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以来内流河流域有机碳汇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定量评估
发布时间:2021-02-21 16:59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五次报告明确指出,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极有可能是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因此全球碳循环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内流河流域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对全球碳平衡有重要的影响,其拥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和相对独立的碳循环系统,是研究陆地碳汇过程的理想对象。之前的碳循环研究较少把内流河流域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而是融合到了其他陆地碳汇研究中,使得内流河流域碳循环机制和实际碳库大小尚不明确。且内流河流域大部分分布在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但内流河流域人类活动对碳汇影响定量评估的研究较少。本文针对内流河流域终端湖泊有机碳汇的流域性指示意义、碳库效应影响、碳汇量化、碳汇演变、人类活动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区域和全球尺度上的验证和评估,重建了内流河流域终端湖泊千年尺度的有机碳来源、明确了终端湖泊碳汇的流域性指示意义、计算了终端湖泊末次盛冰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的有机碳汇变化、评估了晚全新世人类活动对内...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大的边缘山系,同时也是泛第三级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发虎等,2017)。其地理坐标大体介于94?10′~103?04′E,35?50′~39?19′N之间,南起青海的归德、共和,北至甘肃金塔的北山,西达青海甘肃边界的当金山,东止甘肃的秦安、清水(李新等,2019)。祁连山阻挡了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和柴达木四大沙漠的汇合与前移,涵养了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柴达木盆地流域,青海湖流域、以及大通河-湟水河等黄河支流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李新等,2019)。祁连山的六大流域中,除了大通河-湟水河等黄河支流流域外,均为内流河流域,因此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柴达木盆地流域和青海湖流域组成了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图2-1)。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地理坐标最西87?49′E、最东104?12′E、最北42?48′N、最南34?41′N,行政面积涉及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4省,总面积达到639,700 km2(图2-1)。2.1.2 地貌特征
祁连山内流河流域海拔变化显著,呈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北部的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在826~2345 m之间;南部的柴达木盆地内部海拔较高,在2345~3000 m之间;中部和南部的祁连山和昆仑山山区海拔最高,大部分在4000 m以上(图2-2)。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地质构造活跃且地貌演化复杂,在地质构造的大背景下,区域内部形成了若干北西-南东走向平行排列的线形山脉和内陆山间盆地,再加上河流的侵蚀深切,又形成了众多深谷(蔡厚维,1984)(图2-2)。如中国1:100万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图所示(图2-2)(下载于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网址为http://www.resdc.cn/data.aspx?DA TAID=124),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内部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遍布,地貌类型十分丰富。2.1.3 气候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祁连山绿色发展:从生态治理到生态恢复[J]. 李新,勾晓华,王宁练,盛煜,金会军,祁元,宋晓谕,侯扶江,李育,赵长明,邹松兵,王宏伟,郑东海,陈莹莹,牛晓蕾. 科学通报. 2019(27)
[2]全球干旱区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J]. 闫昕旸,张强,闫晓敏,王胜,任雪塬,赵福年. 地球科学进展. 2019(08)
[3]改性药剂对富营养化水体混凝沉淀效果的试验研究[J]. 曹大伟,李慧玲,金秋,李伟,陈炼钢,李先宁. 环境科技. 2018(02)
[4]青藏高原北部湖泊表层沉积物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固碳基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J]. 唐阳,刘永超,杨渐,蒋宏忱. 地球科学. 2018(S1)
[5]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J]. 陈发虎,安成邦,董广辉,张东菊.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6]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湖泊记录对环流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响应[J]. 李育,刘媛. 地理学报. 2016(11)
[7]晚第四纪湖泊演化光释光测年[J]. 隆浩,张静然. 第四纪研究. 2016 (05)
[8]太白山三清池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及周期讨论[J]. 宋雅琼,罗耀,李双成,王红亚. 湖泊科学. 2016(04)
[9]重新被“激活”的土壤无机碳研究[J]. 李彦,王玉刚,唐立松. 土壤学报. 2016(04)
[10]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冬旱特征[J]. 陈少勇,郭俊瑞,吴超.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内流河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与碳循环[D]. 张成琦.兰州大学 2017
[2]封育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D]. 刘小丹.北京林业大学 2015
[3]新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D]. 颜安.中国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中国西北地区哈拉湖多指标记录揭示的湖泊沉积变化及其潜在含义[D]. 柳嵩.南京大学 2014
[2]季风边缘区尕海湖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D]. 郭小燕.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4649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09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
祁连山地处我国西北,是青藏高原东北部最大的边缘山系,同时也是泛第三级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发虎等,2017)。其地理坐标大体介于94?10′~103?04′E,35?50′~39?19′N之间,南起青海的归德、共和,北至甘肃金塔的北山,西达青海甘肃边界的当金山,东止甘肃的秦安、清水(李新等,2019)。祁连山阻挡了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和柴达木四大沙漠的汇合与前移,涵养了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柴达木盆地流域,青海湖流域、以及大通河-湟水河等黄河支流流域,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李新等,2019)。祁连山的六大流域中,除了大通河-湟水河等黄河支流流域外,均为内流河流域,因此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柴达木盆地流域和青海湖流域组成了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图2-1)。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地理坐标最西87?49′E、最东104?12′E、最北42?48′N、最南34?41′N,行政面积涉及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4省,总面积达到639,700 km2(图2-1)。2.1.2 地貌特征
祁连山内流河流域海拔变化显著,呈北低南高的分布特征:北部的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在826~2345 m之间;南部的柴达木盆地内部海拔较高,在2345~3000 m之间;中部和南部的祁连山和昆仑山山区海拔最高,大部分在4000 m以上(图2-2)。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地质构造活跃且地貌演化复杂,在地质构造的大背景下,区域内部形成了若干北西-南东走向平行排列的线形山脉和内陆山间盆地,再加上河流的侵蚀深切,又形成了众多深谷(蔡厚维,1984)(图2-2)。如中国1:100万地貌类型空间分布图所示(图2-2)(下载于资源环境数据云平台,网址为http://www.resdc.cn/data.aspx?DA TAID=124),祁连山内流河流域内部山地、丘陵、台地、平原遍布,地貌类型十分丰富。2.1.3 气候条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祁连山绿色发展:从生态治理到生态恢复[J]. 李新,勾晓华,王宁练,盛煜,金会军,祁元,宋晓谕,侯扶江,李育,赵长明,邹松兵,王宏伟,郑东海,陈莹莹,牛晓蕾. 科学通报. 2019(27)
[2]全球干旱区分布特征及成因机制研究进展[J]. 闫昕旸,张强,闫晓敏,王胜,任雪塬,赵福年. 地球科学进展. 2019(08)
[3]改性药剂对富营养化水体混凝沉淀效果的试验研究[J]. 曹大伟,李慧玲,金秋,李伟,陈炼钢,李先宁. 环境科技. 2018(02)
[4]青藏高原北部湖泊表层沉积物参与卡尔文循环的固碳基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J]. 唐阳,刘永超,杨渐,蒋宏忱. 地球科学. 2018(S1)
[5]丝绸之路与泛第三极地区人类活动、环境变化和丝路文明兴衰[J]. 陈发虎,安成邦,董广辉,张东菊.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7(09)
[6]末次盛冰期以来中国湖泊记录对环流系统及气候类型的响应[J]. 李育,刘媛. 地理学报. 2016(11)
[7]晚第四纪湖泊演化光释光测年[J]. 隆浩,张静然. 第四纪研究. 2016 (05)
[8]太白山三清池湖泊沉积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及周期讨论[J]. 宋雅琼,罗耀,李双成,王红亚. 湖泊科学. 2016(04)
[9]重新被“激活”的土壤无机碳研究[J]. 李彦,王玉刚,唐立松. 土壤学报. 2016(04)
[10]基于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中国西南和华南地区的冬旱特征[J]. 陈少勇,郭俊瑞,吴超. 自然灾害学报. 2015(01)
博士论文
[1]内流河流域全新世环境变化与碳循环[D]. 张成琦.兰州大学 2017
[2]封育对退化草场植被恢复的影响研究[D]. 刘小丹.北京林业大学 2015
[3]新疆土壤有机碳/无机碳空间分布特征及储量估算[D]. 颜安.中国农业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中国西北地区哈拉湖多指标记录揭示的湖泊沉积变化及其潜在含义[D]. 柳嵩.南京大学 2014
[2]季风边缘区尕海湖记录的全新世气候变化[D]. 郭小燕.兰州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044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04464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