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及其气候动力学研究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25 11:24
  基于中国气象局的台站观测资料以及来自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等机构的再分析资料,本文利用统计方法和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HYSPLIT)综合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华南、长江流域、华北)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加深了对我国上空大气水循环特征的认识。此外,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东部地区汛期降水水汽来源的季节内变化,并提出了暴雨“积成效应”这一概念用于探究汛期降水中存在的滞后影响。最后,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影响我国东部汛期降水的各个水汽源地的降水贡献量在1979-2017年期间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轨迹追踪模式HYSPLIT的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主要为来自海洋的水汽输送,贡献量超过75%。其中,影响四月份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源地与南海源地。印度夏季风影响下的西南水汽输送贡献量在五月份显著增强并超过东南水汽输送的贡献。在六月份,来自印度洋...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5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中国东部汛期降水的水汽来源变化及其气候动力学研究分析


华南地区的范围

定量估计,方法,轨迹,聚类分析法


面源贡献定量估计方法

轨迹图,华南,轨迹,源地


在4月份,东南水汽输送携带来自PO源地与SCS源地的水汽到达华南并完成释放,对华南降水的空间分布起到重要的影响。如图2.7b1与图2.7c1所示,PO源地与SCS源地贡献的降水导致4月份华南中部地区降水偏多。到了5月份,由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IO源地与SCS源地贡献的降水量显著增多。其中,SCS源地贡献降水的中心位于华南中部,而IO源地贡献降水的中心则位于华南西部(图2.7a2与图2.7c2)。与之相对的,PO源地贡献的降水量出现显著的减少。在5月末,由于印度夏季风的爆发,IO源地水汽输送贡献的降水量再一次出现了显著的增多(图2.6b)。如图2.6a所示,在整个6月,IO源地贡献的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43.75%,对于华南降水的多寡与空间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西南水汽输送在6月份达到最强,IO源地贡献的降水导致6月份华南中西部地区降水显著增多,异常中心位于华南西部(图2.7a3)。受此影响,SCS源地输送的水汽的释放位置较5月份更加偏东(图2.7c3)。同时,较强的西南水汽输送对于东南水汽输送降水起到了显著抑制作用,PO源地贡献的降水较之前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图2.7b3)。上述结果说明,西南水汽输送对于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季节内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在华南前汛期后期,西南水汽输送贡献的降水量显著增多,从而导致了前汛期峰值降水的出现,图2.4气块到达华南地区前10d的空间分布:(a)4月;(b)5月;(c)6月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Analysis of Paths and Sources of Moisture for the South China Rainfall during the Presummer Rainy Season of 1979–2014[J]. Yangruixue CHEN,Yali LUO.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2018(05)
[2]水汽输送与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及降水变化的联系[J]. 苗长明,丁一汇,郭品文,沈杭锋,樊高峰.  气象学报. 2015(01)
[3]中国西部冬季降水年际与年代际变化的水汽输送差异[J]. 敖娟,孙建奇.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04)
[4]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原因[J]. 吕俊梅,祝从文,琚建华,林祥.  大气科学. 2014(04)
[5]南海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及其与ENSO循环的关系[J]. 祝丽娟,王亚非,高桥正明.  大气科学学报. 2014(01)
[6]Transition of the annual cycle of precipitation from double-peak mode to single-peak mode in South China[J]. GAO Hui,JIANG Wei,LI WeiJ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32)
[7]近20年华南降水季节循环由双峰型向单峰型的转变[J]. 高辉,蒋薇,李维京.  科学通报. 2013(15)
[8]太平洋年代际振荡与南北半球际大气质量振荡及东亚季风的联系[J]. 卢楚翰,管兆勇,李永华,白莹莹.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9]一套格点化的中国区域逐日观测资料及与其它资料的对比[J]. 吴佳,高学杰.  地球物理学报. 2013(04)
[10]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江淮梅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J]. 江志红,任伟,刘征宇,杨浩.  气象学报. 2013(02)

博士论文
[1]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的天气气候特征及其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D]. 葛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991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29991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9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