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电磁非各向同性介质二维正反演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地电磁非各向同性介质二维正反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通过现代观测技术所获得的大量观测资料表明地下介质当中存在各向异性,如果使用各向同性介质模型来解释这些资料,将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只有建立各向异性介质模型进行数值模拟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结果。大地电磁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探测深度大的优点;其响应函数对不同方向地球介质的电导率导电性敏感;在进行非各向同性介质研究时不需要特殊的观测手段,因此大地电磁法是研究地壳及上地幔电性结构的有效和主要方法。论文系统地推导和阐述了大地电磁各向同性介质二维正演方程,并与前人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代码的正确性。对地下非各向同性介质进行矩形单元剖分,线性插值的有限单元法作为正演模拟方法。不同于各向同性介质,电场和磁场是不能解耦的,需要组成大的系数矩阵方程。将一维各向异性的结果作为左、右和下边界条件带入,上边界条件为两组不相关的初始电场和磁场值。对系数矩阵进行变带宽存储,采用乔列斯基分解法来解方程。设置了三类各向异性模型,将计算结果与Pek和Kerry Key的结果进行对比说明代码的正确性。对于第二类模型(存在倾角)引入层状介质理论,说明各向异性系数和倾角对各向异性效应的影响。讨论了静态效应对于各向异性介质的影响。论文基于有限单元法作为正演,改进了非线性共轭梯度和拟牛顿反演法,从目标函数到线性搜索方式以及雅克比矩阵的计算对两种方法的原理进行描述,并绘制了这两种方法的反演流程图,这两种方法都不需要直接计算雅克比矩阵,缩短了计算时间。通过模型算例验证代码进行反演的有效性,之后通过对比这两种方法,发现拟牛顿反演法在计算效率上优于非线性共轭梯度法,主要是因为两者的线性搜索方式不同,但同时也发现拟牛顿法对于某些模型反演稳定性差,由此本文选取非线性共轭梯度法作为反演方法。对于非各向同性介质反演,主要实现了第三类模型(电性主轴和测量坐标轴重合且电性主轴上电阻率不同)的反演,通过对正演方程的分析以及各向异性体正演模拟结果的分析,说明电性主轴x’轴和y’轴方向上的电导率可以分别用各向同性介质的TE模式和TM模式进行反演解释,通过模型算例也验证了这种分析结果的正确性。
【关键词】:非各向同性介质 大地电磁法 有限单元法 非线性共轭梯度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31.32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14
- 1.1 研究意义及目的10-11
- 1.2 研究现状11-13
- 1.3 本文研究内容13
- 1.4 主要的创新点13-14
- 第2章 大地电磁二维正反演方法介绍14-17
- 2.1 大地电磁二维正演方法简介14-15
- 2.2 大地电磁二维反演方法简介15-17
- 第3章 电磁各向异性基本概念17-20
- 3.1 电磁各向异性17-18
- 3.2 层状介质理论18-20
- 第4章 大地电磁二维正演研究20-62
- 4.1 各向同性介质正演20-30
- 4.1.1 基本方程20-22
- 4.1.2 边界条件22
- 4.1.3 变分问题22-23
- 4.1.4 剖分方式23-25
- 4.1.5 单元分析25-27
- 4.1.6 解方程、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计算27
- 4.1.7 算例验证27-30
- 4.2 非各向同性正演30-60
- 4.2.1 基本方程30-32
- 4.2.2 加权余量法32-33
- 4.2.3 边界条件33
- 4.2.4 区域离散化和单元分析33-37
- 4.2.5 解方程、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的计算37-40
- 4.2.6 模型算例40-60
- 4.2.6.1 第一类模型40-44
- 4.2.6.2 第二类模型44-53
- 4.2.6.3 第三类模型53-60
- 4.3 静态效应60-62
- 第5章 大地电磁二维反演研究62-79
- 5.1 非线性共轭梯度算法62-70
- 5.1.1 目标函数62
- 5.1.2 梯度向量和海塞矩阵62-64
- 5.1.3 预调节矩阵64
- 5.1.4 线性搜索64-65
- 5.1.5 算法描述65-66
- 5.1.6 雅克比矩阵计算66-68
- 5.1.7 模型算例68-70
- 5.2 拟牛顿反演法70-73
- 5.2.1 LBFGS的计算流程70-71
- 5.2.2 线性搜索71
- 5.2.3 模型算例71-73
- 5.3 NLCG与LBFGS算法对比73-76
- 5.3.1 基于FE为正演的反演结果73-75
- 5.3.2 基于FD为正演的反演结果75-76
- 5.4 非各向同性反演76-79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79-81
- 6.1 结论79-80
-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80-81
- 致谢81-82
- 参考文献82-86
- 附录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平凡;单轴晶体和各向同性介质交界面上e光的全反射[J];孝感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2 朱兆林;马在田;杨文采;;三维倾斜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统一表示和模拟[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3 刘世宁;关于“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弹性力学平面问题”[J];力学学报;1963年04期
4 蔡忠理,刘克,梁治安;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声波传播特性研究[J];应用声学;1984年04期
5 徐中信,张中杰;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兰姆问题[J];石油物探;1990年01期
6 Ken L.Larncr;速度随深度线性变化的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偏移误差[J];石油物探译丛;1994年04期
7 R. J. Michelena;用井间层析成象估算横向非均匀各向同性介质的弹性常数[J];石油物探译丛;1996年02期
8 C.H.Chapman;横向各向同性介质速度灵敏度研究[J];石油物探译丛;1997年02期
9 J.E.怀特,查勒基特·汤陶,卡罗尔·莫纳什,吴晖;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的计算波形(第二部分:水平点力)[J];石油物探;1984年04期
10 谢实崇;关于电位移矢量■定义的讨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樵登;周辉;;横向各向同性介质走时反演[A];1994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2 王勇;杨慧珠;董敏煜;;一种提取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速度参数的方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章成广;刘银斌;;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层的测井波形分析[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4 辛广柱;彭建亮;袁丽华;王江;;二维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震波场偏移[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杨顶辉;滕吉文;张中杰;;利用三分量地震记录反演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参数[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6 赵爱华;张美根;丁志峰;;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地震波走时模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何樵登;阎贫;;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二维格林函数的F-K域算法[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8 张中杰;何樵登;滕吉文;;二维横向各向同性介质中点源激发的三分量地震波场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9 井涌泉;高红伟;王维红;;二维各向同性介质P波和S波分离方法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10 杨磊;杨顶辉;;含多相流低孔渗粘弹性各向同性介质中的BISQ模型[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淼鑫;大地电磁非各向同性介质二维正反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轩义华;倾斜横向各向同性介质(TTI)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丽;各向异性地层多极源声测井理论与数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雍杨;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多波振幅特征及参数反演方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2 王朝;三维各向同性介质弹性波方程有限差分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3 阎守国;孔隙柱管声系和非轴对称横向各向同性介质地层的有限差分模拟[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大地电磁非各向同性介质二维正反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2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54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