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地震预警的强震动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地震预警的强震动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地震事件有突发性、概率低、预测难、破坏大等特点。随着强震动台网的密度和实时传输能力的提高,以强震动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警成为重要的防震减灾手段,近年来,在全球发展迅速。本文开展了地震预警系统中的强震动数据处理技术研究,主要完成的研究工作有:(1)利用强震仪自噪声识别方法给出仪器自噪声指标,与在安静基岩上直接记录的自噪声对比,结果表明,在普通环境下用该方法可以得到可靠的强震仪自噪声,可用于判别仪器是否适合预警监测。基线偏置对地震预警系统有严重影响,可以通过基线平移消除。对基线平移后的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地表倾斜和迟滞损失是引起基线漂移的重要原因。(2)针对环境噪声易造成系统误触发的情况,研究了用于地震预警系统的单台站抗干扰误触发算法。提取强震动记录和干扰记录触发事件后3s内数据的多个特征值,用于建立地震与干扰两类数据的判别准则。提出使用决策树判别干扰事件的方法,即利用强震动记录和干扰记录的特征值对决策树进行训练,训练后的决策树可以较好地区分地震事件和干扰事件。针对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中的每个台站都配置了两个传感器的情况,提出了利用单台站内两测点相关性进一步剔除干扰方法。将本文方法布设到了高速铁路沿线长期运行,其误报率为0%,同时对地震事件很灵敏。(3)针对一个台站只有一个传感器的情况,对比IIR低通滤波法和小波分析法在本文中的降噪效果;针对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系统中观测数据的降噪问题,提出利用高速铁路强震观测台站的双传感器配置和独立成分分析法,消除高速铁路行车振动噪声,比滤波法的效果更好。(4)研究地震预警中的地震定位和震级估算方法。综合利用方位角、震相到时、断层位置和地震活动信息,提出合成权重地震定位方法。结果表明,此综合方法提高了地震预警系统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但是,计算量大,由此提出,利用多目标寻优方法提高地震定位计算效率。对比3种典型的多目标寻优算法,确定了DEMO算法在本文中具有最快的速度和准确性。采用较多参数的人工神经网络降低震级估计误差,并且使用了大量的KiK-net井下强震动记录统计估计误差,结果表明,误差较小且在已知震中距的情况下,震级估计误差更小,能满足地震预警的需求。(5)针对地震预警自身特点和实际应用条件,给出了预警系统的构架、系统开发流程和关键技术以及系统测试方法等。介绍了本文研究成果和实现技术在我国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试验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关键词】: 强震动观测 地震预警 地震定位 震级估计 高速铁路
【分类号】:P315.7
【正文快照】: 面向地震预警的强震动数据处理技术研究@江汶乡$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150080地震事件有突发性、概率低、预测难、破坏大等特点。随着强震动台网的密度和实时传输能力的提高,以强震动观测为基础的地震预警成为重要的防震减灾手段,近年来,在全球发展迅速。本文开展了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远航;;地震预警调查研究[J];四川地震;2012年03期
2 张晁军;李卫东;林捷;许洪华;陈会忠;;关于地震预警的几个问题[J];中国地震;2013年02期
3 李丽云;王卓;;何谓地震预警[J];国土资源导刊;2013年05期
4 李季;;海归博士投身地震预警[J];国际人才交流;2013年05期
5 王怡;;地震预警:瞬息间的生命拯救[J];今日科苑;2013年16期
6 ;地震预警将改变什么?[J];百科知识;2013年06期
7 袁慧;;地震预警之惑[J];新民周刊;2013年16期
8 廖旭,黄河;企业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6期
9 张晓东,张国民;关于地震预警的思考[J];国际地震动态;2004年06期
10 袁志祥;单修政;徐世芳;李金正;李娟;乔迎春;;地震预警技术综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晓东;张国民;;关于地震预警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C];2004年
2 杨马陵;沈繁銮;;地震预警概念的讨论[A];地震海啸与地震预报实验场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05年
3 张晁军;李卫东;陈会忠;;地震预警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A];中国地球物理2013——第十八专题论文集[C];2013年
4 范叶萍;单德华;王淑辉;韩绍兴;杨红艳;汤华;;连续地脉动跟踪监测可能成为短临地震预警的有效途径[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三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夏丹丹;吴永忠;王刘非;潘学涛;;基于P波加速度信号检测的地震预警器硬件实现[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6 王暾;;新型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地震仪器的研制[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文彪;日本地震预警:制度比技术更关键[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2 中国地震局客座研究员 王暾 博士 本报记者 索寒雪 整理;地震预警:减灾的另一条渠道[N];中国经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刘云云 实习记者 李占庄;地震预警:一项面向公众的系统工程[N];四川日报;2011年
4 实习生 吕一鸣;“地震预警警报”手机软件是否有用?[N];科技日报;2012年
5 记者 缪琴;“成都造”地震预警技术实现“读秒”倒计时[N];成都日报;2012年
6 记者 李梦媛;震后9秒就发布信息 我省首次实现微博地震预警[N];四川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刘莉;地震预警到底能发挥多大作用?[N];科技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刘松柏;地震预警:分秒必争[N];经济日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郭潇雅 吴运亮;地震预警需要社科学者参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马静t
本文编号:3574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57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