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羌塘坳陷油藏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4 18:13

  本文关键词:南羌塘坳陷油藏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及油源对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羌塘盆地是青藏高原腹地最大海相盆地,它的油气勘探成功与否关系到青藏高原能否成为一个油气大区,是否可以作为我国未来后备能源基地的问题。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南羌塘坳陷油藏带的存在反映羌塘盆地是一个含油气盆地。本论文以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布曲组地表油藏带作为了解南羌塘坳陷油气成藏过程的窗口,应用石油地质学和油气地球化学方法与理论,在源控论指导下,针对原油类型、有效烃源岩层位、储集层时空展布、油藏成藏模式,以及油气勘探模式开展了研究,论文取得如下认识:1、通过对南羌塘坳陷地表32条油藏带开展系统调查,采用剖面测量控制地表含油层的厚度和层位,同时选取地质浅钻岩性编录资料控制井下含油层,明确了南羌塘坳陷油藏带主要储集层为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布曲组顶底界面都为岩性转换界面,与上覆夏里组和下伏莎巧木组易于区别,通过典型剖面控制含油层位距顶底界面的厚度作为划分与对比的标志,查明布曲组含油层至少分为三段,分别位于布曲组下段、中段和上段,含油层有机地化研究证实了这种分段性的确存在,另外油油对比显示,不同层段油气充注方式存在差异性,顶部和底部主要充注第三类原油,中部依次分别充注第二类原油和第一类原油。2、根据野外地表调查和室内薄片鉴定查明南羌塘坳陷含油白云岩是颗粒滩相石灰岩原岩经过埋藏白云岩化的产物,台地边缘颗粒滩的展布控制了白云岩的展布,根据布曲组颗粒滩相层位、剖面序列和空间分布,提出如下沉积模式:布曲组沉积初期的台缘浅滩位于塞仁—昂罢存咚一带;随着海平面上升,台地边缘向北迁移,可能在晓尕晓那至日尕尔保一线形成台缘颗粒滩和叠层石礁相带,在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时期,台地边缘向北推进到扎仁一线;隆额尼地区台地边缘礁滩相反映了布曲组海平面下降、台地向南扩展过程,格鲁关那一带的台缘浅滩相带向南迁移至少10km,它与巴格底加日一线的海平面上升期台缘浅滩相带在南北方向错位分布,形成南北早晚两个油藏带。3、在对南羌塘坳陷灰岩型烃源岩、泥岩型烃源岩、油页岩岩系烃源岩和含煤岩系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综合研究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原油开展油源对比,发现油页岩岩系烃源岩与布曲组油藏带原油具有亲缘性,提出曲色组油页岩岩系或相当层位黑色岩系为南羌塘坳陷的有效生烃层位,烃源岩有关评价参数也反映油页岩岩系是一套很好的烃源岩,具有形成大规模油气藏的生烃能力。4、油源对比显示不同类型原油都来自于油页岩岩系烃源岩,原油之间的差异性是由原油在储集层中运移和充注过程中产生的,初步认为布曲组白云岩储集层上部和下部含油层位于南羌塘坳陷南部靠近生烃凹陷,中部含油层位于北部远离生烃凹陷,并且碳酸盐岩储集层往往纵向裂隙发育,造成垂向运移快于侧向长距离运移,油页岩岩系烃源岩排烃后首先以垂向运移方式进入下部和上部含油层中,后期高成熟原油会驱动早期相对低成熟原油侧向运移,形成油层目前在储集层中的分布样式。研究表明,南羌塘坳陷可能存在两套有利生储盖组合,但是目前仅在第一套生储盖,即曲色组油页岩岩系烃源岩—布曲组白云岩储层—夏里组泥岩盖层组合中见到大规模的油气生成、运移、成藏过程。论文在明确这些石油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参考隆鄂尼和昂达尔错地区地表和井下油层时空展布特征,建立了南羌塘坳陷剥蚀暴露型和逆冲推覆型两种成藏模式。
【关键词】:羌塘盆地 油藏带 烃源岩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P618.1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引言10-28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10-15
  •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15-24
  • 1.2.1 羌塘盆地油气勘探历史15-17
  • 1.2.2 油源对比方法17-20
  • 1.2.3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油源对比中的应用20-24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24-26
  • 1.3.1 研究目标24
  • 1.3.2 研究内容24-25
  • 1.3.3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25-26
  • 1.4 完成的工作量26-27
  • 1.5 主要创新性认识27-28
  • 第2章 地质背景28-37
  • 2.1 大地构造位置28-29
  • 2.2 盆地构造单元29-32
  • 2.3 区域地层特征32-37
  • 第3章 油藏带时空展布特征37-49
  • 3.1 含油层平面展布40-42
  • 3.2 含油层剖面分布42-49
  • 第4章 油藏带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49-76
  • 4.1 地表含油层生物标志化合物50-67
  • 4.1.1 饱和烃52-60
  • 4.1.2 芳香烃60-67
  • 4.2 井下含油层生物标志化合物67-76
  • 4.2.1 羌D2井含油层68-72
  • 4.2.2 羌K1井含油层72-76
  • 第5章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76-103
  • 5.1 泥岩型烃源岩81-83
  • 5.2 灰岩型烃源岩83-86
  • 5.3 油页岩岩系烃源岩86-89
  • 5.4 含煤岩系烃源岩89-92
  • 5.5 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92-103
  • 5.5.1 烃源岩成熟度特征92-94
  • 5.5.2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94-100
  • 5.5.3 烃源岩沉积环境100-103
  • 第6章 油源对比103-116
  • 6.1 生物标志化合物图谱对比103-104
  • 6.2 生物标志化合物参数对比104-112
  • 6.2.1 成熟度参数对比104-108
  • 6.2.2 母质类型参数对比108-110
  • 6.2.3 母质沉积环境参数对比110-112
  • 6.3 油气运移及油层对比112-116
  • 第7章 有效烃源岩评价116-127
  • 7.1 有机质丰度117-121
  • 7.1.1 有机碳含量117-118
  • 7.1.2 生烃潜力118-119
  • 7.1.3 氯仿沥青含量119
  • 7.1.4 总烃含量119-121
  • 7.2 有机质类型121-123
  • 7.2.1 干酪根元素组成121
  • 7.2.2 干酪根显微组成121-123
  • 7.3 有机质成熟度123-125
  • 7.3.1 镜质体反射率123
  • 7.3.2 干酪根镜检123-124
  • 7.3.3 岩石热解峰温124-125
  • 7.4 烃源岩总体评价125-127
  • 第8章 生储盖组合发育和分布规律127-136
  • 8.1 烃源岩层位及沉积环境127-130
  • 8.2 储集层层位及沉积环境130-132
  • 8.3 生储盖组合的时空格架132-133
  • 8.4 油藏勘探模式133-136
  • 结论136-138
  • 致谢138-139
  • 参考文献139-1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1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修根;廖忠礼;王剑;陈文彬;;藏北南羌塘盆地扎仁地区油苗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J];沉积学报;2008年04期

2 张敏,张俊;水洗作用对油藏中烃类组成的影响[J];地球化学;2000年03期

3 李水福;何生;;原油芳烃中三芴系列化合物的环境指示作用[J];地球化学;2008年01期

4 周佩瑜;;石油烃中烷基萘的形成机理及其地球化学意义[J];地质科技情报;2008年05期

5 甘克文;;特提斯域的演化和油气分布[J];海相油气地质;2000年Z2期

6 赵宗举;范国章;吴兴宁;陈子p

本文编号:4502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4502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3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