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手段InSAR技术研究及其在同震、震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4-11 06:18

  本文关键词:多手段InSAR技术研究及其在同震、震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且强度大,分布广。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和2013年雅安地震等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害损失。在地震孕育期间,孕震体介质必然产生形变。而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地壳应力场异常活动导致地壳介质形变的结果。目前InSAR技术可很好地应用到地震的同震及震问形变当中,本文将相对完善的D-InSAR、PS-InSAR、CR-InSAR、以及CR/PS-InSAR技术应用到了同震、震间形变观测当中。在同震形变场研究方面,选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柴达木盆地,采用D-InSAR技术对发生在柴达木盆地的2008、2009年地震群进行了分析,同时开展了滑动反演及地震触发库伦应力分析。而对于断裂带的震间微小形变采用了较为前沿的CR-InSAR和PS-InSAR技术,以及两者结合的CR/PS-InSAR技术来分析研究,研究区同样选在了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海原断裂带、天景山断裂及西秦岭北缘断裂这三条断裂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2008年和2009年大柴旦地震的形变特征、滑动分布及相互触发关系。利用常规D-InSAR技术对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柴达木盆地北缘的四个中等震级地震分别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个地震发生在2008年,另外三个发生在2009年。采用Envisat ASAR降轨数据获得了这四个地震的同震形变场。结果显示2008年地震形变场只有一个形变中心,而2009年地震有三个形变中心。2008、2009年地震引起的卫星视线向最大形变分别为0.097m和0.4m。基于弹性半空间模型和InSAR获得的地表形变场,反演了断层面滑动分布。对于2008年地震,采用了一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最大滑动为0.47m发生在地下19km处。对于2009年发生的三个地震,分析InSAR同震形变场形态后分别采用了一分段断层、两分段断层和三分段断层模型反演,结果得出三断层模型模拟的形变场最符合观测到的InSAR地表形变场且残差最小。同时通过计算库伦应力分析了2008、2009年地震之间的触发关系,结果表明发生在断层深部的2008年地震触发了2009年地震,而2009年地震发生在了断层浅部。同时基于三分段断层模型基础上分析研究了2009年主震对两个余震断层面上加载的库伦应力,将库伦应力与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所以认为库伦应力的加载在一定的程度上引发了地震。2.分析了角反射器在高分辨率SAR影像和中低分辨率SAR影像上的特征差异性,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分别在高分辨率TerraSAR影像上和中低分辨率的Envisat ASAR影像上详细分析了角反射器(CR点)的强度特征,得出1.5m三角锥形角反射器在高分辨TerraSAR影像上表现为十字丝形状,并且在十字丝中心有一块亮斑,该亮斑强度最大,在低分辨率的Envisat ASAR影像上表现占据4-6像素大小的块状亮斑。同时在高分辨TerraSAR影像上提取、分析了角反射器(CR点)的相位信息,得出1.5m三角锥形角反射器在该影像上同样也表现为十字丝形状,并且在十字丝中心有一块亮斑,与其强度特征一致,该影像特征与CR点的三角锥形状相关,三角锥形角反射器在其锥底回波反射强度最大,所以出现了中间强度、相位最大的情况。3.同时将CR-InSAR技术和PS-InSAR技术分别应用在同一地区,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基于高分辨率TerraSAR数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了CR-InSAR、PS-InSAR技术对海原断裂带开展了震间形变研究。采用PS-InSAR技术对天景山断裂开展了震问形变研究,并采用相位标准差方法对天景山断裂震间形变PS点采用不同阈值回归分析以获取精确震间形变研究结果,得出海原断裂带震间CR-InSAR形变速率为21mm/yr,PS-InSAR技术形变研究得出海原断裂震间南北两盘形变速率差异处于2~3mm/yr之间,都表现为左旋走滑。且海原断裂带分别采用CR-InSAR技术、PS-InSAR技术监测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彼此相互验证了精度问题。同时分析总结了CR-InSAR技术、PS-InSAR技术单独解算的差异、适用性问题及精度。对于天景山断裂带PS-InSAR技术形变研究得出该断裂震间形变速率为39mm/yr,同样为左旋走滑。4.改进了利用CR和PS点构建形变监测控制网络的方法。结合CR-InSAR、 PS-InSAR技术(CR/PS-InSAR技术),提出利用CR点建立高等级监测控制网络,利用PS点建立二级网络的方法,首先将CR点构建一个高精度控制网,然后将PS点与CR点构建的高精度控制网联合构网解算,采用LAMBDA方法进行相位解缠,研究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断的微小形变,得出断裂带表现出左旋走滑运动特征,断裂带南盘平均形变速率为2.3mm/yr,北盘平均形变速率为-1.5mm/yr,南北两盘平均形变速率差异为3.8mm/yr,与其他学者GPS、地质测年研究成果相近。并对研究区内的角反射器(CR点)安装、影像特征分析及形变解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比分析了CR、PS点联合构网和PS点单独构网解算结果,得出对地质环境复杂的断裂带做永久散射体形变研究时,CR、PS点联合构网解算结果较好、研究结果更为可靠。说明CR、PS点联合构网中,CR点由于其自身的高稳定特性,对整个解算网络起到了很好的整体控制作用,保证了解算结果正确。
【关键词】:多手段InSAR技术 同震形变场 震间形变 断层滑动速率 断层滑动反演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315.72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4
  • 第一章 绪论14-3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6
  • 1.2 D-InSAR技术应用概述16-19
  • 1.3 PS-InSAR、CR-InSAR技术应用研究现状19-22
  • 1.4 高分辨SAR卫星系统发展22-28
  • 1.5 研究内容28-29
  • 1.6 论文组织结构29-32
  • 第二章 同震及震间InSAR关键技术原理与方法32-57
  • 2.1 D-InSAR技术原理与相位组成32-34
  • 2.2 D-InSAR技术的局限性34-35
  • 2.3 CR、PS-InSAR原理及相位组成35-37
  • 2.4 CR、PS-InSAR技术处理流程37-44
  • 2.5 PS-InSAR残差相位解译44-45
  • 2.6 基于LAMBDA相位解缠的CR/PS-InSAR联合解算方法45-48
  • 2.7 CR/PS-InSAR联合构网解算方法48-51
  • 2.8 基于Okada位错模型的同震滑动反演方法51-57
  • 第三章 2008、2009年柴达木盆地地震群D-InSAR分析及同震形变场反演57-74
  • 3.1 大柴旦区域构造背景57-60
  • 3.2 D-InSAR形变场分析60-61
  • 3.3 断层滑动反演61-67
  • 3.4 地震触发库伦应力分析67-71
  • 3.5 震中定位71-72
  • 3.6 本章小结72-74
  • 第四章 基于高分辨率SAR数据的CR-InSAR与PS-InSAR断裂带震间形变研究74-95
  • 4.1 研究区概述74-76
  • 4.2 海原断裂震间CR-InSAR形变分析76-83
  • 4.3 海原断裂震间PS-InSAR形变分析83-86
  • 4.4 海原断裂震间CR-InSAR和PS-InSAR研究结果对比分析86-87
  • 4.5 天景山断裂震间PS-InSAR形变研究87-94
  • 4.6 本章小结94-95
  • 第五章 CR/PS-InSAR联合解算在西秦岭断裂缓慢变形研究中的应用95-105
  • 5.1 西秦岭断裂概述95-96
  • 5.2 研究区及数据概述96-97
  • 5.3 西秦岭断裂震间CR/PS-InSAR联合解算处理97-100
  • 5.4 形变结果分析100-104
  • 5.5 本章小结104-10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05-108
  • 6.1 研究内容总结与创新点105-106
  • 6.2 工作不足与展望106-108
  • 参考文献108-116
  • 致谢116-118
  •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发表论文118-11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绪,江在森;丽江7.0级和唐山7.8级地震前形变场动态演化与异常特征[J];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年04期

2 谢觉民;大同-阳高地震前后华北地区形变场动态及其演化[J];山西地震;1996年01期

3 张祖胜;1976年唐山地震区的地壳水平形变场研究[J];地壳形变与地震;1983年01期

4 王敏;;GPS观测结果的精化分析与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研究[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03期

5 张风霜;杨博;占伟;;华北地区水平形变场动态变化分析[J];地震;2011年01期

6 王晓强;谭凯;李杰;王琪;王伟;杨少敏;;新疆富蕴地区近五十年形变场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6年03期

7 屈春燕;张桂芳;单新建;张国宏;刘云华;宋小刚;;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同震-震后形变场特征及演化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13年07期

8 刘瑞春;季灵运;杨成生;李斌;宁亚灵;;利用两轨法D-InSAR技术获取太原地区地面垂直形变场[J];山西地震;2011年01期

9 洪顺英;刘智荣;戴娅琼;申旭辉;单新建;荆凤;;西藏改则地震升降轨同震形变场特征分析与破裂模式[J];国土资源遥感;2010年01期

10 周硕愚,施顺英,帅平;唐山地震前后地壳形变场的时空分布、演化特征与机理研究[J];地震学报;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夏治中;;GPS技术用于中国大陆地壳形变场研究现状[A];中国地震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4年

2 汪驰升;单新建;张国宏;王长林;;基于ASAR升降轨数据解算于田M_S7.3地震3D同震形变场[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徐小波;多手段InSAR技术研究及其在同震、震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5年

2 洪顺英;基于多视线向DInSAR技术的三维同震形变场解算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3 王敏;GPS观测结果的精化分析与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场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4 郭利民;基于InSAR与多源数据的三维形变场获取研究与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年

5 李锰;地貌与地震形变场分形与多重分形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6 杨莹辉;基于InSAR观测同震地表形变场反演汶川地震断层滑移[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红;D-InSAR与POLinSAR的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邵叶;基于D-InSAR和Offset_Tracking技术的同震形变场提取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1年

2 李强;汶川地震后青藏高原东北缘GPS地壳形变场特征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3年

3 张国宏;玛尼Ms7.9地震震前、同震D-InSAR干涉形变场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4 徐小波;基于PS-InSAR技术的不同类型地表形变观测实验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多手段InSAR技术研究及其在同震、震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98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2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