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扩张及华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来自台湾新生代地层记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6.2;P534.6
【图文】:
这些裂陷盆地中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沉地层。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海洋沉积物取样非常的困难并且很昂贵,使得对其研究还不够深入。台湾位于南海东北缘(图1.1),其构造演化历史与南海息息相关(Huang et al.,2012b)。由于南海洋壳自中中新世开始沿马尼拉海沟向东俯冲于菲律宾海板块之下,同时,菲律宾海板块持续向西北方向运动,导致北吕宋岛弧与亚洲大陆边缘在台湾发生弧-陆碰撞造山,这一过程使得沉积在华南被动大陆边缘的新生代沉积层序变形、抬升,从而完整地出露于台湾岛(Suppe, 1984; Ho, 1986; Teng,1990; Teng et al.
Taylor and Hayes 1980, 1983 东部次海盆 30-17 磁异常Briais et al. 1993 整个海盆 30-16 磁异常姚伯初等 1994 西南次海盆 39-33 磁异常Barckhausen et al. 2004, 2014 整个海盆 32-20.5 磁异常Hsu et al. 2004 南海东北部海盆 37-15 磁异常Ru and Pigott 1986 整个海盆 55-32 热流与水深就南海海盆的扩张顺序而言,也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一部分人认为,西北次海盆与东部次海盆在~30 Ma 开始扩张,后来扩张逐渐向西南方向延伸,西南次海盆最后才打开(Taylor and Hayes, 1980, 1983; Briais et al., 1993) (图 1.2B);而另一种观点认为西南次海盆与西北次海盆早于东部次海盆打开(姚伯初等,1994; Li et al., 2007) (图 1.2A)。这两个不同的观点最终涉及到洋盆的年龄问题。因此,确定南海开始扩张的时间及方式,是更好了解南海构造演化过程的关键。
对于现在的西高东低的地形是何时形成还不得而知(图1.3B)。图 1.3 新生代我国地形变化示意图(引自汪品先 (1998, 2005)并略作修改);A: 中生代晚期到新生代早期地貌格局;B: 现代地貌格局;I-I’: 剖面位置伴随着地貌的反转,东亚大型水系在新生代也发生了重大调整。早期主要是通过对地貌的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着巨大的古红河水系,现代水系如长江上游曾经都是古红河水系的一部分,共同向南汇入古红河,然后再流入南中国海(Brookfield, 1998; Clark et al., 2004),后来古红河被长江等水系袭夺,才逐渐演化形成了今天东亚水系的格局(图 1.4)。然而,通过对云南省剑川盆地新生代地层的研究认为,古红河水系的上游当时只到达松潘-甘孜地块及中扬子地区(Yan et al., 2012)。而对于古红河被袭夺、中扬子水系反转及长江贯通的时间还存在不同的认识。Richardson et al. (2008, 2010)对长江三峡河流峡谷剖面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研究后指出,长江贯通的时间应该在 40 - 45 Ma 之间,并认为长江的贯通可能使得四川盆地在~40 Ma 经受了大面积的快速剥蚀(Richardson et al., 2008; Richardson et al., 2010)。通过对河内盆地沉积物钕同位素及长江下游南京地区河流相砂岩碎屑锆石年龄谱的研究,认为长江形成于~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立文;南京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的回顾与展望[J];江苏地质;2000年03期
2 林京浩 ,白相学 ,许东禹;安州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年代[J];海洋地质动态;2005年01期
3 朱诚;黄铿;;地层学界近年来对新生代地层学名称使用的变化[J];地理学报;2009年09期
4 栾锡武,赵一阳,秦蕴珊,高德章,赵金海;我国东海陆架区新生代地层岩石生热率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4期
5 ;中国新生代地层总结报告[J];地质论评;1959年12期
6 李立文 ,方邺森;南京地区新生代地层与矿产[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7 王伴月,邱占祥,王晓鸣,颉光普,谢骏义,W.Downs,邱铸鼎,邓涛;甘肃省党河地区的新生代地层和青藏高原隆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03年01期
8 闵秋宝;中国东部新生代地层中星轮虫与假轮虫的分布[J];微体古生物学报;1989年01期
9 王斌;郑洪波;王平;何忠;;渭河盆地新生代地层与沉积演化研究:现状和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13年10期
10 王惠基;广东雷琼地区新生代地层的划分[J];地层学杂志;198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姚益民;徐道一;李保利;何青芳;边雪梅;;山东济阳-昌潍坳陷天文新生代地层表[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钟广见;;中建南盆地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A];海洋地质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3 孙继敏;许清海;黄宝春;;天山北麓晚新生代地层及其古环境[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戴霜;方小敏;宋春晖;高军平;李吉均;;河西走廊早新生代地层红化作用的岩石磁学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庞其清;;泥河湾盆地晚新生代地层及环境演化[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宋春晖;方小敏;高东林;崔之久;李吉均;;昆仑山垭口盆地晚新生代磁性地层及其意义[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曹中夫;马山古洞:辽西新生代地层标准剖面[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2 林英;科学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N];人民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兰青;南海扩张及华南沿海地貌和系演化:来自台湾新生代地层记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本文编号:2762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762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