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

发布时间:2017-05-13 13:01

  本文关键词: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直立行走使得人体和人类社会开始走向了独特的演化之路,它既是人类起源的标志,又是人类演化的生物学基础。但人类究竟是如何演化出直立行走行为的呢?人们从多个角度为此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假说和理论,其中较为系统且有一定合理性的理论竟然多达30多种,遗憾的是,大多数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们特别是人类学学者们都觉得这些假说缺乏强有力的说服力,人类直立行走的演化依然是一难解之谜。本文从运动力学的角度结合古人类化石特征对古人类树栖运动方式作出了一个合理猜测-----双臂摆荡是树栖时期人类祖先经常性采用的运动模式,并运用力学基本原理对人体由此导致的适应性演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力学分析,较为充分的论证了古人类这种树栖运动方式是直立行走行为的合适过渡,古人类双臂摆荡行为是后来直立行走演化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古人类为适应双臂摆运动方式导致的身体结构优化,使得其上肢长度短于下肢,而且躯干短于上肢,这种体型使得人类无法像非洲大猿一样用指背行走,也不能像猩猩和猴类一样用拳或掌行走。另一方面,双臂摆动要求古人类髋关节和膝关节完全打开伸直,腰椎也必须形成特殊的S形曲线,这些都为直立行走打下了基础。通过对半直立人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应力分析,我们发现半直立其实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力学结构,其大量的肌群处于紧张用力对抗自身重力的状态。由此,所有认为古人类经历了长时间的半直立状态最后终于站起来的假设我们认为都是不可靠的。故人类并不是在稀树草原上努力克服重力站起来的,而是树枝上摆动时受重力和离心力共同拉伸作用而直立的。本文从力学的角度,结合古人类化石详细介绍了人体各个部位骨骼的演化与双臂摆动运动之间的关系,并对现代人体长度比例做了详细测量以验证本文的理论预测。此外,通过建立力学模型对以下一些有趣的问题做出了合适的分析和解答:(1)与亲缘关系最近的黑猩猩相比较,人类的身体为何如此修长?(2)为什么唯有人体的上肢短于下肢,躯干短于上肢?而其他猿类的上肢都要长于下肢。(3)人类的大拇指为什么这么长,而手掌却较短?在确认古人类经常性制作和拿握工具之前他们就已经进化出了长而弯曲的大拇指,一些著名古人类的拇指化石甚至显示其长度明显超过现代人。(4)为何唯有人类的颈部如此细长?(5)为何人类的肩膀宽阔,胸背扁平?(6)为何人类的肩胛骨平行于背面而不是像其他猿类一样与背面斜交?(7)为何人类的腰腹如此细长灵活?一些古人类腰椎化石显示其可能具有6节腰椎,(古化石STS14,Lucy等)甚至胸椎和骶椎也具有腰椎的功能,而黑猩猩只有两节可自由活动的腰椎。(8)为何人类的脊椎要有如此多前后方向的弯曲?(9)化石显示古人类的髋部比现代人还要宽阔的多,可是当初人类的大脑较小,如果不是生育要求所致又不利于行走,是什么原因致使其进化出如此宽阔的髋部?(10)古人类足迹化石显示,人类的足弓至少已有三百二十万年历史,比人类狩猎历史还要久远得多,那我们的足弓是如何形成的?(11)人类足部与四趾并行的拇趾是怎样形成的?(12)什么优势使得奔跑速度缓慢的人类能够在两百多万年至一两万年前这段时期拥有一个较为成功的狩猎演化历程?(13)古人类能否直接对抗重力由半直立慢慢演变为直立?综合本文人体动力学结论以及对众多化石资料的详细分析,我认为人类直立行走行为是树上在重力的帮助下而非在地面上与重力对抗中演化而来的。
【关键词】:直立行走 双臂摆荡 人体结构演化 谐振 运动力学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81;O31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10
  • 1 绪论10-22
  • 1.1 生物演化与力学10
  • 1.2 人类起源理论简介10-16
  • 1.2.1 树栖四手类祖先12-13
  • 1.2.2 陆栖四足类祖先13
  • 1.2.3 长臂小猿类祖先13
  • 1.2.4 细树枝采食假说13-14
  • 1.2.5 长跑狩猎14
  • 1.2.6 节约能量14-15
  • 1.2.7 其他理论15-16
  • 1.2.8 化石证据16
  • 1.3 著名古人类化石介绍16-19
  • 1.3.1 阿尔法南方古猿Lucy16-17
  • 1.3.2 汤恩幼儿Taung child17-19
  • 1.4 分子生物学与人类起源理论19
  • 1.5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意义19-22
  • 2 人猿臂行简易摆频率极值分析22-38
  • 2.1 引言22-23
  • 2.2 人猿臂行摆动方式演化与耦合共振23-32
  • 2.2.1 力学模型---耦合双球线摆微分方程24-25
  • 2.2.2 小角度简谐摆动频率25-26
  • 2.2.3 系统(图 2.3)小角度摆动频率及其对支点拉力的极值分析26-31
  • 2.2.4 考虑初速度的简谐摆小角度摆动频率极值分析31-32
  • 2.3 大角度摆动频率极值分析32-36
  • 2.3.1 初始摆动角确定的频率极值分析32-35
  • 2.3.2 相等重心下降高度频率极值分析35-36
  • 2.4 本章总结36-38
  • 3 人猿臂行复摆模型摆频极值分析38-70
  • 3.1 前言38
  • 3.2 古人体模型(参考南方古猿)及其小角度摆动解析解38-48
  • 3.2.1 微分方程40-45
  • 3.2.2 体型分析45-48
  • 3.3 古人(南方古猿露西为参考)大角度摆动数值解48-51
  • 3.3.1 微分方程48-50
  • 3.3.2 体型分析50-51
  • 3.4 人体脊椎S曲线形成与步行姿势51-53
  • 3.5 长臂猿单臂摆动简易杆模型53-66
  • 3.5.1 模型以及假设54-57
  • 3.5.2 简化模型分析57-61
  • 3.5.3 长臂猿小角度摆动频率分析61-64
  • 3.5.4 长臂猿大角度摆动频率分析64-66
  • 3.6 现代人身体结构测量66-68
  • 3.7 本章总结68-70
  • 4 人类直立行走起源力学分析与化石证据70-132
  • 4.1 引言70-80
  • 4.1.1 直立行走起源理论简介及本文假说70-71
  • 4.1.2 动物生存两个重要因素----速度和能量71-72
  • 4.1.3 树栖时期人类祖先的运动方式推测72-74
  • 4.1.4 双臂摆动介绍及其困难与进化对策74-80
  • 4.1.5 振浪飞摆飞行距离80
  • 4.2 双臂摆荡力学分析与古人类化石证据80-102
  • 4.2.1 上肢(手掌,拇指,上肢长,手腕,肩胛骨,锁骨)80-87
  • 4.2.2 躯干(颈部,第七颈椎棘突,胸肋骨,胸椎,腰椎)87-94
  • 4.2.3 下肢(髋部,膝,,股骨,胫骨,足弓,跟腱,拇趾)94-100
  • 4.2.4 其他(颈肋综合症,内耳结构,跟腱)100-102
  • 4.3 灵长类上下肢比例与行走方式102-105
  • 4.4 人类狩猎能力与双臂飞摆的关系105-112
  • 4.4.1 颌骨,犬齿,大脑形态与两足行走狩猎的关系105-107
  • 4.4.2 狩猎攻击动作与双臂振浪前摆关系107-109
  • 4.4.3 人类拿握武器或其他工具的方式与双臂摆的关系109-111
  • 4.4.4 人类肩胛骨形态与投掷,击打的力度和精准度关系111-112
  • 4.5 数值模拟----人类能够由半直立姿势对抗重力作用慢慢直立起来吗?112-114
  • 4.6 对恩格斯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简单评论114-115
  • 4.7 古人类骨骼化石力学性能预测与人类起源理论验证115-126
  • 4.7.1Mori-Tanaka方法简介:116-117
  • 4.7.2 迭代Mori-Tanaka方法117-118
  • 4.7.3 算例与验证118-120
  • 4.7.4 仅考虑平均应力的迭代Mori-Tanaka方法120
  • 4.7.5 算例与验证120-123
  • 4.7.6 横观各向同性与正交各向异性松质骨材料力学性能预测123-126
  • 4.8 总结与讨论126-132
  • 5 总结和展望132-134
  • 5.1 总结132
  • 5.2 展望132-134
  • 致谢134-136
  • 参考文献136-146
  • 附录146-153
  • A. 著名古人类化石简介146-151
  • B.人类进化树151-153
  • C.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华;;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姚亦锋;环境审美规划的历史延续——与俞孔坚教授商榷“景观”等问题[J];城市规划;2002年08期

3 高玉;史前考古材料作为艺术起源研究实证材料的质疑[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吴汝康;中国古人类研究现状[J];第四纪研究;1995年02期

5 张璐瑾;南京直立人的发现及其研究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2003年03期

6 哈斯巴图;;生命颗粒的反引力倾向性迁移——试探生命起源微观机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23期

7 李刚;;由陶到瓷[J];东方博物;2014年02期

8 侯林辉;;漆木家具探源——大视野的审赜[J];家具;2001年01期

9 席焕久;李文慧;张美芝;温有锋;杜雪;李超;;人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解剖科学进展;2011年05期

10 席焕久;任甫;郭景鹏;;再谈加强人类学的研究促进人类学的发展[J];解剖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姚亦锋;;关于“风景”相关概念的理解[A];中国风景园林教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曾文芳;先秦民族思想与民族政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蔡晓云;Y染色体揭示的早期人类进入东亚和东亚人群特征形成过程[D];复旦大学;2009年

3 常如瑜;荣格:自然、心灵与文学[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云龙;织物网格纹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2 张学军;原始体育文化的发生及其演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潘亚娟;广西柳江土博(口甘)前洞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石丽;云南张口洞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蕾;肝气逆、肝气郁两证猕猴模型情志反应评价指标量化探索——雌性实验猕猴表情观察与情绪评价量表的初步编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3年

6 张新锋;云南晚期智人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郑茂坤;我国南方晚期智人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丽;辽宁本溪庙后山遗址的铀系年代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初海龙;历史学学科领域分类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丛振;西北地区体育岩画考[D];兰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人类直立行走起源于树栖双臂臂行猜想与相关古人体演化力学论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2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62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c2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