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气溶胶分布输送特征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
【学位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20
【中图分类】:P407;P467
【部分图文】:
近年来,有很多有关气溶胶与季风相互作用的研究,Bollasina等(2011)采用海-气耦合模式(GCM)进行了一系列的模拟实验,发现南亚降水的减少主要归因于人为气溶胶的排放,气溶胶在南亚气候变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印度学者Patil等(2017)在对比研究强弱季风年下,气溶胶对云属性的影响时发现,不同季风年,气溶胶会相反地改变云的性质。图1.3所示,在污染环境中,对流核使得云中出现大量小粒径的水凝物,使得云的空间伸展更大,它的微物理作用以及热力效应都在影响并控制着云的形成,可以让云量变得更大,云顶变得更高,而且更加深厚(Fan et al.,2013)。有学者使用美国南部平原上长时间来的气溶胶及云观测的资料来研究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下气溶胶对云量和降雨的产生的影响,由此可得出,降水频率和强度的增加与气溶胶浓度呈正相关,这一特征主要出现在夏季或者湿润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洪灾发生的可能性;同理,在比较干旱的地区或是季节,气溶胶起到的作用相反,那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旱灾发生的可能性(Li等,2011a)。吴国雄等(2015)发现气溶胶对东亚地区的影响与区域季风有关,夏季风使得东亚地区暖湿,气溶胶可能增强对流和降水。已有研究较多的关注了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强度和降水的影响,而对东亚夏季风影响气溶胶的研究较少,有关学者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并做了相应的研究。朱建磊,李建平等(2012)研究发现,降水和风是影响中国东部气溶胶浓度的两个气象要素,而风相比降水,是影响气溶胶浓度的主要因素。Yan等(2011)经过对这些模型及资料的各种对比得出,在地球表面排放量相似的状况下,季风较弱的时候,气溶胶大气的柱密度及光学厚度高值区的分布偏于中国的南部,但在之后的强季风年,高值区会移动到我国北方。东亚夏季风还伴随比较强的水汽传输,从而增高夏季东部地区大气湿度。Li等(2014)研究发现,东亚地区和欧美地区相比较,比较强的夏季对流层的水汽可以帮助增强吸湿性气溶胶的吸收能力,从而增大光学厚度以及相对应的直接辐射,这也可以得出东亚的气溶胶辐射效应不但与其含量有直接关系,还跟区域的水汽特征有关。Kim等(2016)通过模拟研究发现,东亚地区硫酸盐气溶胶增加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增强了东亚夏季风,进而使得18°N-23°N地区降水增多。Jeong等(2018)研究1980-2014年期间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时,东亚地区的PM2.5浓度时发现:E-type厄尔尼诺发生时,东亚地区PM2.5浓度为高于气候平均值,特别是在东亚北部;C-type厄尔尼诺发生时,与气候平均值比东亚北部PM2.5浓度下降,峰值下降了10%。Zhang等(2010)发现夏季风活动期间,在40°E-135°E范围四条强劲的越赤道气流和降水的湿沉降作用降低了中国东部气溶胶浓度,并且发现弱季风年的气溶胶浓度高于强季风年。Yeh等(2017)研究了全球化学传输模型(GEOS-Chem)中模拟的PM2.5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降水的变化和风暴路径的加强可能是亚洲污染物气溶胶和热带海温强迫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国受夏季风影响范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也就是由季风区向非季风区的一个转变,转变区域就是夏季风活动北边缘线的范围。但是,对夏季风北边缘的定义不同,得出的北边缘的位置和活动范围也有一定的差别,有学者从水汽分布(汤绪等,2006)来确定季风北边缘线的位置;胡豪然等(2007)学者结合多种因素考虑得出一个用降水,风场以及假相当位温场等各种不同要素来分辨夏季风北界位置的方案,由于降水是夏季风活动的一个显著气象因子,因此有从降水量分布角度来确定夏季风北边缘线的位置(欧廷海等,2006)。本文把4-10月出现三次和八次过程透雨之间的区域定义为夏季风影响过渡区(黄菲等,2009;曾剑等,2016),如图2.1所示。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夏季风北边缘的年际和年代际的摆动,在110°E附近,其摆动范围大概在33°N-40°N左右。夏季风年际摆动范围可达到11个纬度,年代际摆动范围在1.5个纬度左右,这里将夏季风北界的摆动范围称为“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其实是一条从西南到东北横穿我国大陆的地理带(张强等,2017),途中经过四川、甘肃等十二个省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同时受到季风系统、西风带以及其它环流系统的影响,其中季风系统是影响该区域的主要因子,夏季风降水对该区域80%以上的降水量(史正涛等,1994)。另外,加上该区域地形复杂、下垫面空间差异大、海拔高度变化大,这一区域特别容易发生灾难性天气,比如山洪泥石流、暴雨和冰雹等,由于过渡区内降水量时空变化复杂,空间降水变率大,干旱风险较大(郝立生等,2012;Guan et al.,2015)。夏季风影响过渡区的发生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概率都在显著上升(张红丽等,2018)。
地面数据采用国家气象局提供的全国站点降水资料和敦煌气象站提供的CE-318太阳光度计资料。法国CIMEL公司制造的自动跟踪扫描太阳光度计CE-318监测当地浮尘天气时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CE-318太阳光度计不仅是一种大气气溶胶环境监测仪器,也是一种在遥感卫星传感器辐射定标时用于大气光学参数测量的重要仪器,同时它也在沙尘暴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CE-318可以自动跟踪太阳进行测量,当太阳被云遮蔽或大气中沙尘含量较大以及云多不能分辨时都没有读数(李成才等,2003),因此只有在一定范围内,且在无云条件下才能进行太阳直接辐射的测量。2.3 卫星资料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龙妍妍;范广洲;李飞;段炼;冯琬;张永莉;邓伟;路平平;;高原夏季风对中国夏季极端降水的影响研究[J];高原气象;2018年01期
2 张菁;范广洲;张永莉;;高原夏季风强弱和南亚高压的关系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6年05期
3 孙倩;吴波;周天军;;基于可预测模态分析技术的亚澳夏季风统计—动力季节预测模型及其回报技巧评估[J];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4期
4 刘欢;潘威;;黄土高原地区1766—1950年雨季开始时间及其对夏季风的响应[J];地球环境学报;2014年06期
5 沈芬;;立夏的本领[J];少儿科技;2017年05期
6 郑飒飒;李跃清;齐冬梅;陈永仁;;青藏高原夏季风对长江中下游气候的影响及与南亚高压的联系[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14年02期
7 张海辉;;东北地区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8期
8 汤绪;钱维宏;孙国武;;东亚副热带夏季风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J];高原气象;2008年S1期
9 冯树林;夏季风[J];道路交通管理;2005年05期
10 朱敏,江晓南,张铭;南亚夏季风爆发前后高度场温湿场的演变特征[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冰;我国北方地区大气气溶胶分布输送特征及其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D];兰州大学;2020年
2 郝钰茜;北半球夏季风区降水年际协同变化主模态的变化特征和机理[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年
3 张红丽;夏季风影响过渡区气候干燥度和气象干旱对夏季风活动的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8年
4 李怡;亚非夏季风系统的气候特征及其年代际变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7年
5 蒋兴文;孟加拉湾夏季风爆发过程的海气相互作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池艳珍;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建立与撤退的气候学特征及年际变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7 董玉杰;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洋热含量与南海—南亚夏季风强度的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8 杨程;夏季风背景下中尺度涡旋的诊断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9 陈艳;东南亚夏季风的爆发与演变及其对我国西南地区天气气候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10 刘芸芸;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的遥相关及对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玉;东亚副热带夏季风进程变异对江淮梅雨异常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9年
2 陈朝军;石笋记录的晚全新世太平洋东西两岸夏季风演化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3 王雨枭;青藏高原夏季风特征及其在全球变暖1.5℃背景下的变化趋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4 宋超辉;东亚和南亚热带夏季风的关系及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5 齐玉磊;高原夏季风对中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4年
6 李菲;青藏高原夏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亚洲地区降水和环流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7 罗玉;西南地区极端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高原夏季风的关系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8 仝莉棉;我国中纬度夏季风边缘带植被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兰州大学;2017年
9 刘柏鑫;我国云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北边缘异常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年
10 富元海;中国夏季风边缘位置的变动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93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893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