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的噬菌体试验性治疗及噬菌体抗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2 23:31
   沙门氏菌是一种危害公众健康的重要病原体,能引起人和动物食物中毒和急性肠道疾病。随着沙门氏菌耐药性增强和耐药谱的变广,通过抗生素来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感染越发困难。据此,我们建立口服沙门氏菌的小鼠感染模型;对噬菌体对沙门氏菌小鼠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对沙门氏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研究沙门氏菌QH的遗传进化特点和致病性,对沙门氏菌QH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小鼠感染模型建立。与其他沙门氏菌相比,沙门氏菌QH基因组含有较多的前噬菌体和基因岛,其核苷酸和同义密码子的使用模式表明突变压力和自然选择在基因水平上影响了沙门氏菌QH的进化趋势,而其独特的密码子使用模式有助于增强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宿主的致病性。在沙门氏菌QH的感染早期,小鼠外周血中CD4+和CD8+淋巴细胞亚群的水平显著降低,但一些细胞因子(IFN-β1,IFN-γ和CXCL10)转录水平的升高可能在抗沙门氏菌感染中具有多种免疫效应。此外,小鼠外周血中IL10的转录和翻译水平显著升高,表明IL10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在口服沙门氏菌QH感染的早期起了重要作用。从国内不同地理位置分离了4株烈性沙门氏菌噬菌体,发现它们都属于肌尾科并具有相似的生物学特性,与另外2株国内的和2株智利的噬菌体具有相似的进化模式。基于4株噬菌体基因组中AT含量GC含量的背景,通过信息熵分析表明整体核苷酸使用偏好是由噬菌体所有的基因决定的。密码子不同位置核苷酸的使用偏好性要比所有基因的整体核苷酸使用偏好性强(p0.001),而这种遗传特性直接导致了同义密码子倾向于A/T结尾。而噬菌体核苷酸组成约束和自然选择迫使噬菌体在整体密码子使用模式方面具有相同的进化趋势。核苷酸组成约束也在噬菌体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包括码子第1位的keto skew、第2位的嘧啶skew和第3位的AT skew。噬菌体SP1对沙门氏菌QH的吸附速度快,裂解效率高。然而,噬菌体SP1对小鼠感染模型的治疗效果不好,虽然通过口服噬菌体SP1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鼠的临床症状,但在持续的给药治疗过程中,小鼠的脾脏载菌量依然达到3.1×10~5 cfu/mL,我们推测噬菌体治疗时间较晚和沙门氏菌QH对噬菌体SP1产生抗性是可能主要原因。我们从沙门氏菌QH中筛选出一株对噬菌体SP1耐受的突变株QHM,噬菌体SP1无法吸附在突变株QHM的表面。沙门氏菌QH脂多糖是噬菌体SP1受体,突变株QHM基因组上与脂多糖合成相关的rfaJ基因721bp处的碱基从G突变为T,造成了编码谷氨酸的密码子GAG突变为终止密码子TAG,从而使得糖基转移酶的合成失败,最终使得突变株QHM的脂多糖结构不完整。为进一步验证rfaJ基因的功能,我们构建了缺失株QHΔrfaJ发现,rfaJ基因敲除后会造成脂多糖结构不完整,噬菌体SP1无法吸附和感染缺失株QHΔrfaJ。最后,通过分析沙门氏菌QH、突变株QHM和噬菌体SP1之间的生长关系和波动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抗性机制是通过自然突变产生,与噬菌体SP1无关。本实验对沙门氏菌QH及其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进化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并通过小鼠感染模型及噬菌体治疗实验,对食源性沙门氏菌感染小鼠后引起的免疫应答反应和噬菌体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同时,对沙门氏菌对噬菌体的抗性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沙门氏菌感染后的噬菌体治疗和抗性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S852.61
【部分图文】:

沙门氏菌,噬菌体,时间点


噬菌体SP1与沙门氏菌QH混合作用1 min时,噬菌体SP1开始向沙门氏菌QH聚集,少量的噬菌体SP1吸附沙门氏菌QH表面(图3-1a);5 min时,大量的噬菌体SP1吸附和包围在沙门氏菌QH表面(图3-1b);10 min时,沙门氏菌QH被裂解,并释放子代噬菌体SP1(图3-1c)。结果表明,噬菌体SP1能够快速的吸附在沙门氏菌QH表面,并且在短时间就能裂解沙门氏菌QH。2.1.2 噬菌体SP1对沙门氏菌QH的裂解效率

亚群,细胞,血淋巴,噬菌体


在小鼠口服噬菌体3日,对每只小鼠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进行定量测定发现,与Phage组和Mock组相比,QH组和Treatment组小鼠的外周血中的CD4+细胞亚群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图3-2a);同样,QH组和Treatment组小鼠的外周血中CD8+细胞亚群也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图3-2b)。2.2.2 小鼠脾脏中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变化

细胞因子


通过qRT-PCR测定各组小鼠的细胞因子转录水平发现:QH组和Treatment组与Phage组和Mock组相比,3种IFN转录水平变化有差异,其中QH组和Treatment组小鼠的IFN-β1和IFN-γ的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而IFN-λ2转录水平显著降低(图3-3a);此外IL-10和CXCL10的转录水平也明显升高(图3-3b)。2.2.3 小鼠外周血中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静;O-1噬菌体对沙门氏菌的裂解观察[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8年03期

2 何水渊,罗学辉;134株沙门氏菌噬菌体裂解试验[J];浙江预防医学;2000年07期

3 孟琳;;噬菌体诊断同沙门氏菌有属外关系的菌株[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3年S1期

4 曾九成,吴振寰;噬菌体用于检验药品污染沙门氏菌[J];中成药研究;1984年08期

5 韩文瑜;应用沙门氏菌属O—I噬菌体对动物性饲料源性沙门氏菌的快速鉴定[J];兽医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6 唐建洪;噬菌体在肠道沙门氏菌带菌者调查中的应用[J];江苏预防医学;1997年03期

7 范秋丽;;使用一种噬菌体减少碎鸡肉沙门氏菌[J];广东饲料;2017年12期

8 焦新安,文其乙,王怀茂,黄巍,张如宽,刘秀梵;应用属特异单抗和分属噬菌体鉴定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比较研究[J];中国畜禽传染病;1996年02期

9 包红朵;张鹏禹;周艳;张莉莉;张辉;陶明煊;王冉;;沙门氏菌裂解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J];食品科学;2015年05期

10 朱曜;0-1噬菌体鉴定食品中沙门氏菌的试验研究[J];食品科学;199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生义;沙门氏菌的噬菌体试验性治疗及噬菌体抗性机制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20年

2 杨保伟;食源性沙门氏菌特性及耐药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肖西志;食品和饲料中沙门氏菌及动物皮毛中炭疽杆菌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4 张永雨;两株海洋玫瑰杆菌与其噬菌体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5 李萌;宽裂解谱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基因组学分析及其重组内溶素抑菌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6 刘振中;生物筛选转化生长因子-β1噬菌体模拟肽及其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邬亭亭;分枝杆菌噬菌体鸡尾酒制剂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8 刘平;分枝杆菌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组学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2年

9 王晓泉;不同来源多重耐药性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机制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D];扬州大学;2007年

10 刘国生;噬菌体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微量热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木兰;广西猪粪源沙门氏菌和肉源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2 金明华;宝山区猪沙门氏菌流行病学调查[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余晓龙;四川地区鸭源沙门氏菌分离与血清型分析及其药敏性与耐药基因相关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姜琴;荧光标记噬菌体技术检测食源性肠道病原菌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5 袁乾乾;烧鸡中沙门氏菌的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6 张庆贺;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9年

7 周岭;饲喂酸化剂和微生态制剂改善蛋鸡健康和降低沙门氏菌阳性率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8 尹明远;新疆乌鲁木齐地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检测及特性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9 张玉;山东省肉鸡中沙门氏菌的定量风险评估[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李萌;噬菌体对食品加工过程沙门氏菌污染的防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677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8677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b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