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活动时限与伸展速率变化的深部过程及动力学机制探讨
发布时间:2021-04-02 13:05
南北向正断层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地区广泛发育,形成了显著的南北向地堑地貌。一般认为这些正断层的形成是由于青藏高原达到最大高程后发生了重力垮塌而东西向伸展导致的。因此,确定这些断层活动时限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目前对青藏高原范围内南北正断层活动时限、剥露速率和伸展速率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还不清楚。而对于这些断层与青藏高原深部高导低速层、断层内晚新生代的岩浆岩等之间的关系,目前还缺乏系统精细地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低温热年代学及热历史模拟对位于高原东部错那和雅拉香波、中部许如错-当惹雍错和西部亚热等3个南北向正断层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还将由热年代学约束的正断层剥露时限以及计算的剥露速率系统地与大地电磁数据、断层相关的钾质超钾质岩石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年龄数据以及GPS数据进行了对比去获取更多正断层动力学机制信息。低温热年代学以及模拟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正断层存在两期次快速剥露事件,第一期快速剥露事件主要发生在20-10 Ma。该期快速剥露与正断层内的岩浆岩年龄基本相似,推断正断层的形成与高原深部岩石圈构造事件密切相关。结合不同深度大地电磁揭示的低速高导体分布与正...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2技术路线图??Fig.?1-2?Technical?course?of?this?study??1.5论文创新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2.?1大地构造背景及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活动时限??青藏高原主要由中生代以来五个地体拼贴而成(图2-1),从南到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地体、拉萨地体、羌塘地体、可■两m-松潘甘孜地体以及毘仑-柴达木地??体,五个地体被四条缝合带所分隔,分别为:雅兽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怒汀.缝合??带、金沙江缝介带和阿丨以丨卿-木孜坊格缝介带(Tapponnieret?al.,2001?,?WangetaU??2014???Li?etaU?2015)。??i?i?i?i?i?i?i??.?80?84?88?92?100?^4????陡仑柴込木地体??用宁??I?I'J.?||j?Fl?里_松也玷孜^^^?>??、\厂????拉萨地体?'?\?v??^?ft??'?r?,V?-i}?'??虛、、\?\??-28?榻?ij;?、*?、???’&、、?\?I?j\?28 ̄??w\??"24?ap?8|4?.丨?I'?■f??图2-1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简图(修改自Yin?and?Harrison,?2000)??Fig.2-1?Geological?map?of?the?Tibetan?Plateau(Modified?from?Yin?and?Harrison,?2000)??青藏高原内部发育大量的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构造。其中,南北向正断层的分??布最为广泛,其活动时代也更新(图卜1,图2-2)。韩同林(1987)最早提出了活动??构造系这样的概念,他认为,西藏活动构造系是指一系列近南北叫延仲的,以张??性,张
续性和分带性。但在接近??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时,多数转化为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布的带有东西向伸展??的共轭走滑断层。这些南北向正断层通过喜马拉雅及拉萨地体各种东西向构造带??时呈明显的切割关系,部分区段与藏南拆离系互相切割,表明其活动时代较新。??各条南北向正断层在延伸长度和强度方面有明显差异,中间延伸较长,向东西逐??渐变短。表现的强度有东强西弱和南强北弱的趋势。??根据西藏南北向正断层的展布特征和前人研宄结果,大致可以划分出九条较??为明显的南北向正断层活动构造带(图1-1,图2-2),自东向西依次为:??].波密-墨脱;2.桑日-错那;3.当雄-羊八井-多庆错;4.申扎-定结;5.双湖-当??态雍错-I1!错;6.杰卩产错-达瓦错-依布杀?卡;7.帕龙错-仓木错-马尔盖糸卡;8.阿果??错-错那错-阿鲁错;9.普兰-狮泉河-则错。??N例?比例尺??km?N?? ̄ ̄?——?0?125?250?500?750?A??y?…亂?LAJ断防敁地?——?#A??图2-2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相关盆地图??Fig.2-2?The?distribution?of?normal-faults-related?basin?in?Tibetan?Plateau??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urial and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Xigaze forearc basin, Yarlung suture zone. Tibet[J]. Devon A.Orme.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9(03)
[2]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J]. 葛玉魁,刘静,张金玉,李亚林. 地震地质. 2019(02)
[3]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Duoqing Co graben,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Southern Tibet[J]. HA Guanghao,WU Zhonghai,HE Lin,WANG Shub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8(03)
[4]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努日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意义[J]. 王勤,黄勇,董随亮,闫国强,游钦,江化寨,张凯. 矿床地质. 2018(03)
[5]磷灰石单颗粒(U-Th)/He测年实验流程的建立及验证[J]. 王英,郑德文,武颖,李又娟,王一舟. 地震地质. 2017(06)
[6]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J]. 丁慧霞,张泽明,李梦梅,牛志祥,张宁. 岩石学报. 2017(08)
[7]锆石(U-Th)/He定年技术研究[J]. 孙敬博,陈文,喻顺,沈泽,田云涛. 岩石学报. 2017(06)
[8]差异抬升: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变化历史[J]. 刘晓惠,许强,丁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1)
[9]国际标样Durango磷灰石(U-Th)/He年龄测定[J]. 吴林,王非,单竞男,张炜斌,师文贝,冯慧乐. 岩石学报. 2016(06)
[10]藏南及邻区典型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现状与时代对比分析[J]. 何林,吴中海,哈广浩,张海军.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藏南亚东—谷露裂谷中—南段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D]. 哈广浩.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2]西藏冈底斯带埃达克岩岩石成因与斑岩铜成矿潜力研究[D]. 吴昌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3]青藏高原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D]. 刘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4]GPS观测研究现今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机制[D]. 葛伟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
[5]亚热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及其对拉萨地块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的成矿条件约束[D]. 于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6]西藏冈底斯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及其地质意义[D]. 徐旺春.中国地质大学 2010
[7]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D]. 杨志明.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8]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及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关键地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D]. 周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硕士论文
[1]藏南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的变质作用及其深熔事件的研究[D]. 高利娥.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2]西藏仓木错—多桑南北向地堑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D]. 王冠.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15326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6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2技术路线图??Fig.?1-2?Technical?course?of?this?study??1.5论文创新点??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学位论文???2区域地质背景及样品采集??2.?1大地构造背景及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活动时限??青藏高原主要由中生代以来五个地体拼贴而成(图2-1),从南到北依次为喜??马拉雅地体、拉萨地体、羌塘地体、可■两m-松潘甘孜地体以及毘仑-柴达木地??体,五个地体被四条缝合带所分隔,分别为:雅兽藏布江缝合带、班公-怒汀.缝合??带、金沙江缝介带和阿丨以丨卿-木孜坊格缝介带(Tapponnieret?al.,2001?,?WangetaU??2014???Li?etaU?2015)。??i?i?i?i?i?i?i??.?80?84?88?92?100?^4????陡仑柴込木地体??用宁??I?I'J.?||j?Fl?里_松也玷孜^^^?>??、\厂????拉萨地体?'?\?v??^?ft??'?r?,V?-i}?'??虛、、\?\??-28?榻?ij;?、*?、???’&、、?\?I?j\?28 ̄??w\??"24?ap?8|4?.丨?I'?■f??图2-1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简图(修改自Yin?and?Harrison,?2000)??Fig.2-1?Geological?map?of?the?Tibetan?Plateau(Modified?from?Yin?and?Harrison,?2000)??青藏高原内部发育大量的新生代以来的活动构造。其中,南北向正断层的分??布最为广泛,其活动时代也更新(图卜1,图2-2)。韩同林(1987)最早提出了活动??构造系这样的概念,他认为,西藏活动构造系是指一系列近南北叫延仲的,以张??性,张
续性和分带性。但在接近??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时,多数转化为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分布的带有东西向伸展??的共轭走滑断层。这些南北向正断层通过喜马拉雅及拉萨地体各种东西向构造带??时呈明显的切割关系,部分区段与藏南拆离系互相切割,表明其活动时代较新。??各条南北向正断层在延伸长度和强度方面有明显差异,中间延伸较长,向东西逐??渐变短。表现的强度有东强西弱和南强北弱的趋势。??根据西藏南北向正断层的展布特征和前人研宄结果,大致可以划分出九条较??为明显的南北向正断层活动构造带(图1-1,图2-2),自东向西依次为:??].波密-墨脱;2.桑日-错那;3.当雄-羊八井-多庆错;4.申扎-定结;5.双湖-当??态雍错-I1!错;6.杰卩产错-达瓦错-依布杀?卡;7.帕龙错-仓木错-马尔盖糸卡;8.阿果??错-错那错-阿鲁错;9.普兰-狮泉河-则错。??N例?比例尺??km?N?? ̄ ̄?——?0?125?250?500?750?A??y?…亂?LAJ断防敁地?——?#A??图2-2青藏高原南北向正断层相关盆地图??Fig.2-2?The?distribution?of?normal-faults-related?basin?in?Tibetan?Plateau??1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Burial and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Xigaze forearc basin, Yarlung suture zone. Tibet[J]. Devon A.Orme. Geoscience Frontiers. 2019(03)
[2]日喀则弧前盆地的埋藏和剥蚀历史——来自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J]. 葛玉魁,刘静,张金玉,李亚林. 地震地质. 2019(02)
[3]Late Cenozoic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Pagri-Duoqing Co graben,Southern End of Yadong-Gulu Rift, Southern Tibet[J]. HA Guanghao,WU Zhonghai,HE Lin,WANG Shub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18(03)
[4]冈底斯成矿带东段努日矿床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意义[J]. 王勤,黄勇,董随亮,闫国强,游钦,江化寨,张凯. 矿床地质. 2018(03)
[5]磷灰石单颗粒(U-Th)/He测年实验流程的建立及验证[J]. 王英,郑德文,武颖,李又娟,王一舟. 地震地质. 2017(06)
[6]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错那地区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的变质作用与构造意义[J]. 丁慧霞,张泽明,李梦梅,牛志祥,张宁. 岩石学报. 2017(08)
[7]锆石(U-Th)/He定年技术研究[J]. 孙敬博,陈文,喻顺,沈泽,田云涛. 岩石学报. 2017(06)
[8]差异抬升:青藏高原新生代古高度变化历史[J]. 刘晓惠,许强,丁林.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7(01)
[9]国际标样Durango磷灰石(U-Th)/He年龄测定[J]. 吴林,王非,单竞男,张炜斌,师文贝,冯慧乐. 岩石学报. 2016(06)
[10]藏南及邻区典型晚新生代盆地磁性地层研究现状与时代对比分析[J]. 何林,吴中海,哈广浩,张海军. 地质力学学报. 2016(01)
博士论文
[1]藏南亚东—谷露裂谷中—南段晚新生代正断层作用[D]. 哈广浩.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2]西藏冈底斯带埃达克岩岩石成因与斑岩铜成矿潜力研究[D]. 吴昌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3]青藏高原后碰撞钾质—超钾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岩石成因[D]. 刘栋.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
[4]GPS观测研究现今青藏高原地壳形变机制[D]. 葛伟鹏.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016
[5]亚热南岩体年代学、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及其对拉萨地块中新世埃达克质斑岩的成矿条件约束[D]. 于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
[6]西藏冈底斯花岗岩类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变化及其地质意义[D]. 徐旺春.中国地质大学 2010
[7]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岩浆作用与矿床成因[D]. 杨志明.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
[8]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及雅鲁藏布蛇绿岩带关键地段同位素年代学研究[D]. 周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3
硕士论文
[1]藏南雅拉香波片麻岩穹窿的变质作用及其深熔事件的研究[D]. 高利娥.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0
[2]西藏仓木错—多桑南北向地堑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D]. 王冠.成都理工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1153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115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