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其春季演变过程研究
本文关键词: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其春季演变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黄海是连接渤海与外海的重要的陆架海域,该海域也是沿海经济、沿海养殖、海洋渔业、军事活动非常发达的海域,针对黄海典型海洋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摸清黄海的水文背景特征,这对指导经济建设、渔业生产和提高军事活动安全性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十几年来积累的大量的现场调查的温度、盐度和海流资料,开展对黄海典型海洋现象: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以及春季转换过程的研究,力图揭示它们的基本特征和生成、发展、消亡的机制。1.春季黄海暖流存在的直接证据及其原因冬季源自济州岛西南海域的黄海暖流水舌沿海槽西坡(大致70m等深线附近)从近底层北进,12月其前锋大约达到35°N,流轴处平均速度5-8cm/s,暖流抵达之处底层稳定升高约4°C。在34°N,122°E附近黄海暖流水舌分出一支指向青岛外海。冬季东北季风造成北部沿岸海域(包括渤海在内)失水,海水沿黄海西海岸南下,产生鲁北沿岸流和苏北沿岸流。其结果一方面在黄渤海区域建立了季节时间尺度海平面的南北高度差,形成了稳定的黄海暖流;另一方面寒潮的频繁爆发,造成了黄海暖流流速天气尺度的脉动。春季黄海暖流水前锋仍然可以达到37°N,并逐步失去来自济州岛西南海域高温高盐水的支持,暖流水舌根部出现明显降温(约2°C)、降盐(约1.0),而水舌前部降温、降盐较缓慢,暖流水舌逐步演变成几乎封闭的高温、高盐水块。另一方面,春季黄海暖流的天气时间尺度补偿作用消失,但冬季建立起来的北低南高的海平面,需要在春季得到恢复,因而黄海南部海水必须继续向北补偿,故此,驱使该高温高盐水块继续向北移动。在此过程中黄海暖流源区海水温度下降较明显,而盐度下降较缓慢;但它向北移动的过程,所到之处均出现升温升盐。黄海暖流水消亡的时间存在年际变化,大致在5月份到7月份完全消失;而指向青岛外海的黄海暖流的西北分支,因所处的空间尺度小,4月或4月之前其流和暖水舌已经消失,只留下盐度舌的痕迹。2.成山头东南海域中层冷水特性及其形成春季在成山头东南海域50m等深度线附近出现中层冷水现象,冷水块在10-30m水层里,纬向尺度100km,其中心水温比周边低2°C、比表层低1.5°C、比底层低1.0°C。它是由黄海暖流水、沿岸冷水以及春季升温过程等诸因素在该海域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是南下的成山头外海水带来低温、低盐的海水,这支海流在南下过程中与局地增温的表层海水和底层黄海暖流高盐水相遇,因为密度的原因插入两层海水之间,形成了低温、低盐的中层冷水。3.黄海冷水团的形成过程黄海冷水团主要是由冬季残留水形成的,但是其内部也存在弱的水交换。春季,成山头外海的冷水南下,其形成的中层冷水是青岛外海冷水团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青岛外海冷水团明显是黄海冷水团的一部分。夏季黄海冷水团存在两个较强的冷中心,一个是青岛外海冷水团,一个是仁川外海冷水团,中间黄海槽的位置则是黄海暖流的残留水。黄海暖流残留水在不同年份强度不一样,如果以底层相对高温、高盐定义黄海暖流残留水,它基本上出现在黄海槽西侧约70m等深线的附近。4.黄海暖流和黄海冷水团环流的驱动机制南北黄海存在明显的海表面高度差,冬半年青岛外海与北黄海水位低于南黄海,且初冬青岛外海失水比北黄海早,因此激发了底层黄海暖流的西北向分支,盛冬北黄海失水达到顶峰,因此黄海暖流逐渐转向北向;春季青岛外海与济州岛附近海域水位差快速消失,因此黄海暖流西北向分支快速退却完全转为北向,此时虽然南北黄海水位差趋于平衡,黄海槽西侧仍然存在弱的北向流,黄海沿岸流从成山头沿50m等深线南下,为青岛外海冷水团带来低温、低盐的海水,造成其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夏季,黄海沿岸流持续存在,同时海槽中央西侧70m等深线附近存在弱的南向流,从北黄海带来低温、低盐的海水注入南黄海冷水团,造成了黄海暖流残留水的微弱降温、降盐。
【关键词】:黄海暖流 黄海冷水团 中层冷水 季节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731.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前言12-24
- 1.1 黄海暖流研究13-17
- 1.2 黄海冷水团研究17-20
- 1.3 春季过程研究20-23
- 1.4 问题的提出23-24
- 第二章 数据及分析方法24-39
- 2.1 资料介绍24-35
- 2.1.1 温、盐资料24-30
- 2.1.2 锚系资料介绍30-34
- 2.1.3 卫星资料介绍34-35
- 2.2 分析方法35-39
- 2.2.1 Lancos余弦滤波35-37
- 2.2.2 EOF分析37-39
- 第三章 冬季黄海暖流水及黄海暖流39-56
- 3.1 黄海暖流的温盐分布39-48
- 3.1.1 2006年冬季的温盐结构39-45
- 3.1.2 2009年冬季的温盐结构45-48
- 3.2 黄海暖流的观测结果48-55
- 3.2.1 2006年冬季海流观测结果48-52
- 3.2.2 2009年冬季海流观测结果52-55
- 3.3 小结55-56
- 第四章 黄海冷水团及环流56-73
- 4.1 黄海冷水团的温盐结构56-68
- 4.1.1 水温水平分布56-64
- 4.1.2 水温垂直分布64-68
- 4.2 黄海冷水团的环流结构68-71
- 4.2.1 2006年夏季海流观测结果68-70
- 4.2.2 2013年夏季海流观测结果70-71
- 4.3 小结71-73
- 第五章 南黄海春季环流与水团演变过程73-96
- 5.1 温、盐特征分布73-80
- 5.2 水团分析80-87
- 5.3 实测海流分析87-92
- 5.4 海表面高度分析92-94
- 5.5 小结94-96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6-98
- 6.1 总结96-97
- 6.2 展望97-98
- 参考文献98-101
- 作者简历101-10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蓝淑芳;黄海暖流水的调查研究[J];海洋科学;1993年01期
2 汤毓祥,邹娥梅,LIE Heung-Jae;冬至初春黄海暖流的路径和起源[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1年01期
3 臧家业;汤毓祥;邹娥梅;Lie Heung-Jae;;黄海环流的分析[J];科学通报;2001年S1期
4 许一;于非;张志欣;郭景松;;冬季黄海暖流的诊断计算[J];海洋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5 王辉武;于非;吕连港;刁新源;郭景松;;冬季黄海暖流区的空间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J];海洋科学进展;2009年02期
6 宋新;林霄沛;王悦;;冬季黄海暖流变化及其原因浅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7 邢传玺;黄大吉;;冬季黄海暖流西偏机理数值探讨[J];海洋学报(中文版);2010年06期
8 李文勤;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钙质超微化石分布规律与黄海暖流流路[J];黄渤海海洋;1991年01期
9 塔娜;方越;孙双文;王辉武;刘延亮;;1951—2000年间冬季黄海暖流变异的数值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14年02期
10 赵胜;于非;刁新源;司广成;;黄海暖流的路径及机制研究[J];海洋科学;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铁刚;江波;孙荣涛;张德玉;刘振夏;李青;;末次冰消期以来东黄海暖流系统的演化[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2 刘建国;李安春;;全新世渤海泥质沉积对黄海暖流作用的响应[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赵建东;在调查中奉献和成长[N];中国海洋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俊川;黄海冬季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刁新源;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其春季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5年
3 刘亚豪;黄海冬季环流动力学研究及中国近海水色遥感大气校正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万凯;冬季大风过程下渤黄海水位低频波动及黄海暖流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5 刘传玉;中国东部近海温度锋面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辉武;黄海暖流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塔娜;冬季黄海暖流变异的数值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3年
3 宋新;渤海盐度年际变化与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年际变化的关系[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曲立新;黄渤海环流对冬季大风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黄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及其春季演变过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0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380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