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萍,刘振旺,李光怀,张凯,王开秀;胡庆地区隐蔽油气藏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S1期
2 庞雄奇,陈冬霞,李丕龙,姜振学,郝芳;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4期
3 李祥权,陈少平,杜学斌,崔丽静;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5年02期
4 季敏;谭丽娟;刘斌;;隐蔽油气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9年04期
5 杜永慧;;梨树断陷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以梨树断陷七棵树油藏为例[J];科技资讯;2010年31期
6 梁富康;于兴河;王淑丽;;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华北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J];石油钻探技术;2003年02期
8 ;一个被开发证实的隐蔽油气藏解释实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1期
9 吴东胜;扬申谷;刘少华;;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1期
10 黄传炎;廖远涛;张青;刘军;;板桥凹陷隐蔽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宁波;戴塔根;;地震信息技术在寻找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及其展望[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云平;胡加山;林治模;;高精度重力处理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云平;胡加山;林治模;;高精度重力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丽娟;;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隐蔽油气藏地震预测[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毛宁波;戴塔根;;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研究斜坡区隐蔽油气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志斌;孙翠娟;;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岩性识别技术[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陈明;;平湖油气田隐蔽油气藏勘探[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魏志平;唐振兴;江涛;;现代勘探新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大情字井亿吨级油田的发现为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杨香华;陈开远;石万忠;张洪安;吕新华;;深水盐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李群;;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曹新炎 记者 郑干臣;隐蔽油气藏研究结硕果[N];中国石化报;2001年
2 周宏;隐蔽油气藏“藏着”巨大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常斐;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高瑞祺;中国陆上隐蔽油气藏勘探大有可为[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刘国安 特约记者 张建平;大港油田确定隐蔽油气藏勘探为主攻方向[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刘想;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4年
7 贾凤先 潘为英;开启隐蔽油气藏的金钥匙[N];中国矿业报;2004年
8 王喜春 王金法 李海峰;隐蔽油气藏理论东为西用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铭人 李莹 国刚;辽河东部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张景勇;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获突破[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宁波;陆相地层隐蔽油气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崔周旗;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西北大学;2005年
3 金凤鸣;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惠民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宋荣彩;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任涛;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郎静;歧口凹陷斜坡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与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王树华;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隐蔽油气藏识别与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梁宏斌;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及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陈佳梁;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戚志海;辽河西部凹陷坡洼带隐蔽油气藏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王文革;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研究与实践[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黄党委;梨树断陷隐蔽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4 龙武;欢喜岭油田南部沙一、二段层序地层研究与隐蔽油气藏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许凤鸣;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目标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6 杜静霞;惠民凹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2794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79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