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4 09:10

  本文关键词: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桂北四堡地区位于扬子地块和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是研究华南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前人的研究多侧重于新元古代地层及岩体的沉积学、同位素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的研究。而加里东期韧性变形构造的研究,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开展了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构造分析、磁组构、X光岩组及构造年代学测试分析的综合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深入探讨了其形成机制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概括如下:1、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的发现及厘定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桂北四堡地区发育有密集的透入性片理、拉伸线理、A型褶皱和以细粒化为特征的动力变质岩。通过室内磁组构测试分析,查明了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为一走向NE30°,倾向SE120°,约40°倾角的大型左旋挤压走滑韧性剪切带;总体宽约10km,控制长度超过30km,由一宽约4km的主应变带及边缘弱带组成;运动学特征为上盘以20°~30°低角度由176°方向向北推覆。2、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形成时代的确定对剪切带变形岩石中新生动力变质矿物伊利石的40Ar-39 Ar、Rb-S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韧性构造变形时间为393.2~419.4Ma。3、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的形成与斜向碰撞加里东运动晚期,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间陆陷槽关闭,华夏地块自SSE176°向扬子地块斜向仰冲,形成左旋挤压走滑韧性剪切带,推导出华夏地块斜冲的方向及角度。总之,本文以桂北四堡地区韧性变形构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室内显微构造分析、磁组构及X光岩组测试分析,确定了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的规模、产状、运动方式、力学性质及应变演化;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了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的时代,推导出广西运动期间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之间拼合的方式及方向。为探索陆内造山、陆块演化及动力学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精细的数据和资料。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 磁组构 40Ar-39Ar 广西运动 桂北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5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引言10-29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2
  • 1.1.1 选题依据10-12
  • 1.1.2 研究意义12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2-23
  • 1.2.1 华南加里东运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3-18
  • 1.2.2 桂北前泥盆纪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18-19
  • 1.2.3 韧性剪切带研究综述19-23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3-25
  • 1.3.1 研究内容23-24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24-25
  • 1.4 论文工作情况及实物工作量25-29
  • 1.4.1 主要研究工作量完成情况25-26
  • 1.4.2 主要工作量完成情况26
  • 1.4.3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认识26-28
  • 1.4.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28-29
  • 2 区域地质背景29-47
  • 2.1 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划分29
  • 2.2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29-30
  • 2.3 区域地层30-34
  • 2.3.1 四堡群(Pt3)30-33
  • 2.3.2 丹洲群(Pt3)33-34
  • 2.3.3 南华系(Pt3)34
  • 2.3.4 泥盆系(D)34
  • 2.4 区域岩浆岩34-36
  • 2.4.1 火山岩34-35
  • 2.4.2 侵入岩35-36
  • 2.5 区域变质岩36
  • 2.6 区域构造36-42
  • 2.6.1 褶皱构造36-38
  • 2.6.2 断裂构造38-39
  • 2.6.3 韧性剪切构造39-42
  • 2.7 区域矿产42-43
  • 2.8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43-45
  • 2.8.1 区域重力场特征43-44
  • 2.8.2 区域磁异常特征44-45
  • 2.9 小结45-47
  • 3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厘定47-78
  • 3.1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厘定原则47
  • 3.2 野外宏观特征47-50
  • 3.2.1 黄金-四堡剖面47-49
  • 3.2.2 帮洞剖面49
  • 3.2.3 宝坛剖面49-50
  • 3.3 显微构造特征50-61
  • 3.3.1 糜棱岩50-59
  • 3.3.2 糜棱结构59
  • 3.3.3 糜棱面理59-60
  • 3.3.4 显微S-C组构60-61
  • 3.4 磁组构特征61-63
  • 3.4.1 磁组构方法61
  • 3.4.2 样品采集及测试61-62
  • 3.4.3 磁组构测试结果分析62-63
  • 3.5 X光岩组特征63-75
  • 3.5.1 X光岩组方法63-72
  • 3.5.2 样品加工与测试72
  • 3.5.3 岩组图结果分析72-75
  • 3.6 浅变质碎屑岩区韧性剪切带识别的标志75-76
  • 3.6.1 野外宏观特征76
  • 3.6.2 显微构造特征76
  • 3.6.3 磁组构和X光岩组特征76
  • 3.7 小结76-78
  • 4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78-100
  • 4.1 规模和产状78-83
  • 4.1.1 规模78-79
  • 4.1.2 产状79-83
  • 4.2 力学性质83-84
  • 4.2.1 韧性剪切带力学性质划分83
  • 4.2.2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力学性质83-84
  • 4.3 应变类型84-85
  • 4.3.1 岩石应变类型84
  • 4.3.2 磁组构参数与应变类型84-85
  • 4.4 运动学特征85-87
  • 4.4.1 宏观运动学标志86
  • 4.4.2 显微运动学标志86-87
  • 4.4.3 磁组构运动学标志87
  • 4.5 变形温压环境87-97
  • 4.5.1 根据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变形行为估算温度88-90
  • 4.5.2 根据X光岩石组构估算温度90-92
  • 4.5.3 流体包裹体测温92-96
  • 4.5.4 动力学分析96-97
  • 4.6 小结97-100
  • 5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研究100-123
  • 5.1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变形时代定性分析101-102
  • 5.2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40Ar-39Ar年代学研究102-112
  • 5.2.1 样品采集及测试矿物分选102
  • 5.2.2 Ar-Ar测试仪器条件102-103
  • 5.2.3 ~40Ar-~39Ar测试结果103-112
  • 5.2.4 地质解释112
  • 5.3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Rb-Sr年代学研究112-114
  • 5.3.1 样品采集及测试矿物分选112
  • 5.3.2 Rb-Sr测试仪器条件112-113
  • 5.3.3 Rb-Sr测试结果113-114
  • 5.3.4 地质解释114
  • 5.4 未变形岩石锆石U-Pb年代学研究114-119
  • 5.4.1 样品采集及测试矿物分选114
  • 5.4.2 锆石U-Pb测试方法114-115
  • 5.4.3 锆石U-Pb测试结果115-118
  • 5.4.4 未变形岩石锆石U-Pb年龄地质意义118-119
  • 5.5 小结119-123
  • 6 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成因探讨及研究意义123-129
  • 6.1 成因探讨123-125
  • 6.2 研究意义125-128
  • 6.3 小结128-129
  • 7 结论及存在问题129-134
  • 7.1 主要认识和结论129-132
  • 7.2 存在问题132-134
  • 致谢134-135
  • 参考文献135-149
  • 附录149-151
  • 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雅平;张成新;屈旭钧;;黑龙江省小黑山韧性剪切带特征[J];吉林地质;2008年04期

2 韩玉英;韧性剪切带的变形[J];地质科技情报;1982年04期

3 崔文智;韧性剪切带的发展演化与金银矿化的基本关系[J];黄金地质科技;1990年02期

4 ;含金韧性剪切带的特征——以巴西法曾达巴西来罗矿山为例[J];国外前寒武纪地质;1991年04期

5 许传诗;李纪蓉;;内蒙古渣尔泰地区韧性剪切带中变质双带的确立[J];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杜国云;西大别地区韧性剪切带的卫星影像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6年03期

7 胡玲;韧性剪切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地质力学学报;1996年03期

8 覃小锋;桂东南那卜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机制[J];华南地质与矿产;2002年02期

9 戚学祥,李海兵,张建新,蔡金郎;韧性剪切带的变形变质与同构造熔融作用——以中祁连地块宝库河韧性走滑剪切带为例[J];地质论评;2003年04期

10 李新生,牛卯胜,张崇;碧口地块北缘大型韧性剪切带的构造、成矿意义[J];甘肃地质学报;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志华;李勇;苏春乾;郭俊锋;;纪念相对论发表100周年:鞘褶皱式结构和运动方式的普遍性及生命动力学[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许志琴;张建新;;中国主要大型韧性剪切带及动力学研究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27)[C];1994年

3 徐德明;翟淳;王国芝;;河南信阳龟山韧性剪切带变形组分及迁移特征[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4 蔡学林;曹家敏;朱介寿;程先琼;;中国大陆岩石圈壳幔韧性剪切带系统[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2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母润昌;高平;刘若新;马宝林;;高温高压下华北地壳韧性剪切带岩石波速各向异性实验研究[A];199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6 杨兴科;张康;李希;李万玲;何虎军;晁会霞;;韧性剪切带蚀变岩型金矿田构造特征与找矿预测[A];第三届全国矿田构造与地质找矿理论方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新社;郑亚东;王涛;;三维变形分析及其在楼子店韧性剪切带中的应用[A];构造地质学新理论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戚学祥;李海兵;吴才来;陈松永;;北阿尔金巴什考供韧性剪切带韧性剪切变形对岩石地球化学行为的制约[A];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杨海兵;;新疆鄯善小尖山金矿韧性剪切带控矿地质特征[A];冶金地质勘查技术文集[C];2003年

10 朱光;谢成龙;王勇生;牛漫兰;刘国生;;郯庐高温、高压走滑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40)Ar/~(39)Ar定年[A];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明 记者  谭迎春;我省新发现找矿线索40余处[N];黑龙江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雪锋;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聂江涛;陕西省煎茶岭金镍矿田构造特征及其控岩控矿作用[D];长安大学;2010年

3 苗培森;恒山中深变质岩区构造样式[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涛;肥东西韦低角度韧性剪切带变质变形特征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2 吕凤玉;内蒙古西红山子地区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的成因及动力学特征[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颖;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南部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4 关晶;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塔木素地区阿尔嘎顺韧性剪切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5 孔红杰;韧性剪切带及其控矿作用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6 马佳虹;金川矿区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意义[D];长安大学;2012年

7 谢静博;内蒙古四子王旗韧性剪切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8 任金彬;煎茶岭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D];长安大学;2009年

9 辛红刚;哈密地区库姆塔格沙垄北段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地质意义[D];长安大学;2005年

10 张晓东;丰宁—赤城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关键词:桂北四堡韧性剪切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47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647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1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