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3:22

  本文关键词: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渗流—应力耦合下岩石破裂问题是大量岩体工程灾害防治中的一个关键理论难题,正确认识和掌握开采扰动和水压力联合作用下的围岩损伤破裂演化行为,对于深入揭示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实现超前预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裂隙扩展演化规律,分析岩体脆性破坏机理,构建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本构模型,主要工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扩展有限元结合相互作用积分法,模拟了含原生裂隙岩块的压剪破裂并生成翼裂隙的过程,分析了翼裂隙扩展演化规律,研究了裂隙间距对应力强度因子、应力场强、裂隙间相互作用的影响。(2)建立了基于曲线扩展路径的滑动裂纹模型。考虑闭合效应,推导了原生裂隙起裂条件。引入代表性体积单元,考虑裂隙间相互作用,引入伪力法推导裂尖应力场强。根据最大周向拉应变准则,推导了裂隙岩体脆性破坏判定方法,最终建立了考虑相互影响的均匀分布多裂隙断裂力学模型。借助FISH语言内嵌,将新模型程序化,研究了埋深、侧压系数、断面形状、裂隙迹长、裂隙倾角、裂隙表面摩擦系数对裂隙岩体脆性破坏特性的影响。(3)根据渗流—应力耦合下原生裂隙所处的应力状态,分析了不同应力状态下的原裂起裂规律。采用双曲线模拟扩展路径,研究了渗流场对扩展路径的影响。根据伪力法研究了渗流—应力耦合下的裂隙间相互作用,建立了渗流—应力耦合下均匀分布多裂隙断裂力学模型,揭示了不同渗透压下的深部巷道裂隙岩体脆性破坏特性。(4)根据损伤力学理论,构建了岩石连续各向异性损伤本构方程。同时建立了刚度退化公式、渗透率突变公式。利用提出的断裂力学模型判断裂隙扩展状态和长度,最终构建了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的损伤本构模型。基于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与数值实现,验证了新模型的合理性。
【关键词】:渗流—应力耦合 裂隙扩展演化 本构模型 裂隙相互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O346.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8
  • Extended Abstract8-20
  • 变量注释表20-21
  • 1 绪论21-3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21-2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23-31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31-32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32-36
  • 2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裂隙扩展演化研究36-46
  • 2.1 引言36
  • 2.2 扩展有限元方法简介36-38
  • 2.3 基于扩展有限元的裂隙扩展演化分析38-45
  • 2.4 本章小结45-46
  • 3 裂隙岩体脆性破坏机理研究46-94
  • 3.1 引言46
  • 3.2 裂隙岩体REV破裂演化过程分析46-48
  • 3.3 基于曲线扩展路径的滑动裂纹模型48-50
  • 3.4 考虑相互影响的均匀分布多裂隙断裂力学模型50-63
  • 3.5 地质条件对裂隙岩体脆性破坏影响规律分析63-77
  • 3.6 断面形状对裂隙岩体脆性破坏影响规律分析77-83
  • 3.7 微裂隙参数对岩体脆性破坏影响规律分析83-91
  • 3.8 本章小结91-94
  • 4 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脆性破坏机理研究94-109
  • 4.1 引言94-95
  • 4.2 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REV破裂演化过程分析95-96
  • 4.3 渗流—应力耦合下考虑相互影响的均匀分布多裂隙断裂力学模型96-104
  • 4.4 渗透压对裂隙岩体脆性破坏影响规律分析104-107
  • 4.5 本章小结107-109
  • 5 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109-125
  • 5.1 引言109-110
  • 5.2 裂隙岩体REV内的局部化与均匀化方法110-112
  • 5.3 基于能量互易定理的裂隙岩体损伤张量112-114
  • 5.4 微裂隙引起的岩体等效渗透率张量114-116
  • 5.5 基于裂隙扩展演化的本构模型控制方程116-117
  • 5.6 REV峰后弱化机制研究117-118
  • 5.7 损伤本构模型的二次开发及试验验证118-124
  • 5.8 本章小结124-125
  • 6 结论与展望125-127
  • 6.1 主要结论125-126
  • 6.2 展望126-127
  • 参考文献127-140
  • 附录140-141
  • 作者简历141-143
  • 学位论文数据集1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米加,陈明雄,贺永年;裂隙岩体注浆模拟实验研究[J];实验力学;2001年01期

2 向文飞;周创兵;;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研究进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S2期

3 丁红瑞;王如宾;;基于单裂隙岩体二维稳定温度场数值模拟分析[J];灾害与防治工程;2005年02期

4 韩嵩;蔡美峰;;单轴荷载下裂隙岩体超声波传播速度研究[J];黄金;2006年12期

5 陈益峰;周创兵;盛永清;;应变敏感的裂隙及裂隙岩体水力传导特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张海波;王媛;王鲁明;张伟;;裂隙岩体动力特性的试验模拟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7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裂隙岩体精细结构描述及工程特性数值试验[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S2期

8 赵旭平;;工程建设中裂隙岩体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8年S1期

9 纪成亮;李晓昭;王驹;赵晓豹;汪志涛;邵冠慧;王益壮;;裂隙岩体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树光;赵亮;徐义洪;;裂隙岩体传热的流热耦合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永胜;魏安;李隽蓬;;非贯通裂隙岩体裂纹扩展规律及破坏机制[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1992年

2 李宁;张平;陈蕴生;;裂隙岩体试验研究进展与思考[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3 吉小明;;裂隙岩体多重介质流固耦合分析的全耦合数学模型与有限元公式[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4 柴军瑞;;裂隙岩体水-岩-热耦合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综述[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3年

5 梁作景;;坚硬裂隙岩体中洞库的锚喷支护[A];地下工程经验交流会论文选集[C];1982年

6 蒋爵光;凌建明;;非贯通裂隙岩体的损伤模型及其强度预测[A];岩土力学数值方法的工程应用——第二届全国岩石力学数值计算与模型实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7 李新平;朱维申;;裂隙岩体的损伤断裂模型与强度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测试技术及高边坡稳定性——第二次湖北省暨武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0年

8 刘晓丽;王恩志;王思敬;刘顺贵;;裂隙岩体渗透性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城市地质环境与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吴刚;;裂隙岩体模型的卸荷破坏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7年

10 郑少河;姚海林;葛修润;;裂隙岩体非稳态渗流特性分析[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志伟;“杰青”催化出来的优秀科学家[N];光明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超;硬质裂隙岩体三轴加载及卸荷蠕变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陈必光;地热对井裂隙岩体中渗流传热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3 张力民;基于宏—细观缺陷耦合的裂隙岩体动态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4 聂韬译;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张志强;非贯通裂隙岩体破坏细观特征及其宏观力学参数确定方法[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莉丽;裂隙岩体渗透典型单元体存在性[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易小明;裂隙岩体损伤位移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8 向文飞;裂隙岩体表征单元体及力学特性尺寸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杨慧;水—岩作用下多裂隙岩体断裂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路威;裂隙岩体水流—传热模型试验与计算理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佳俊;高放废物处置库北山预选区裂隙岩体注浆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2 杨鑫;爆炸作用下裂隙岩体裂纹扩展模拟试验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3 邱艳勇;基于离散元的裂隙岩体水沙渗流特性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卫英豪;富水条件下泥岩巷道长时变形失稳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5 白仕红;循环荷载下裂隙岩体能量演化及损伤特性试验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凡;基于概率统计的裂隙岩体注浆液扩散效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艾旭峰;裂隙岩体隧道渗流场特征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5年

8 张辛;基于等效渗透张量的裂隙岩体典型单元体存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王利戈;多裂隙岩体的破坏机理试验及数值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白兰兰;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渗流—应力耦合下裂隙岩体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2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762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ff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