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制及其地面验证

发布时间:2017-08-08 21:19

  本文关键词: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制及其地面验证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样品 生物样品处理 细胞 蛋白质 核酸 分离 装置


【摘要】:随着航天技术的进步,生命科学已经成为空间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为此,许多科学家们正在着力将生物实验室搬向太空环境。生命科学始终离不开对生物样品的需求。为了满足分析检测的需要,往往要对生物样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从而获得有效的目标分析物。然而在空间舱内,常常要面临操作空间狭小、有限的能源供给、微重力等不利条件。生物样品较短的保存时间使其很难在地面环境下处理后再送入太空环境中进行相关研究。因此,研制体积小、功耗低、自动化的生物样品处理装置成为了空间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需求。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中的一些重要的化合物,如蛋白质、核酸、小分子等对于空间生命科学研究极其重要。然而在微重力环境下,一些地面上的常规处理方法很难用于空间环境中。目前,针对空间环境下的生物样品处理,还没有建立起一套系统的、自动化、一体化的分离装置系统。基于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家重大仪器开发专项任务的需求,本课题根据生物样品处理的相关技术原理,在充分考虑空间环境特点的前提下,应用新方法、新技术对空间生物样品处理技术及其自动化装置进行了研究与开发。该装置对于空间生物样品的在线分析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基于对空间生物样品处理原理样机的研制,本论文从生物样品处理关键技术,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设计,加工、集成及性能验证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1)为了给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实验以Jurkat细胞与SH-SY5Y细胞为样品,对其进行了关键处理技术的相关研究。考察了细胞清洗和裂解的条件,对裂解液组成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用于同时有效提取蛋白与核酸的裂解体系。提出了一种化学-机械的联合裂解方式,通过引发细胞截留膜表面的机械振动提高了裂解产物中核酸分子的含量。探索了超滤膜对胞内生物大分子含量的影响,获得了提取胞内生物大分子的最适分离条件。建立了自由流电泳芯片和硼酸温度敏感亲和色谱柱的离线分离与检测方法。通过对其分离性能的考察与优化,实现了蛋白质与核酸、DNA与RNA在原理上的有效分离,确立了较为有效的分离的条件。(2)系统论述了装置总体、各模块单元及关键部件的功能原理。详细设计了装置内部的空间布局,管线连接、部件固定方式、运行流程等。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主要由细胞处理模块单元、超滤膜分离模块单元、自由流电泳芯片模块单元、硼酸色谱柱模块单元及通讯模块单元构成。对各模块单元的物质流与信息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设计。在物质流系统中,对液体的储存、切换及输送装置,各模块单元的连接方式等进行了设计,并对装置进行了冗余系统的构建。设计了通讯模块及电路控制板,用于实现对装置进行各种功能的调控,以及对不同运行参数的远程控制与传输。(3)对生物样品处理装置中各功能模块及部件进行了加工、组装与集成,并对装置的密封性、工作稳定性、可控性及样品处理性能进行了检测与验证。结果表明: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结构合理,密封性能良好,各功能模块运行稳定,能够实现在线的实时监控。通过各模块单元对细胞样品的连续化自动化处理,从各样品收集袋中有效获得了所需的分离产物。完成了空间生物样品处理的原理样机的研制,实现了生物样品的自动化一体化的连续处理与分离,通过地面验证确立了仪器运行的最佳运行流程与参数条件。
【关键词】:生物样品 生物样品处理 细胞 蛋白质 核酸 分离 装置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6-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43
  • 1.1 生物样品处理概述14-15
  • 1.2 生物样品处理的关键技术15-32
  • 1.2.1 细胞裂解技术15-18
  • 1.2.2 膜分离技术18-22
  • 1.2.3 微流控芯片技术22-25
  • 1.2.4 色谱分离技术25-29
  • 1.2.5 萃取技术29-32
  • 1.3 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32-38
  • 1.3.1 细胞预处理装置33-36
  • 1.3.2 生物大分子分离装置36-37
  • 1.3.3 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究趋势37-38
  • 1.4 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需求与研发策略38-40
  • 1.4.1 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现状38-39
  • 1.4.2 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需求39
  • 1.4.3 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发策略39-40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40-43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40-41
  • 1.5.2 研究内容与技术框架41-43
  • 第2章 生物样品处理关键技术研究43-87
  • 引言43
  • 2.1 实验43-60
  • 2.1.1 细胞样品43-44
  • 2.1.2 试剂及耗材44-45
  • 2.1.3 仪器45-46
  • 2.1.4 样品和试剂器皿的准备46-47
  • 2.1.5 样品定量与分析方法47-51
  • 2.1.6 细胞的清洗51-52
  • 2.1.7 细胞裂解时间的考察52
  • 2.1.8 细胞裂解液体系的优化52-54
  • 2.1.9 细胞的化学-机械裂解方法54
  • 2.1.10 超滤分离方法54
  • 2.1.11 自由流电泳芯片的制备54-56
  • 2.1.12 自由流电泳芯片的进样分析与检测56-57
  • 2.1.13 硼酸色谱固定相的制备方法57-59
  • 2.1.14 硼酸色谱固定相的表征方法59
  • 2.1.15 硼酸色谱固定相的性能检测59-60
  • 2.2 结果与讨论60-85
  • 2.2.1 细胞的截留与清洗效果60-63
  • 2.2.2 细胞裂解时间的确定63-64
  • 2.2.3 裂解液组成对裂解产物的影响64-67
  • 2.2.4 裂解方法的建立67-69
  • 2.2.5 超滤膜提取生物大分子69-71
  • 2.2.6 自由流电泳芯片的制备71-74
  • 2.2.7 自由流电泳芯片离线检测方法的建立74-75
  • 2.2.8 自由流电泳芯片分离条件的考察75-77
  • 2.2.9 硼酸温度敏感色谱材料的制备与表征77-82
  • 2.2.10 硼酸温度敏感色谱材料的分离性能82-85
  • 2.3 小结85-87
  • 第3章 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设计87-110
  • 引言87
  • 3.1 总体任务要求87-91
  • 3.1.1 样机设计原理与功能87-88
  • 3.1.2 装置系统组成88-89
  • 3.1.3 装置运行流程89-90
  • 3.1.4 设计软件90-91
  • 3.2 模块单元设计91-100
  • 3.2.1 机箱外型与内部结构91-92
  • 3.2.2 细胞预处理模块92-95
  • 3.2.3 超滤分离模块95-96
  • 3.2.4 自由流电泳芯片模块96-97
  • 3.2.5 温度敏感硼酸色谱柱模块97-100
  • 3.3 系统流路的设计与控制100-104
  • 3.3.1 管路的设计101-102
  • 3.3.2 系统流路的控制102
  • 3.3.3 多通固定装置的设计102-103
  • 3.3.4 储液装置的设计103-104
  • 3.4 装置接口设计104
  • 3.5 通讯控制系统的设计104-107
  • 3.5.1 控制电路板的设计105-106
  • 3.5.2 数据通讯模块设计106-107
  • 3.5.3 上位机控制程序设计107
  • 3.6 上位PC机界面设计107-108
  • 3.7 冗余设计108-109
  • 3.8 小结109-110
  • 第4章 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集成与性能验证110-136
  • 引言110
  • 4.1 实验110-119
  • 4.1.1 材料110-115
  • 4.1.2 加工工艺分析115-116
  • 4.1.3 机箱及固定件的加工116-117
  • 4.1.4 储液袋的制作与性能测试117
  • 4.1.5 高压模块电源的集成与性能测试117-118
  • 4.1.6 加热制冷装置的制备与性能测试118
  • 4.1.7 装置零部件的清洗118-119
  • 4.1.8 装置的集成119
  • 4.1.9 装置的样品处理性能验证119
  • 4.2 结果与讨论119-135
  • 4.2.1 机箱箱体的加工119-121
  • 4.2.2 功能模块固定件的加工121-124
  • 4.2.3 储液袋的加工124-125
  • 4.2.4 控制电路板的加工125-126
  • 4.2.5 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集成126-128
  • 4.2.6 加热制冷装置的性能测试128-130
  • 4.2.7 高压模块电源的性能测试130
  • 4.2.8 装置的密封性能测试130-132
  • 4.2.9 装置的稳定性能测试132-133
  • 4.2.10 装置的样品处理性能性能评价133-135
  • 4.3 小结135-136
  • 结论与展望136-139
  • 1.结论136-137
  • 2.创新点137
  • 3.对今后工作的建议与展望137-139
  • 参考文献139-148
  • 附录148-1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153-155
  • 致谢155-156
  • 作者简介1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黎平;几种新鲜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06期

2 可成友;谭凤华;吴晓芳;彭小一;夏丽娜;金常雪;;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硒的提取检测研究进展[J];辽宁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3 王君;;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综述与探究[J];科技资讯;2013年15期

4 黄钦;于勇;;不稳定生物样品的前处理[J];生物技术世界;2013年03期

5 ;低温生物样品储存杜瓦[J];低温与超导;1976年01期

6 唐希灿;石其贤;俞月桂;梁尤毅;;生物样品中~(14)C 的氧瓶燃烧测定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79年05期

7 马成龙;王素坤;赵珍义;胡予敏;周岩;;高氯酸-过氧化氢法消化液体样品的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4期

8 杨先和;;含油脂量高的生物样品的消化及其元素的测定[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87年02期

9 周正义,印天寿;生物样品中铁、锰、锌,,铜快速分光光度测定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5年03期

10 钟鸣文,计时华,黄幸纾,黄庭国,张和清,张德坤;生物样品的微波湿法消解研究[J];浙江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真真;邹冬璇;董斌;杭纬;黄本立;;高功率密度激光质谱:生物样品定性与定量元素分析的新技术[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怡;张飒;张德添;汪宝珍;;避免扫描电镜生物样品污染方法[A];第二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何黎平;;几种新鲜生物样品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A];第三届全国扫描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李善福;赵妍;;生物样品预处理方法进展[A];2004年中国西部药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4年

5 成琼;董兰;杜阳;马俊格;杨勇;余卫国;蒋树斌;;公斤级生物样品微波灰化法与电炉-马弗炉法的对比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6 邓冬莉;陈晨;侯晓玲;张继友;;分子印迹整体柱纤维-固相微萃取-毛细管电泳场强放大堆积测定生物样品中麻黄碱[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曲斐;方志娥;尚京川;;高效液相法快速测定生物样品中的视黄酸[A];2008年成渝药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卢大胜;汪国权;温忆敏;;C_(18)固相萃取与GC-MS对生物基质样品中有机锡的测定[A];2008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成琼;;大容量生物样品快速灰化装置的研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C];2011年

10 徐松云;潘晨松;叶明亮;邹汉法;;基于多孔硅阵列微芯片的生物样品MALDI-TOF MS分析[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袁于飞;“蛟龙号”第一航段获得丰富生物样品[N];光明日报;2014年

2 特约记者 程秀娟;“海洋六号”首次同时获取海底生物样品及视像资料[N];中国海洋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宇;空间生物样品处理装置的研制及其地面验证[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霁;基于生物样品在线富集技术的临床毛细管电泳方法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3 刘颖;生物材料中微量碘含量测定和分析方法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迎;基于衍生化与LC-MS~n联用研究生物样品中难测定药物的定量测定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5 王羽;基于磁性微球限进功能化的新型生物样品预处理技术[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韩玲;衍生化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小分子巯基化合物的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2 杜天军;环境和生物样品中微量元素的原子光谱分析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3 薛秀家;生物样品中氚的前处理装置的设计和环境样品中氚水平调查[D];苏州大学;2011年

4 徐丽丽;衍生化—液质联用法检测生物样品中化合物及其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5 何怡;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物样品中尼古丁和可替宁的方法学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6 朱丽;生物样品及中药制剂中中药活性成分的联用色谱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7 李晓静;生物样品中元素EMAX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朱玉军;生物样品中常见鸦片类毒品的检测技术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9 孙宁;生物样品中MCC-555定量分析及临床前药代动力学与毒代动力学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42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642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e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