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及南海北缘上地幔间断面结构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5 02:04
   南海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汇聚区域,地质演化和构造活动非常复杂。相较于一般的大洋板块,南海不仅受到多个俯冲活动的影响,还显示出南海地幔柱活动的参与,因此地幔深部的动力学过程对整个区域的构造演化起到重要作用。而南海以及陆缘上地幔结构精确的地震学成像则是更好的动力学模拟的基础。从中国台网记录来自南海周边414个地震的数据中挑选高信噪比的区域地震的P波和S波三重震相数据,通过波形拟合,我们建立了华南及南海北部上地幔一维速度模型。对于上地幔间断面包括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面(LAB)、X间断面以及660千米间断面的界面性质有了一定的约束。我们在研究华南下方上地幔的三重震相数据时,观测到在下地幔顶部采样的震相可以延伸到10°震中距。为解释不同频率下的观测,需要该区域660千米间断面S波速度在10千米内增加~8.2%±0.5%。这一尖锐的660千米间断面表明方辉橄榄岩富集在660底部并且过渡带温度不超过2000K。通过与全球其它区域的一维模型对比,我们发现这一区域的地幔过渡带结构与大洋板块下方的相似。因此,我们认为研究区域对应的华南下方的地幔过渡带是一个既不受俯冲板块影响,又不受地幔柱影响的“正常”地幔。我们同时对南海北部的岩石圈结构进行了研究。我们在国家台网记录到的菲律宾地震的SH波数据中观测到波列中首先到达的在高速岩石圈(Lid)中传播的Lid信号。通过模拟这一信号,我们发现南海北部Lid的平均厚度在~45千米,岩石圈底部界面深度在~70千米,S波速度减小~6%。南海北部岩石圈的厚度和太平洋板块的岩石圈厚度相当,岩石圈结构在横向上变化不明显。当射线穿过南海北部西侧时产生的地壳多次波,周期会出现随震中距增加而增长,这可能与射线既穿过较薄的大洋地壳又穿过较厚的大陆地壳有关。进一步采样到南海北部的P波数据显示在深度~250千米存在一个额外的间断面,对应为X间断面。该间断面对应的P波速度跳变为~2%,间断面厚度不超过40千米。通常认为X间断面的形成与榴辉岩中的柯石英到斯石英相变有关。然而南海处于俯冲活动和地幔柱活动共存的复杂区域,现阶段我们难以也没有其它证据将其与某一种地质活动联系起来。
【学位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315;P542
【部分图文】:

区域图,成像,层析,区域


?第1章绪论???MITP08?一Vp?SL一Vs?GYPSUM_Vs??U、^^^^600?km??^37?^v77〇〇?km??ps=^a^?dVp/vp?dvs/vs?dVsA/s??-2?0?2?-3?0?3?-3?0?3??图1.2研宂区域在不同深度上的层析成像结果。??从左到右以依次为:P?波模型?MIT08(Lietal.,2010),?S?波模型?SL(SchaefferandLebedev,??2013)和?GyPSuM?(Simmons?et?al.,2010).??速度结构完全相反,Schaeffer?and?Lebedev?(2013)显示南海下方是低速异常,与??Li?et?al.?(2010)的P波成像结果相似,而Simmons?et?a丨.(2010)的S波成像结果??却显示南海下方呈现高速异常。常见的中国区域速度成像主要集中于陆地,南海??常因缺少数据而不过多对其成像结果进行讨论,集中关注南海上地幔速度成像的??结果也少之又少(Li?and?van?der?Hilst,?2010;?Tao?et?al.,2018)。接收函数虽然对上??地幔间断面有着很强的约束,但多用于有台站分布的大陆地区,如中国东北及东??南地区(Ai?et?al.?2003,?2007;?Ai?and?Zheng,?2003;?Chen?et?al.?2006;?Chen?and?Ai,??2009;?Huang?et?al.,2014;?Shen?et?al.,2008;?Li?et?al.,2017),像南海这种缺少台站分??布的海洋地区并不适用。仅有的研宄也是利用了分布在海南岛的台站(We

波形,波形,数据,事件


?第2章华南660千米间断面的精细结构???⑻??95*?100°?105。?110°?115°?120°?125°??(b)?A1?(Azi:280-300)?A2?(Azi:250-280)??|?,?i?.?i?,?i?.?i?,?]?23?-?*?I?1—l?1—i?I?i?-??麵:??f攀??顯:??Cv?C?:??9?_?i?|?1?|?i?|?>?|?1?"?1?I?1?I?'?I?1?I?1??T-Dist/4.7(s)(abs)(BHT)?T-Dist/4.7(s)(abs)(BHT)??图2.1地展事件、台站分布及波形数据展示。??(a)?3个地震事件(红色五角星)和中国台网的台站(三角型)分布,底图颜色表示地??形起伏。将事件2J的台站按方位角分为:A1区域(280-300°)和A2区域(250-280°)。蓝??色三角型是方位角在260-270°,用于波形模拟的台站。红色的点代表深度在600到700千米??的?EF?支转换点。(b)事件?2_1?在?A1?区域(Azi:?280-300。)和?A2?区域(Azi:?250-280°)??的波形数据,频率范围是0.02-0.5HZ。蓝色虚线标识SZ1S模型CD和EF支的理论走时曲??线。??事件2_1在方位角250-300°的数据信噪比高,且信号连续(图2.丨)。对于??280-300°,射线可能穿过停留在过渡带的太平洋板块(Schaefferand?Lebedev,?2013;??15??

波形,区域,射线,红色


?第2章华南660千米间断面的精细结构???23?.?.?.?1?.?1?1?八,?一??■丨_??30?15?10?5?°?12-??^。-??Distance(deg)?”?_?_??10??■??9?'?I?1?I??-20?0?20?40?60?80??T?Dist/4.7(s)(BHT)??图2.2?S波射线路径和事件1的A1区域(黑色)和A2区域(红色)波形对比。??左图是20°震中距的S波三重震相中CD、DE和EF支的射线路径,红色五角星代表地??震,蓝色三角形代表台站,震源深度为250千米。右图中蓝线标识CD和EF支走时曲线,??CD支走时主要受地幔过渡带速度结构影响。??FWEA18?SL??95*?100'?105*?110*?115*?120'?125*?95'?100'?105*?110'?115*?120'?125'?????-3-2-10?1?2?3?-2-10?1?2??图?2.3?模型?FVVEAI8(Taoetal.,2018)和模型?SL(Schaeffer?and?Lebedev,2013)在为?600??千米深度的S波层析成像结果。??图中蓝色代表高速,红色代表低速。黑色五角星代表3个地震事件的位置。白色的点代??表射线的转换点,我们将事件1的转换点按方位角分为两个范围:A1区域(280-300°)和??A2区域(250-280°?)。A2区域中绿色方框代表我们的研宄区域。??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敏玲;陈赟;梁晓峰;徐逸鹤;范宇婷;徐涛;张忠杰;滕吉文;;华南及南海北部地区瑞利面波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报;2015年06期

2 程子华;丁巍伟;董崇志;方银霞;唐勇;;南海南部地壳结构的重力模拟及伸展模式探讨[J];高校地质学报;2014年02期

3 王晨阳;黄金莉;;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2年04期

4 黄忠贤;胥颐;;南海及邻近地区面波层析成像和S波速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5 丁巍伟;李家彪;;南海南部陆缘构造变形特征及伸展作用:来自两条973多道地震测线的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6 丘学林;赵明辉;敖威;吕川川;郝天珧;游庆瑜;阮爱国;李家彪;;南海西南次海盆与南沙地块的OBS探测和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7 赵长煜;宋海斌;李家彪;宋洋;田丽花;;南海西南次海盆NH973-1测线地震解释[J];地球物理学报;2011年12期



本文编号:2884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884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3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