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震-地质的煤储层可改造性综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3 23:48
目前国内外煤层气储层勘探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煤层气富集有利区和有利开发区的预测,而针对储层改造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机制尚不明确,缺乏系统的、多技术手段的精细表征和综合评价方法。我国高煤阶煤层气资源量丰富,潜力巨大,揭示影响其储层改造的关键因素及其内在机理对于提高煤层气勘探开发效率,实现煤层气的商业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地区为研究区,采用多手段、多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煤储层可改造性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识别和精细表征。通过深入剖析和阐明各因素对研究区水力压裂裂缝扩展规律的影响,确定了影响郑庄地区煤储层改造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系统的煤储层可改造性评价方法体系。并基于郑庄地区可改造性分区评价,提出了针对不同可改造类型储层的适应性增产改造方案。主要的认识和成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维地震曲率分析的煤体结构定量化识别及平面分布特征预测的新方法,可实现基于少数探井及一定地震信息来定量化揭示全区煤体结构横向展布特征。(2)提出了区域适应性残余应变指数的概念,构建了地应力预测模型,揭示了郑庄地区地应力展布特征,并阐明了应力条件下水力压裂裂缝的延伸规律。郑庄地区主裂缝长度随着平...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示意图
古构造上,沁水盆地隶属于华北地台中带,为华北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时期成煤后由断块差异抬升形成的中生代山间断陷盆地。沁水盆地为一大型NNE向两侧对称的复向斜盆地,盆地介于太行和吕梁隆起带之间,东侧为太行山隆起,西侧为霍山隆起,北靠五台山隆起,南侧为中条山隆起(图2-1)。沁水盆地与广大华北地区一样,先后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几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均对该地区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沁水盆地构造相对简单,断层不甚发育,南-北两翘起端为箕状斜坡,东-西两翼方向基本对称。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地区,郑庄自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印支时期造山运动,燕山时期造山运动,喜马拉雅早期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晚期造山运动(Su et al.,2005 a,b;Cai et al.,2011;Teng et al.,2015;Cao et al.,2019,2020)。印支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二叠和三叠纪时期,这期间整个盆地受到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但挤压应力相对较弱,仅形成了部分东西向褶皱,而郑庄地区只有轻微的隆升,并无明显影响(Liu et al.,2014;Wang et al.,2016)。燕山期造山运动发生在侏罗纪和早白垩时期,是中生代以来本地区经历的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在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北东向斜的盆地基本形态已经成型。在该时期研究区地层还经历了岩浆侵入作用,区域内形成异常高的地热场,进一步提高了煤的变质程度(Wei et al.,2007)。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区域构造应力以北西西-南东东向的拉张应力为主,研究区北北东-南南西向及北东-南西向正断层主要在该时期形成,并对先存褶皱有一定的加强(Wang et al.,2016)。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晚期,区域主应力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应力,在研究区形成少量北-西向的次级褶皱,且地层逐渐抬升受到剥蚀(Liu et al.,2014)。
郑庄地区3号煤储层构造特征
本文编号:2975774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4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研究技术路线示意图
古构造上,沁水盆地隶属于华北地台中带,为华北克拉通盆地晚古生代时期成煤后由断块差异抬升形成的中生代山间断陷盆地。沁水盆地为一大型NNE向两侧对称的复向斜盆地,盆地介于太行和吕梁隆起带之间,东侧为太行山隆起,西侧为霍山隆起,北靠五台山隆起,南侧为中条山隆起(图2-1)。沁水盆地与广大华北地区一样,先后经历了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造山运动,几个期次的构造运动均对该地区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沁水盆地构造相对简单,断层不甚发育,南-北两翘起端为箕状斜坡,东-西两翼方向基本对称。研究区位于沁水盆地南部郑庄地区,郑庄自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形成后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印支时期造山运动,燕山时期造山运动,喜马拉雅早期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晚期造山运动(Su et al.,2005 a,b;Cai et al.,2011;Teng et al.,2015;Cao et al.,2019,2020)。印支造山运动发生在晚二叠和三叠纪时期,这期间整个盆地受到南北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但挤压应力相对较弱,仅形成了部分东西向褶皱,而郑庄地区只有轻微的隆升,并无明显影响(Liu et al.,2014;Wang et al.,2016)。燕山期造山运动发生在侏罗纪和早白垩时期,是中生代以来本地区经历的最强烈的一次构造运动,在北西-南东向的挤压应力作用下,北东向斜的盆地基本形态已经成型。在该时期研究区地层还经历了岩浆侵入作用,区域内形成异常高的地热场,进一步提高了煤的变质程度(Wei et al.,2007)。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早期,区域构造应力以北西西-南东东向的拉张应力为主,研究区北北东-南南西向及北东-南西向正断层主要在该时期形成,并对先存褶皱有一定的加强(Wang et al.,2016)。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晚期,区域主应力为北北东-南南西向挤压应力,在研究区形成少量北-西向的次级褶皱,且地层逐渐抬升受到剥蚀(Liu et al.,2014)。
郑庄地区3号煤储层构造特征
本文编号:2975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97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