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生境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典型生境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数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氨氧化活性 环境因子 氧气
【摘要】:氨氧化古菌(AOA)的发现是微生物氮素循环的新内容,它打破了氨氧化反应仅由氨氧化细菌(AOB)完成这一传统观念,它的发现对于完善全球氮素循环具有重要贡献。AOA的出现迫使我们对生态系统中的氨氧化过程乃至氮循环通量进行重新的评价和计算。至今,两种同功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关系究竟是功能的冗余还是由于竞争导致的生态位分异尚不明晰,不同生态系统中影响AOA和AOB在氨氧化过程中相对贡献率的环境因子也不明确。所以,探明不同生态系统中影响AOA和AOB数量、群落特征和功能的环境因素对于我们重新评价氨氧化过程和氮循环通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氧气浓度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分类标准,选取好氧生态系统、低氧生态系统、好氧/低氧交替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三类生态系统中影响AOA和AOB数量、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的主要环境因子;通过模拟土柱解析氧气对两种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特征及功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探明了好氧生态系统(中国农田土壤)中影响AOA和AOB数量、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中国农田土壤中,AOA数量平均比AOB高1-2个数量级,表明AOA可能是中国农田土壤氨氧化反应的主要驱动者,土壤pH值是影响AOA数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中国农田土壤中AOA和AOB均有着较高的多样性水平,AOA和AOB的OTU数量分别为666和454个,土壤pH值也是影响中国农田土壤中AOA和AOBOTU数量比值的关键环境因子。在大多数中国农田土壤中,土壤簇AOA为优势AOA菌,而在pH值小于6.0的土壤中,酸性簇AOA为优势AOA菌,亚硝化螺菌属AOB是土壤中优势AOB菌,土壤pH值还是影响中国农田土壤中AOA和AOB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探明了低氧生态系统(钱塘江沉积物)中影响AOA和AOB数量、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钱塘江沉积物中AOA的数量比AOB高出1个数量级,AOA数量以及AOA与AOB数量的比值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从上游至下游,AOA的数量以及AOA与AOB数量的比值均逐渐降低。沉积物pH值、氨氮和总无机氮是影响钱塘江沉积物中AOA数量的关键环境因子。沉积物中AOA和AOB的多样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从上游至下游,AOA的多样性逐渐降低,AOB的多样性逐渐升高,沉积物pH值、氨氮、总无机氮和有机碳是影响钱塘江沉积物中AOA和AOB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钱塘江沉积物中土壤簇AOA为优势AOA菌,亚硝化螺菌属的AOB为优势AOB菌。3)探明了淡水型好氧/低氧交替生态系统(三峡消落带土壤)中影响AOA和AOB数量、群落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三峡消落带土壤中,AOA和AOB在消落带样品(周期性水淹)中的数量均低于相应的对照样品(干旱),表明消落带土壤的低氧生境对AOA和AOB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但对AOB的抑制作用要强于AOA。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硝酸盐氮是影响三峡消落带土壤中AOA和AOB数量的关键环境因子。消落带土壤中AOA(90个OTU)的多样性水平高于AOB(71个OTU),与对照样品(干旱)相比,三峡消落带样品(周期性水淹)中AOA的多样性增加,AOB的多样性减少,表明AOA比AOB更加适应消落带土壤(周期性水淹)的低氧环境。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pH是影响三峡消落带土壤中AOA和AOB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土壤簇AOA是三峡消落带土壤中的优势AOA菌,亚硝化螺菌属AOB是优势AOB菌。壤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AOA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4)探明了海洋型好氧/低氧交替生态系统(舟山潮间带沉积物)中影响AOA和AOB数量、群落特征、功能的主要环境因子舟山潮间带沉积物中,AOA的数量、AOB的数量、AOA与AOB数量的比值时空变化特征显著。夏季AOA的数量低于其它三个季节;沿着氧气浓度逐渐降低(潮间带-潮下带)的方向,AOA的数量逐渐增加,AOB的数量逐渐减少,AOA与AOB数量的比值逐渐增加,表明AOA在低氧生境(潮下带)中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沉积物温度、含水率和总氮是影响沉积物中AOA和AOB数量的关键环境因子。沉积物中AOA的多样性始终高于AOB,沿着氧气浓度逐渐降低(潮间带-潮下带)的方向,AOA和AOB的多样性均降低。沉积物温度是影响沉积物中AOB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子。海洋簇AOA是舟山潮间带沉积物中的优势AOA菌,亚硝化螺菌属的AOB是其中的优势AOB菌。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是影响舟山潮间带沉积物中AOA群落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沉积物中AOA和AOB的氨氧化活性及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有着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冬季,总的氨氧化速率、AOB的氨氧化速率和AOB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显著低于其它三个季度;从潮间带到潮下带,总的氨氧化速率和AOB的氨氧化速率逐渐降低,AOA的氨氧化速率逐渐增加,AOA的相对贡献率逐渐增加,AOB的相对贡献率逐渐降低。在氧气浓度较高的潮间带沉积物中,AOB主导着沉积物中的氨氧化反应:相反地,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潮间带沉积物中,AOA主导着沉积物中的氨氧化反应。5)探明了氧气对AOA和AOB数量、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氧气浓度决定了AOA和AOB的相对数量。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水淹土柱和半干半湿土柱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OA和AOB的数量均逐渐降低,但是AOB降低的幅度远大于AOA,导致AOA和AOB数量的比值逐渐增加;在氧气浓度较高的干旱土柱,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OA和AOB数量的比值逐渐降低。氧气浓度决定了AOA和AOB的相对多样性。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水淹土柱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OA与AOB OTU数量的比值逐渐增加;在氧气浓度较高的干旱土柱中,AOA与AOB OTU数量的比值逐渐降低。氧气浓度决定了AOA和AOB的群落结构。土柱中发现了两类AOA(海洋簇AOA、土壤簇AOA),海洋簇AOA是土柱中的优势AOA菌。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水淹土柱中,土壤簇AOA所占比例较小,为0.10%,而在氧气浓度较高的干旱土柱中,土壤簇AOA所占比例为0.12%。土柱中检测到了两类AOB,其中亚硝化螺菌属的AOB是土柱中的优势AOB。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水淹土柱中,亚硝化单胞属的AOB所占比例最多,为0.18%,在氧气浓度较高的半干半湿和干旱土柱中,这一比例降至0.16%和0.14%。氧气浓度决定了AOA和AOB的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在氧气浓度较低的水淹土柱和半干半湿土柱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OA和AOB的氨氧化速率均逐渐降低,AOA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逐渐增加,AOB的相对贡献率则逐渐降低;在氧气浓度较高的干旱土柱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AOA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逐渐降低,AOB的相对贡献率逐渐增加。
【关键词】:氨氧化古菌 氨氧化细菌 数量 多样性 群落结构 氨氧化活性 环境因子 氧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172
【目录】:
- 致谢6-8
- 摘要8-11
- Abstract11-19
- 第一章 引言19-42
- 1.1 自然界氮循环与氨氧化过程概述19-22
- 1.1.1 自然界氮循环过程概述19-20
- 1.1.2 自然界氨氧化过程及氨氧化细菌(AOB)概述20-22
- 1.2 氨氧化古菌概述22-27
- 1.2.1 氨氧化古菌的发现22-23
- 1.2.2 氨氧化古菌的生理特性和系统发育特征23-26
- 1.2.3 氨氧化古菌的代谢机理26-27
- 1.3 环境因素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27-35
- 1.3.1 基质浓度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27-30
- 1.3.2 pH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30-32
- 1.3.3 有机物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32-33
- 1.3.4 温度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33-34
- 1.3.5 氧气浓度对氨氧化微生物的影响34-35
- 1.4 不同氧气条件下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功能及影响因素35-40
- 1.4.1 好氧生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功能及影响因素35-37
- 1.4.2 低氧生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功能及影响因素37-40
- 1.5 论文研究目标及基本思路40-42
- 第二章 好氧生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42-62
- 前言42
- 2.1 材料与方法42-47
- 2.1.1 取样点设置42-43
- 2.1.2 理化因子测定43
- 2.1.3 DNA抽提与定量PCR扩增43-44
- 2.1.4 454高通量测序和克隆库构建44-45
- 2.1.5 氨氧化微生物功能基因数据库的构建45-46
- 2.1.6 454高通量数据的过滤与生物信息分析46
- 2.1.7 系统发育分析46-47
- 2.1.8 生物统计学分析47
- 2.2 结果47-57
- 2.2.1 中国农田土壤样品基本理化特性47-49
- 2.2.2 中国农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49-50
- 2.2.3 中国农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50-53
- 2.2.4 中国农田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53-57
- 2.3 讨论57-61
- 2.3.1 中国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57-58
- 2.3.2 中国农田土壤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58-61
- 2.4 小结61-62
- 第三章 低氧生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62-78
- 前言62
- 3.1 材料与方法62-65
- 3.1.1 取样点设置62-63
- 3.1.2 理化因子测定63
- 3.1.3 DNA抽提、PCR扩增和PCR产物纯化63-64
- 3.1.4 克隆与测序64
- 3.1.5 定量PCR64
- 3.1.6 系统发育分析64
- 3.1.7 生物统计学分析64-65
- 3.2 结果65-73
- 3.2.1 钱塘江沉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65-66
- 3.2.2 钱塘江沉积物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66-67
- 3.2.3 钱塘江沉积物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67-70
- 3.2.4 钱塘江沉积物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70-73
- 3.3 讨论73-77
- 3.3.1 钱塘江沉积物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73-76
- 3.3.2 钱塘江沉积物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76-77
- 3.4 小结77-78
- 第四章 淡水型好氧/低氧交替生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78-96
- 前言78
- 4.1 材料与方法78-81
- 4.1.1 取样点设置78-80
- 4.1.2 理化因子测定80
- 4.1.3 DNA抽提与定量PCR扩增80
- 4.1.4 454高通量测序和克隆库构建80-81
- 4.1.5 454高通量数据的过滤与生物信息分析81
- 4.1.6 系统发育分析81
- 4.1.7 生物统计学分析81
- 4.2 结果81-89
- 4.2.1 三峡消落带土壤的基本理化特性81-82
- 4.2.2 三峡消落带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82-84
- 4.2.3 三峡消落带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84-87
- 4.2.4 三峡消落带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87-89
- 4.3 讨论89-95
- 4.3.1 三峡消落带土壤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89-91
- 4.3.2 三峡消落带土壤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91-95
- 4.4 小结95-96
- 第五章 海洋型好氧/低氧交替生境中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分析96-117
- 前言96
- 5.1 材料与方法96-99
- 5.1.1 取样点设置96-97
- 5.1.2 理化因子测定97
- 5.1.3 DNA抽提与定量PCR扩增97
- 5.1.4 454高通量测序和克隆库构建97
- 5.1.5 454高通量数据的过滤与生物信息分析97-98
- 5.1.6 系统发育分析98
- 5.1.7 生物统计学分析98
- 5.1.8 氨氧化活性测定98-99
- 5.2 结果99-112
- 5.2.1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基本理化特性99-101
- 5.2.2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101-103
- 5.2.3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103-106
- 5.2.4 舟山潮间带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106-109
- 5.2.5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AOA和AOB的氨氧化活性及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109-112
- 5.3 讨论112-116
- 5.3.1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分析112-113
- 5.3.2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分析113-115
- 5.3.3 舟山潮间带沉积物理化因子对AOA和AOB氨氧化速率及相对贡献率影响分析115-116
- 5.4 小结116-117
- 第六章 不同氧气条件下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特征和功能的演替117-139
- 前言117
- 6.1 材料与方法117-119
- 6.1.1 模拟土柱的设计、运行及样品采集117-119
- 6.1.2 理化因子测定119
- 6.1.3 DNA抽提与定量PCR扩增119
- 6.1.4 454高通量测序和克隆库构建119
- 6.1.5 454高通量数据的过滤与生物信息分析119
- 6.1.6 系统发育分析119
- 6.1.7 生物统计学分析119
- 6.1.8 氨氧化活性测定119
- 6.2 结果119-134
- 6.2.1 模拟土柱土壤样品的基本理化特性119-122
- 6.2.2 模拟土柱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122-124
- 6.2.3 模拟土柱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多样性124-127
- 6.2.4 模拟土柱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127-130
- 6.2.5 模拟土柱中AOA和AOB的氨氧化活性及在氨氧化过程中的相对贡献率130-134
- 6.3 讨论134-137
- 6.3.1 模拟土柱理化因子对氨氧化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影响分析134-136
- 6.3.2 模拟土柱理化因子对AOA和AOB氨氧化速率及相对贡献率的影响分析136-137
- 6.4 小结137-139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139-144
- 7.1 主要结论139-143
- 7.2 创新点143
- 7.3 不足与展望143-144
- 参考文献144-158
- 个人简历158
- 研究生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58-161
- 论文发表情况158-161
- 专利获得情况161
- 奖励获得情况1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亚娜;林智敏;林捷;;不同品种水稻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组成[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年06期
2 向燕;吴宇澄;刘国锋;刘正文;吴庆龙;;太湖竺山湾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垂直分布与多样性[J];生态学报;2010年06期
3 贾仲君;翁佳华;林先贵;Ralf Conrad;;氨氧化古菌的生态学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4 刘晶静;吴伟祥;丁颖;石德智;陈英旭;;氨氧化古菌及其在氮循环中的重要作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0年08期
5 叶磊;祝贵兵;王雨;冯晓娟;王为东;王衫允;尹澄清;;白洋淀湖滨湿地岸边带氨氧化古菌与氨氧化细菌的分布特性[J];生态学报;2011年08期
6 罗剑飞;林炜铁;;氨氧化古菌研究进展[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2期
7 秦华;刘卜榕;徐秋芳;白建峰;李永夫;李永春;;长期集约种植对雷竹林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年19期
8 黄蓉;张金波;钟文辉;贾仲君;蔡祖聪;;土地利用方式对万木林土壤氨氧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J];土壤;2012年04期
9 张挺;周俊利;谢柳;;一种高效氨氧化细菌扩大培养方法的研究[J];环境科技;2013年02期
10 K.M.Chopp;潘言明;;利用城市污水灌溉的土壤中氨氧化细菌的种群和活性[J];农业环境与发展;198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贾仲君;;细菌是农田土壤氨氧化过程的主要驱动者[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路璐;韩文炎;张金波;吴宇澄;王保战;林先贵;朱建国;蔡祖聪;贾仲君;;酸性土壤中脲酶水解为基础的古菌氨氧化[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杜晓光;;淮南地区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研究[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4 廖明军;吴刚;;养殖池塘氨氧化微生物调查[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魏博;张舒婷;于鑫;;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氨氧化古菌分布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宋亚娜;林智敏;林捷;;不同品种水稻的稻田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多样性[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7 贺纪正;张丽梅;;土壤中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侯曼华;熊金波;王凯;朱建林;陈和平;胡常巨;陈欣欣;张德民;;东海环境梯度对沉积物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吕露;魏博;于鑫;;五种不同水处理工艺的氨氧化细菌多样性和分布的比较[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彪;仿生植物附着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2 刘帅;典型生境中氨氧化古菌(AOA)和氨氧化细菌(AOB)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蒋波;氨氧化细菌强化倒置反硝化生物滤池深度处理城市污水中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韩成;我国亚热带土壤碳氮转化微生物及其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5 于涌杰;土地利用方式对中国东南部红壤微生物特性及氮转化作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燕;太湖沉积物中氨氧化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程林;渭北旱塬长期施肥试验中氨氧化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陈春宏;不同土壤环境氨氧化古菌的分布及多样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楚江;高效氨氧化细菌的筛选、培养及其应用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5 包蔚;固定化氨氧化细菌去除堆肥过程中含氨臭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6 喻其林;鸡粪好氧堆肥氨氧化霉菌的筛选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桂婷;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谭巧义;三江源地区高寒草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卞碧云;氮肥用量对设施栽培蔬菜土壤氨氧化微生物及氨氧化作用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10 田方;渤海沉积环境硝化过程氨氧化细菌的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2年
,本文编号:559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559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