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08-15 17:12
【摘要】:随着石油勘探开发及三维地震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探明隐蔽油气藏油气储量已超过国内探明油气储量一半,石油勘探开发从早期的构造油气藏转入以岩性或地层油气藏为主的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阶段。隐蔽油气藏识别难度大、控制因素多、成藏规律复杂,对物探技术及油藏的认识程度要求较高。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将地震勘探技术及油藏研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满足了对油藏认识的纵向分辨率及平面分辨率的要求,对隐蔽油气藏开发中后期的研究及增储上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早年勘探发现的隐蔽油气藏多已成为进入开发中后期的老油田,生产资料丰富、采出程度高、含水上升快,急需通过加密调整和扩边挖潜来弥补产量递减。因此,针对开采多年的隐蔽油气藏再认识和可动用剩余储量分布研究是地震识别技术的崭新领域,而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将地震资料与油藏静态及动态资料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落实老油田的剩余储量分布特征,指导生产井位部署,进一步增产挖潜。本论文通过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应用,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三叠系老油田的静态及动态特征进行解剖,深入研究了内部小断层、岩性、物性、渗透性、含油性与产能对隐蔽油气藏增储上产的关系,提出了一套综合应用三维地震资料和开发生产资料研究隐蔽油气藏可动用剩余储量分布的油藏地球物理方法与技术流程。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指导下,根据注采资料辅助识别小断层,预测小断层对油气纵向疏导及储层的改造作用;利用正演和地震反演等技术手段,依据多种地震属性特征预测百口泉组冲积扇的有利区及克上组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的有利区。在落实有利相带、优势储层、含油性、产能预测参数及可动用剩余储量的基础上,对有利区进行了井位部署,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论文首次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针对我国隐蔽油气藏开发中后期的问题,重点将注采数据和油井生产数据等油藏信息引入到三维地震领域,提出了适合于隐蔽油气藏老油田可动用剩余储量评价的油藏地球物理配套技术,对类似隐蔽油气藏老油田持续性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爱萍,刘振旺,李光怀,张凯,王开秀;胡庆地区隐蔽油气藏探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S1期

2 庞雄奇,陈冬霞,李丕龙,姜振学,郝芳;隐蔽油气藏资源潜力预测方法探讨与初步应用[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4年04期

3 李祥权,陈少平,杜学斌,崔丽静;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5年02期

4 季敏;谭丽娟;刘斌;;隐蔽油气藏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断块油气田;2009年04期

5 杜永慧;;梨树断陷隐蔽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以梨树断陷七棵树油藏为例[J];科技资讯;2010年31期

6 梁富康;于兴河;王淑丽;;隐蔽油气藏的分类特点及勘探技术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华北油田隐蔽油气藏勘探获重大突破[J];石油钻探技术;2003年02期

8 ;一个被开发证实的隐蔽油气藏解释实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5年01期

9 吴东胜;扬申谷;刘少华;;陆相盆地隐蔽油气藏综合勘探方法与应用初探[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6年01期

10 黄传炎;廖远涛;张青;刘军;;板桥凹陷隐蔽油气藏类型及特征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毛宁波;戴塔根;;地震信息技术在寻找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及其展望[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云平;胡加山;林治模;;高精度重力处理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A];第七届全国数学地质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3 李云平;胡加山;林治模;;高精度重力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马丽娟;;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隐蔽油气藏地震预测[A];中国西部复杂油气藏地质与勘探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毛宁波;戴塔根;;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研究斜坡区隐蔽油气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志斌;孙翠娟;;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岩性识别技术[A];2004第三届油气储层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陈明;;平湖油气田隐蔽油气藏勘探[A];第五次东海石油地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魏志平;唐振兴;江涛;;现代勘探新技术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作用——以松辽盆地大情字井亿吨级油田的发现为例[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9 杨香华;陈开远;石万忠;张洪安;吕新华;;深水盐湖沉积特征与隐蔽油气藏勘探[A];2001年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论文集[C];2001年

10 李群;;松辽盆地长岭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A];石油大学(北京)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选编(1993—2003)[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曹新炎 记者 郑干臣;隐蔽油气藏研究结硕果[N];中国石化报;2001年

2 周宏;隐蔽油气藏“藏着”巨大潜力[N];中国石化报;2005年

3 常斐;隐蔽油气藏勘探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N];中国石油报;2003年

4 高瑞祺;中国陆上隐蔽油气藏勘探大有可为[N];中国石油报;2003年

5 刘国安 特约记者 张建平;大港油田确定隐蔽油气藏勘探为主攻方向[N];中国石油报;2003年

6 刘想;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获突破[N];中国矿业报;2004年

7 贾凤先 潘为英;开启隐蔽油气藏的金钥匙[N];中国矿业报;2004年

8 王喜春 王金法 李海峰;隐蔽油气藏理论东为西用获突破[N];中国石化报;2007年

9 记者 刘军 通讯员 铭人 李莹 国刚;辽河东部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N];中国石油报;2003年

10 张景勇;我国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获突破[N];人民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毛宁波;陆相地层隐蔽油气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2年

2 崔周旗;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古近系沉积体系与隐蔽油气藏勘探[D];西北大学;2005年

3 金凤鸣;陆相断陷盆地隐蔽油气藏形成与勘探[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张铭;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惠民凹陷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3年

5 宋荣彩;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6年

6 任涛;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在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7 郎静;歧口凹陷斜坡区隐蔽油气藏勘探与预测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王树华;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隐蔽油气藏识别与预测[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梁宏斌;二连盆地隐蔽油气藏成藏模式及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10 陈佳梁;苏北盆地下第三系隐蔽油气藏预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戚志海;辽河西部凹陷坡洼带隐蔽油气藏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2 王文革;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研究与实践[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黄党委;梨树断陷隐蔽油气藏主控因素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3年

4 龙武;欢喜岭油田南部沙一、二段层序地层研究与隐蔽油气藏预测[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5 许凤鸣;歧北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目标评价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5年

6 杜静霞;惠民凹陷西部沙三段层序地层学与隐蔽油气藏预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本文编号:27944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7944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4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