速垂直切变、高空急流和强流出气流、双台风作用、低空暖平流流入;台风突然衰亡的影响因子有:强冷空气、冷海温、冷海水上翻、双台风抽吸、强风速垂直切变、水汽输入通道中断。分析表明,造成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出现次数最多的因子是水汽输入通道和高空急流;造成中国近海台风突然衰亡出现次数最多的因子是强冷空气。事实上台风突然增强和突然衰亡往往是由多个因子共同作用造成的,例如台风突然衰亡通常是由强冷空气、冷海温和强风速垂直切变等因子共同作用造成。以上6个因子中,可用SST代表海洋下垫面的强迫作用,VWS为环境大气动力影响,DCC (density of core convection)表征台风内核热力作用。定义SST26℃为低海温,26℃≤SST≤28℃为中海温,SST28℃为高海温。研究的结果表明,高值SST、低值VWS、高值DCC对台风突然增强有利;低值SST、高值VWS、低值DCC常会引起突然减弱或衰亡。影响因子中,海温是基本的,高值SST背景下,高的VWS和低的DCC也会使台风衰减;在中值SST背景下,高的DCC(从暖海面移来的热带气旋会在冷海面上加强)和低的VWS也会对台风的突然增强有利。台风莫兰蒂(Meranti 1010)数值试验,验证了本文统计的近海台风的突然增强往往发生在台风移经高海温区之后36h左右,此时台风已处于中海温区。同时也验证了本文统计的台风在高海温海域,内核对流旺盛,台风处于中等强度的风速垂直切变,强度增强;在低海温海域,即使风速垂直切变小,台风也将衰亡。试验表明,SST高低影响到海洋输入台风的潜热、感热和水汽通量。海温升高,海洋输入“莫兰蒂”台风的潜热、感热、水汽通量均增加,台风强度增强;海温降低,潜热、感热和水汽通量输入均减少,台风减弱;海温降幅越大,上述三通量输入减少越多,台风衰弱越明显。热带风暴天鹅(Goni 0907)8月在南海衰亡,这在盛夏南海近海台风衰亡中是罕见的。数值试验表明,引起“天鹅”衰亡的原因在于台风莫拉克(Morakot 0908)对“天鹅”的涡度和水汽的“抽吸”作用所致。莫拉克”的“抽吸”对“天鹅”涡量衰减发生重要作用,“天鹅”东边界的水汽持续流出,说明“莫拉克”对“天鹅”存在明显的水汽“抽吸”。观测事实和试验研究说明,近海双台风的“抽吸”作用是近海台风衰亡的机制之一。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台风突然衰亡的概念模型,这对实际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热带气旋 突然增强 突然衰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44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绪论12-22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4
  • 1.2 研究进展综述14-20
  • 1.2.1 大尺度环境场15-18
  • 1.2.2 海洋强迫作用18-20
  • 1.2.3 台风结构变化20
  • 1.3 本文结构20-22
  • 第二章 资料、方法和模式22-28
  • 2.1 资料来源22
  • 2.2 研究方法22-24
  • 2.2.1 动态合成分析方法22-23
  • 2.2.2 台风内核对流数计算方法23
  • 2.2.3 环境风垂直切变计算方法23
  • 2.2.4 突然增强和衰亡的标准23-24
  • 2.2.5 中国近海的定义24
  • 2.3 WRF模式简介24-28
  • 第三章 气候特征分析28-34
  • 3.1 突然增强台风28-30
  • 3.1.1 突然增强台风的频数28
  • 3.1.2 年代际分布28-29
  • 3.1.3 年际分布29
  • 3.1.4 月际分布29-30
  • 3.1.5 海域分布30
  • 3.2 突然衰亡台风30-33
  • 3.2.1 频数30
  • 3.2.2 年代际分布30-31
  • 3.2.3 年际分布31
  • 3.2.4 月际分布31-32
  • 3.2.5 海域分布32-33
  • 3.3 小结33-34
  • 第四章 影响因子合成分析-突然增强台风34-52
  • 4.1 合成样本遴选34-35
  • 4.2 基本特征分析35-45
  • 4.2.1 500hPa高度场35-36
  • 4.2.2 850hPa水汽输送36-38
  • 4.2.3 925hPa温度平流38-39
  • 4.2.4 200hPa急流39-41
  • 4.2.5 200hPa-850hPa风垂直切变41-42
  • 4.2.6 850hPa涡度42-43
  • 4.2.7 海表温度(SST)43-45
  • 4.2.8 内核对流密度45
  • 4.3 SST、VWS及DCC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提前量45-50
  • 4.3.1 SST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时间提前量45-46
  • 4.3.2 VWS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时间提前量46-47
  • 4.3.3 DCC对台风突然增强的时间提前量47-50
  • 4.4 小结50-52
  • 第五章 影响因子合成分析-突然衰亡台风52-66
  • 5.1 合成样本遴选52-53
  • 5.2 基本特征分析53-61
  • 5.2.1 500hPa高度场53-54
  • 5.2.2 850hPa水汽输送54-55
  • 5.2.3 925hPa温度平流55-56
  • 5.2.4 200hPa急流56-58
  • 5.2.5 200hPa-850hPa风垂直切变58-59
  • 5.2.6 850hPa涡度59-60
  • 5.2.7 海表温度(SST)60-61
  • 5.2.8 内核对流密度61
  • 5.3 SST、VWS及DCC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提前量61-64
  • 5.3.1 SST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时间提前量61
  • 5.3.2 VWS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时间提前量61-62
  • 5.3.3 DCC对台风突然衰亡的时间提前量62-64
  • 5.4 小结64-66
  • 第六章 各因子相反作用下台风强度的变化66-84
  • 6.1 台风突然增强66-69
  • 6.1.1 各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67-68
  • 6.1.2 多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68-69
  • 6.2 台风突然衰亡69-71
  • 6.2.1 各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69-70
  • 6.2.2 多影响因子出现的频次70-71
  • 6.3 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突然增强台风的影响71-76
  • 6.3.1 SST与VWS的相互作用71-75
  • 6.3.2 SST与DCC的相互作用75
  • 6.3.3 VWS与DCC的相互作用75-76
  • 6.4 多因子相互作用对突然衰亡台风的影响76-81
  • 6.4.1 SST与VWS的相互作用76-79
  • 6.4.2 SST与DCC的相互作用79-80
  • 6.4.3 VWS与DCC的相互作用80-81
  • 6.5 突然增强、突然衰亡台风的配置对比81-82
  • 6.6 小结82-84
  • 第七章 近海突然增强台风的个例数值模拟84-98
  • 7.1 台风莫兰蒂简介84
  • 7.2 控制试验84-87
  • 7.3 敏感试验87-96
  • 7.3.1 强度变化88-89
  • 7.3.2 涡度变化89-90
  • 7.3.3 潜热通量变化90-92
  • 7.3.4 感热通量变化92-93
  • 7.3.5 水汽通量变化93-95
  • 7.3.6 风垂直切变和垂直运动95-96
  • 7.4 小结96-98
  • 第八章 近海突然衰亡台风的个例数值模拟98-112
  • 8.1 “莫拉克”对“天鹅”“抽吸”的诊断分析98-100
  • 8.1.1 “莫拉克”和“天鹅”的简况98-99
  • 8.1.2 “莫拉克”与“天鹅”相互作用的物理量诊断99-100
  • 8.2 “莫拉克”对“天鹅”“抽吸”的控制试验100-103
  • 8.3 减弱“莫拉克”的敏感试验103-110
  • 8.3.1 减弱“莫拉克”对“天鹅”强度和路径变化的影响103-104
  • 8.3.2 “天鹅”850hPa箱框涡度平均值分析104-108
  • 8.3.3 “天鹅”850hPa箱框东边界水汽输出分析108-110
  • 8.4 小结110-112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112-116
  • 9.1 主要研究结论112-113
  • 9.2 近海突然增强、突然衰亡台风概念模型113-114
  • 9.3 本文的创新点114
  • 9.4 讨论114-116
  • 参考文献116-124
  • 个人简介124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124-125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专著题录125-127
  • 致谢1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毅杰;低海温与副高异常的关系初探[J];广西气象;1990年01期

2 艾悦秀,陈兴芳;夏季副高与海温的相互关系及副高预测[J];热带气象学报;2000年01期

3 严华生,吕俊梅,琚建华,王会军;冬季太平洋海温变化对中国5月降水的影响[J];气象科学;2002年04期

4 张建华;海温预报知识讲座 第二讲 数理统计方法在海温预报中的应用[J];海洋预报;2004年01期

5 张秀芝;裘越芳;吴迅英;;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年04期

6 李燕;张建华;刘钦政;王旭;;单站海温短期预报自动化[J];海洋预报;2007年04期

7 黄思训;程亮;盛峥;;一种卫星反演海温资料的补缺方法[J];气象科学;2008年03期

8 刘青春;时兴合;汪青春;冯蜀青;赵永业;;青藏高原春夏季温度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J];干旱气象;2008年03期

9 张巍;周广超;高新院;;全球海温变化的方差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Z1期

10 赵四强;应用海温预报粮食产量的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198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兆俊;王骥鹏;;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模糊神经网络的海温垂直建模预测[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物理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C];2008年

2 王石成;曹新星;许茂利;应伟国;尹先龙;;中国南方雪灾与海温相关关系初探[A];S1 灾害天气研究与预报[C];2012年

3 魏凤英;;北太平洋海温分布型态的年际变化及其预测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袁子鹏;白人海;;东北夏季低温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关系[A];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2002年

5 陈红梅;张耀存;;上海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A];首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魏萌;胡瑞金;;全球上层海温季节变化特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第三届研究生年会[C];2011年

7 陈红梅;张耀存;;上海气温与太平洋海温的相关关系及年代际差异[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晏红明;李崇银;;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的差异[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耀先;涂方旭;李秀存;梁隽玫;覃峥嵘;;广西降水量序列的海温影响模型[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10 周波涛;;澳大利亚东侧冬季海温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A];S2 短期气候预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 王绍武;为什么海温持续上升[N];光明日报;2000年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郭战峰;新厄尔尼诺事件正在形成[N];大众科技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郑峰;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5年

2 郑峰;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宝乐尔其木格;中国近海海温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对沿岸气候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4年

4 南素兰;春季南半球环状模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关系及相关联的全球海温变化模态[D];兰州大学;2006年

5 王鑫;副热带海温年代际变化及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7年

6 付建建;海温对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及冬季风年际变异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赵霞;全球海—气耦合系统中冬季重现和持续性障碍的特征及物理成因[D];兰州大学;2009年

8 刘伟;厄尔尼诺事件多因素成因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晓璐;近50年中国近海海温的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徐青竹;中国东部春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高龙龙;江南春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前期海温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黄亦露;浙江省春季旱涝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联性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5 周广超;海温长时间序列分析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赵芳;索马里流系区域海温时空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7 周波涛;印度尼西亚通道对西太平洋海温及大气影响的数值模拟[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8 宇婧婧;海温对热带低频振荡的影响以及关于南北半球低频振荡联系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9 汪烨;实时逐时MTSAT-1R海表面温度反演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10 沈淇;S坐标下西北太平洋海流、海温数值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近海台风突然增强和衰亡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9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69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0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