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富集—流动注射测定溶解态铝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陆架边缘海中的应用
【学位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5
【中图分类】:P714.4;P73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Al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1.1.1 Al的含量与分布
1.1.2 天然海水中溶解态Al的主要来源
1.1.3 天然海水中溶解态Al的清除
1.2 陆源物质的跨陆架输送
1.3 海水中Al的测定方法
1.3.1 分子荧光法
1.3.2 原子光谱法
1.3.3 其它方法
1.3.4 流动注射分析方法
1.3.5 痕量元素分析的国际互校
1.4 Al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1.5 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2.1.1 仪器
2.1.2 试剂
2.2 试剂制备
2.3 测定步骤
2.3.1 手工方法
2.3.2 FIA方法
2.4 FIA方法的条件实验
2.4.1 树脂的选择
2.4.2 淋洗效率
2.4.3 富集时间
2.4.4 试剂的提纯
2.4.5 空白与检出限
2.4.6 互校
2.5 痕量样品的采集方法和保存方法互校
2.5.1 样品采集方法
2.5.2 样品保存方法
2.6 小结
3 黄、东海溶解态Al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3.1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
3.1.1 研究区域
3.1.2 样品采集
3.2 黄、东海中溶解态Al的分布及季节、年际变化
3.2.1 春季黄、东海溶解态Al的分布
3.2.2 夏季黄、东海溶解态Al的分布
3.2.3 秋季黄、东海溶解态Al的分布
3.2.4 黄、东海溶解态Al分布的季节和年际变化
3.3 影响黄、东海中溶解态Al分布的因素
3.3.1 溶解态Al在长江口的行为
3.3.2 水团混合的影响
3.3.3 浮游植物的清除
3.3.4 悬浮颗粒物的影响
3.3.5 不同区域的影响因素特征
3.4 黄、东海与其它区域的对比
3.5 小结
4 南海溶解态Al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样品采集
4.1.1 研究区域
4.1.2 样品采集
4.2 平面分布特征
4.3 断面分布特征
4.4 影响南海溶解态Al分布的因素
4.4.1 溶解态Al在珠江口的行为
4.4.2 黑潮水的入侵
4.4.3 越南近岸上升流对溶解态Al的影响
4.4.4 大气沉降对溶解态Al的影响
4.5 南海Al的收支模型
4.6 小结
5 中国陆架边缘海中Al的跨陆架输送及通量
5.1 前言
5.2 样品与数据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航次数据的合并
5.3.2 输送路径
5.3.3 输送通量
5.3.4 与其他季节的对比
5.3.5 中国陆架边缘海溶解态Al的输送
5.4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栋梁,高淑英;湄洲岛海域溶解态铜、铅、镉的研究[J];海洋通报;1995年04期
2 任景玲,吴莹,王江涛,张经;鸭绿江口溶解态铝的行为[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3 曹秀云,宋春雷,彭亮,李建秋,周易勇;鱼类饲养对地下水中溶解态磷酸酶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4年03期
4 任景玲;刘素美;张经;;黄、东海溶解态无机砷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英文)[J];Marine Science Bulletin;2009年01期
5 闫丽;任景玲;罗建;吴莹;周锋;郝锵;刘素美;;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变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6 李发明;任景玲;张国玲;张金娥;樊孝鹏;郝锵;刘素美;;闽浙沿岸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2年02期
7 邹栋梁,高淑英;东山沿岸海域春秋季溶解态铜、镉的分布特征[J];台湾海峡;1995年04期
8 陈敏,黄奕普,陈飞舟,邱雨生,陈性保;中国若干海域溶解态铀同位素的研究[J];台湾海峡;1997年03期
9 傅瑞标,沈焕庭;长江河口淡水端溶解态无机氮磷的通量[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2年04期
10 任景玲;姜喆;张桂玲;张国玲;刘素美;许东峰;;海南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口溶解态铝的分布及季节差异[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发明;在线富集—流动注射测定溶解态铝的方法及其在中国陆架边缘海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任景玲;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鲍红艳;溶解态和颗粒态陆源有机质在典型河流和河口的来源、迁移和转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友旭;黄、东海溶解态无机锑和砷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董会军;水中铅的形态分布和非溶解态铅的形成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程岩;胶州湾、东海及南海部分海区中溶解态砷的行为[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张国维;湖光岩玛珥湖溶解态氮与浮游植物及其氮吸收的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4年
5 徐毅;长江口及邻近海域颗粒态及溶解态硅稳定同位素的ICP-MS测定及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王红军;太湖溶解态磷的分布特征及其形态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闫丽;长江口邻近海域溶解态铝的分布及藻类对其清除机制初探[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曹秀红;长江流域、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溶解态砷、硒、锑的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9 赵颖翡;Mg(OH)_2共沉淀法测定溶解态低含量磷方法的研究及其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杜俊涛;黄河下游及黄河口湿地磷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47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84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