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星体外流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5 15:06

  本文关键词:类星体外流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 AGN)对星系的反馈作用中,外流是最常见的形式。15%~30%的射电宁静类星体紫外光谱中有较大蓝移速度的宽吸收线(Broad absorption Lines, BALs)特征;此外,在类星体(QSO)光谱中,CⅣ、[0Ⅲ]等高电离发射线普遍呈现出蓝端过剩的不对称谱线轮廓,研究者认为这种蓝端过剩成分即产生于外流气体。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AGN的外流是黑洞-星系核球关系(e.g.,MBH-σ*)得以建立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对近邻AGN的观测也直接证实了AGN驱动的外流可以到达kpc甚至10 kpc尺度。然而由于目前的观测能力所限,只有极个别很邻近的AGN的外流得到了空间分辨的观测。对于绝大部分AGN而言,还不能开展这种直接的、定量的观测。因此,找到一条能大规模地、定量地研究外流气体物理性质的方法亟为重要。在我博士研究生期间,我们尝试从两个方面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我们在SDSS/BOSS巡天光谱数据库中系统性地寻找HeⅠ*BAL类星体,以便利用HeⅠ*吸收线的测量优势测定外流气体的物理性质;另一方面,我们试图将外流所产生的吸收线和发射线结合起来对外流的性质加以限定。具体如下:(1)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外流的动能损失率Ek≥0.05LEdd时才能对星系尺度产生较大影响。简单的量级估算显示,满足以上条件需要气体柱密度达到NH1022cm-2。换言之,柱密度大的低电离宽吸收线(LoBAL)类星体对研究黑洞与寄主星系的共同演化非常重要。目前研究LoBALs的困境在于常见的CⅣV、Mg ⅡI吸收线在高柱密度下极易饱和,因而无法准确地测量吸收气体的柱密度NH及其他物理性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着眼于前人关注较少但非常有用的HeⅠ*吸收线。HeⅠ*的多重吸收线分布在紫外到近红外波段,且在很高柱密度的条件下都不饱和。这不仅有利于测量吸收离子柱密度,还可以用来诊断视线方向上气体的部分覆盖情况。此外,光致电离模型计算显示,He Ⅰ*吸收线产生于气体的氢电离波前附近,所以即使没有探测到HeⅠ*吸收线也可以此限定气体柱密度的上限。我们发展了一套有效探测较弱吸收线的方法,在前人发表的MgⅡBAL类星体样本中首次系统地搜寻了HeⅠ*λ3889 BAL类星体。我们在285个MgⅡBAL类星体中探测到101个HeⅠ*λ3889 BAL类星体,HeⅠ*吸收线出现的比例达到35.4%。此外,我们发现该比例强烈依赖于光谱信噪比,在S/N30时HeⅠ*的探测比例高达90%以上。这表明Mg Ⅱ LoBAL类星体光谱中普遍存在He Ⅰ*吸收线。联合利用HeⅠ*和其他离子吸收线可以有效地限定气体的柱密度NH、电离参数U和密度nH,进而可以确定外流气体与黑洞的距离,并且以此计算出外流气体的质量损失率和动能率,而目前人们只对少数BAL类星体进行过这样的估算。He Ⅰ* BAL样本的意义在于它使得较大规模定量分析AGN宽吸收线外流气体成为可能。此外,利用He Ⅱ*λλ3889,10830吸收线的波长位置优势,我们在SDSS/BOSS光谱数据库中找到19个z0.3的低红移BAL类星体。(2)长期以来,人们对AGN发射线外流和吸收线外流的研究都是分开进行的。尽管之前也有工作注意到BAL类星体和有CIV发射线蓝移的类星体在统计性质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一直缺乏此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实际应用上,吸收线和发射线在限定气体性质方面有各自的优势。通过吸收线,我们可以精确地测量视线方向上气体的速度、柱密度,但无法限定外流气体的整体性质如外流对电离光源的覆盖比例;发射线反映的是气体的整体性质,可用于估计发射气体的几何和质量等,缺点是所需要考虑的发射区情况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将吸收线和发射线结合起来研究外流气体。我们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分别研究了两个典型个例,J1634+2049和J1110+1930。J1634+2049是一个低红移(Zemm=0.1293)亮红外环星系,发现于我们的低红移HeI*BAL样本。其紫外、光学和近红外光谱上既有明显的He Ⅰ*λ3889,10830和NaID宽吸收线,也在诸多发射线上表现出明显的蓝移成分。我们用光致电离模型分别分析了吸收线和发射线外流,发现二者的密度和电离参数的范围非常相似。这暗示吸收线和发射线可能由同一外流气体产生。我们通过发射线确定了外流气体的覆盖因子,通过吸收线确定了气体的柱密度和速度,最后估算了外流的动能率和质量损失率。J1110+1930是一个中等红移(Zem=2.512)的部分遮蔽类星体。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尘埃环将远紫外波段的核连续谱和宽发射线严重消光,使得尘埃环之外的外流所产生的OⅥ、NⅤ、CⅣ等紫外发射线显露出来。此外,光学[O Ⅲ]线的蓝移也与CIV等紫外发射线相同。我们利用发射线的线比并结合光致电离模型较好地限定了外流气体的物理性质。值得注意的是该发射线外流成分的等值宽度非常小,如果没有尘埃环对宽线区云团的遮蔽,外流所产生的发射线将湮没在宽发射线中。因此,我们发现了另一种有效途径,即可以利用尘埃环的部分遮蔽效应来广泛地研究AGN外流。
【关键词】:活动星系核 超大质量黑洞 反馈 外流 发射线 吸收线 HeI*吸收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15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27
  • 第一章 绪论27-57
  • 1.1 AGN对星系的反馈作用29-40
  • 1.1.1 AGN的反馈形式以及观测事实29-32
  • 1.1.2 AGN的寄主星系性质以及与AGN活动的联系32-34
  • 1.1.3 辐射模式和射电模式34-37
  • 1.1.4 两种反馈模式下 AGN吸积的气体供给37-40
  • 1.2 AGN的发射线外流和吸收线外流40-50
  • 1.2.1 AGN宽吸收线外流42-48
  • 1.2.2 AGN发射线外流的统计研究48-50
  • 1.3 我们的工作50-57
  • 第二章 He I*λ3889 BAL类星体样本研究:HeⅠ*多重吸收线在MgⅡLoBAL类星体中的普遍性57-97
  • 2.1 引言:为什么研究HeⅠ*吸收线?57-63
  • 2.2 HeⅠ*λ3889 BAL类星体样本的编制以及光谱配对法63-80
  • 2.2.1 目前发表的MgⅡ宽吸收线类星体样本63-65
  • 2.2.2 用光谱配对法(pair-matching method)测量类星体MgⅡ宽吸收线65-70
  • 2.2.3 用光谱配对法寻找HeⅠ*,λ3889 BAL类星体样本70-73
  • 2.2.4 光谱配对法的可靠性73-80
  • 2.3 HeⅠ*λ3889吸收线在MgⅡLoBAL类星体中的比例80-85
  • 2.3.1 从样本中得到的HeⅠ*λ3889BAL的比例80-81
  • 2.3.2 信噪比还是光度?81-82
  • 2.3.3 HeⅠ*λ3889吸收线在MgⅡBAL中普遍存在的证据支持82-85
  • 2.4 HeⅠ*吸收线的物理图像85-91
  • 2.5 HeⅠ*吸收线的应用91-95
  • 2.5.1 个例研究:利用HeⅠ*吸收线推导吸收气体物理性质91-92
  • 2.5.2 利用HeⅠ*λ3889吸收线寻找低红移MgⅡ BAL类星体92-95
  • 2.6 小结95-97
  • 第三章 SDSS J163459.82+204936:亮红外环星系的发射线与吸收线外流研究97-131
  • 3.1 引言:J1634+2049——研究黑洞与星系共同演化的实验室97-98
  • 3.2 多波段数据分析98-117
  • 3.2.1 SDSS J1634+2049测光与光谱观测数据98-99
  • 3.2.2 SDSS J1634+2049的宽波段谱能量分布99-102
  • 3.2.3 SDSS图像分析102-103
  • 3.2.4 光学-近红外光谱分析103-114
  • 3.2.5 中红外光谱分析114-117
  • 3.3 结果与讨论117-129
  • 3.3.1 黑洞质量与吸积率117
  • 3.3.2 寄主星系117-118
  • 3.3.3 星系环和伴星系118-121
  • 3.3.4 外流气体的物理性质121-129
  • 3.4 小结129-131
  • 第四章 SDSS J11017.13+193012.5:用尘埃环作为“日冕仪”探测类星体强发射线外流131-147
  • 4.1 引言131
  • 4.2 观测数据以及数据分析131-135
  • 4.2.1 光谱和测光观测131
  • 4.2.2 被严重红化的宽波段SED131-132
  • 4.2.3 发射线分析132-135
  • 4.3 结果与讨论135-145
  • 4.3.1 黑洞质量与吸积率135-138
  • 4.3.2 发射线外流的物理参数138-142
  • 4.3.3 产生遮蔽的尘埃以及外流的动能率142-145
  • 4.4 小结145-147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147-153
  • 5.1 总结147-149
  • 5.2 后续工作149-153
  • 参考文献153-159
  • 附录A MgⅡ及HeⅠ*BAL类星体样本测量结果159-199
  • A.1 MgⅡBAL类星体样本吸收线和发射线测量结果159-179
  • A.2 HeⅠ* BAL类星体样本吸收线的测量结果179-196
  • A.3 HeⅠ*BAL类星体样本中有近红外光谱观测的源196-199
  • 附录B MgⅡ、HeⅠ*BAL类星体样本的其他结果199-205
  • B.1 未包含在MgⅡ BAL类星体样本中的特殊BAL类星体199
  • B.2 MgⅡBAL类星体样本中被SDSS/BOSS重复观测的源199-205
  • 致谢205-209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209-2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励之,褚耀泉,刘永镇;类星体吸收线红移的分布和它的起源[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2年04期

2 崔振兴,陈建生,唐小英,卞毓麟,邹振隆;证认高红移类星体吸收线系统的一种方法[J];科学通报;1982年24期

3 邹振隆,陈建生,卞毓麟,唐小英,崔振兴;类星体L_α吸收线统计研究[J];自然杂志;1982年09期

4 崔振兴;类星体吸收线红移系统的证认方法[J];天文学进展;1987年01期

5 崔振兴;类星体吸收线红移系统证认方法的进一步探讨[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87年03期

6 李泳,陈建生;与发射线区成协的类星体CIV吸收系统的研究(Ⅰ)样本[J];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1993年02期

7 黄克谅,卞维豪;类星体吸收线[J];云南天文台台刊;2000年03期

8 覃一平;陈志福;;证认类星体吸收线方法(英文)[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程富华;激变变星的Balmer线轮廓的演化[J];科学通报;1988年14期

10 潘彩娟;陈志福;陈漓;罗永玉;陈赛艳;;类星体吸收线等值宽度的统计分析[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燕玲;;PDO可吸收线应用于面部提升的利弊[A];201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文娟;类星体外流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2 杨臣威;恒星潮汐撕裂事件与类星体吸收线光变[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3 纪拓;类星体He Ⅰ*吸收线系统[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王慧元;类星体宽吸收线区的共振与电子散射偏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谭亮;用可吸收线捆扎固定撕脱骨块治疗骨性锤状指的解剖与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2 王月风;宽吸收线消失的类星体光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类星体外流中的吸收线与发射线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3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23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a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