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子叶生长及其功能性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5 06:37

  本文关键词:植物子叶生长及其功能性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活史对策 子叶生长 功能性状 C_3、C_4子叶结构 子叶功能


【摘要】:生活史对策与植物功能性状研究是当前生态学和全球变化的热点领域。子叶是种子及幼苗的重要组成部分,子叶生长是种群生活史的重要阶段。子叶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为适应生存环境,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生态适应对策,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的适应对策,生理功能上的适应对策,遗传分子方面的适应对策。因此,利用植物子叶形态发育和生理生活史策略来研究植物生态适应机制,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而且为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资料和新理论。本研究沿着子叶在胚中发育、生长到成熟这一生活史,从种胚如何吸收营养、不透水种皮的特殊阻水结构分析,到子叶胚在什么条件下如何生长,直到子叶出土,分别通过研究结构性状讨论不同功能群C3、C4子叶和真叶的结构,分析不同功能群的子叶和真叶的生理性状,到研究幼苗子叶功能性状以及与环境的适应性,延伸讨论了子叶的形态和分子防御机制,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所得结论对植物种群演化、群落更新、演替及植被恢复起到关键作用。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分析技术,分析种胚吸收营养的通道和透水种皮结构;应用培养不完全胚、发芽技术和显微镜技术观察胚生长,分析种子休眠特性;应用超薄切片技术和C、N同位素测定技术,分析子叶的结构和生理性状;应用野外实验和室内形态、生理指标测定的方法,分析子叶功能性状对不同环境的响应;用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子叶的防御功能。结果如下:1.通过对开花后各期的种柄进行观察,发现成熟的树锦鸡儿种柄主要由导管分子、厚壁细胞和薄壁细胞构成。在种柄与种子的连接处,长形细胞排列形成一个环带,环带中央由两层厚壁细胞形成面积很大的凹陷深入在种子内部,起固定种子生长的作用。环带中部的开口在种子发育初期时闭合,随着种子的成熟,开口变大。物质运输具有具有两条途径,均是从种柄开始,一是从种皮进入到胚中,二是直接进入胚内。种柄中的导管密集,细胞壁次生加厚方式主要为网纹加厚,种子内部导管的细胞壁次生加厚方式为环纹或螺纹加厚,导管的形态特征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2.刻画吸水与不吸水种皮和种孔结构,揭示阻水结构和吸水过程。发现在吸水种子的种皮中种孔是开放的,种皮的不透水性是因为骨状石细胞阻碍水分吸收,且骨状石细胞近胚一侧是亲水的,而另一侧是疏水的。不透水的种皮可以使种子休眠,胚在休眠期内无法生长发育。3.具有发育不完全的竹片状的胚的生长,影响了种子的发芽特性,需要合适的发芽条件才能萌发。以蓝靛果忍冬为例,具有形态生理休眠,最适发芽温度25/15℃和300ppmGA处理可促进种胚生长发育。4.观察子叶和真叶的显微结构,将圆叶牵牛的子叶结构视为标准的C3子叶结构,将苋的子叶结构视为标准的C4子叶结构。玉米的真叶是标准的C4结构即具有花环结构,而没有花环结构的子叶通过δ13C值测定其具有C4光合作用。而真叶和子叶都没有花环结构的植物如马齿苋也可以具有较先进的C4光合功能。玉米的δ15N同位素比值较高,且子叶δ15N同位素高于真叶,正反应了较进化的单子叶C4植物对环境因子的高适应度。C3植物和C4植物的δ13C值区分明显,同种植物子叶和真叶间δ13C值差异较小。5.不同埋深和遮光条件对子叶具有一定影响,而子叶也会改变其性状适应不同环境。种子埋深和遮光处理对子叶的含磷量和含氮量有显著的影响,遮光埋深3 cm处理后,子叶N、P含量增高。子叶厚度随种子埋深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种子埋深出土幼苗的子叶厚度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显著降低。种子埋深处理对比叶面积有显著的影响,比叶面积随着埋深的增加而升高。相同埋深处理下减弱光照强度的条件下,显著增加植物幼苗的比叶面积。单子叶植物子叶P含量和子叶厚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的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双子叶植物。6.萝卜、白菜的出土时间基本一致,出土后的幼苗被虫破坏率均很低,当一片真叶出现时,子叶被虫破坏率增长。白菜子叶的自我防御能力较萝卜稍高。白菜完好的子叶上、下表皮气孔形态均为内陷型,气孔的保卫细胞有少许腺体。而被啃食的子叶气孔是外凸型,并有大量复式气孔,并且有大量白色腺体出现,推断是化学物质,属于化学防御。萝卜完好子叶和受损子叶上、下表皮气孔形态均为内凹型,但是完好子叶的上下表皮颗粒多于受损子叶。被啃食的子叶的上表皮表皮毛明显增多且长,表皮毛上并有颗粒状附着体,属于形态防御。7.子叶中具有与植物体的抗病途径相关OsPR1b基因,并找到其互作因子诱导其产生防御功能。外源施加茉莉酸(JA)和乙烯(ET)可以显著增加OsPR1b基因的表达量,从而增加子叶的抗病功能。因此,本研究首次系统地围绕子叶的生长和功能性状展开研究,并结合先进的研究方法,得出创新的子叶生态适应对策及子叶功能基础理论。
【关键词】:生活史对策 子叶生长 功能性状 C_3、C_4子叶结构 子叶功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Q94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第一章 引言14-27
  • 1.1 立题依据14-17
  • 1.1.1 子叶的重要性14-15
  • 1.1.2 种胚生长发育的重要性15
  • 1.1.3 植物功能性状15-16
  • 1.1.4 影响子叶生长的环境因素16-17
  • 1.2 研究进展17-25
  • 1.2.1 子叶生长的研究进展17-22
  • 1.2.2 种胚生长发育的研究进展22
  • 1.2.3 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进展22-25
  • 1.3 研究意义25
  •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框架25-27
  • 1.4.1 研究目的25
  • 1.4.2 研究框架25-27
  • 第二章 种胚从母株吸收营养通道的结构分析27-37
  • 2.1 前言27-28
  • 2.2 材料与方法28
  • 2.2.1 材料的收集与处理28
  • 2.2.2 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28
  • 2.3 结果与分析28-35
  • 2.3.1 珠柄的形态结构28-29
  • 2.3.2 种柄基部形态结构29-30
  • 2.3.3 光合产物的传送通道30-31
  • 2.3.4 物质输送途径31-32
  • 2.3.5 导管的形态32-34
  • 2.3.6 种子内部导管分布和形态34-35
  • 2.4 讨论与结论35-37
  • 2.4.1 讨论35-36
  • 2.4.2 结论36-37
  • 第三章 吸水种皮和不吸水种皮结构对比研究37-46
  • 3.1 前言37-38
  • 3.2 材料与方法38-39
  • 3.2.1 植物材料38
  • 3.2.2 种子吸水实验38
  • 3.2.3 种皮的解剖实验38-39
  • 3.2.4 吸水种子内的骨状石细胞的吸水特性实验39
  • 3.2.5 吸水途径测定实验39
  • 3.3 结果与分析39-44
  • 3.3.1 种子吸水39-40
  • 3.3.2 两个类型种皮细胞结构的差异40-42
  • 3.3.3 两个类型种孔的形态差异42-43
  • 3.3.4 骨状石细胞的不吸水性43
  • 3.3.5 染色追踪43-44
  • 3.4 讨论与结论44-46
  • 3.4.1 讨论44-45
  • 3.4.2 结论45-46
  • 第四章 种子发芽过程中的胚生长和休眠特性研究46-59
  • 4.1 前言46-47
  • 4.2 材料与方法47-51
  • 4.2.1 植物材料47-48
  • 4.2.2 方法48-51
  • 4.3 结果与分析51-57
  • 4.3.1 胚生长51-55
  • 4.3.2 发芽特性55-57
  • 4.4 讨论与结论57-59
  • 4.4.1 讨论57-58
  • 4.4.2 结论58-59
  • 第五章 C_3、C_4植物幼苗子叶和真叶功能结构对比研究59-71
  • 5.1 前言59-60
  • 5.2 材料与方法60-61
  • 5.2.1 植物材料60
  • 5.2.2 解剖观察60
  • 5.2.3 碳同位素比值和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60-61
  • 5.3 结果与分析61-67
  • 5.3.1 子叶与真叶的显微结构61-64
  • 5.3.2 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δ~(13)C)64-65
  • 5.3.3 氮同位素比值的测定(δ~(15)N)65-67
  • 5.4 讨论与结论67-71
  • 5.4.1 讨论67-68
  • 5.4.2 结论68-71
  • 第六章 埋深和遮光对子叶功能性状影响的研究71-78
  • 6.1 前言71-72
  • 6.2 材料与方法72-74
  • 6.2.1 实验材料72
  • 6.2.2 实验方法72
  • 6.2.3 测量指标72-74
  • 6.2.4 数据分析74
  • 6.3 结果与分析74-76
  • 6.3.1 不同种子埋深与光照对子叶性状的影响74-76
  • 6.3.2 子叶性状特征76
  • 6.4 讨论与结论76-78
  • 6.4.1 讨论76-77
  • 6.4.2 结论77-78
  • 第七章 子叶形态防御与化学防御的研究78-84
  • 7.1 前言78-79
  • 7.2 材料和方法79
  • 7.2.1 植物材料与调查79
  • 7.2.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79
  • 7.3 结果与分析79-83
  • 7.3.1 野外调查79-80
  • 7.3.2 电镜观察80-83
  • 7.4 讨论与结论83-84
  • 7.4.1 讨论83
  • 7.4.2 结论83-84
  • 第八章 子叶防御功能分子水平机制研究84-91
  • 8.1 前言84-85
  • 8.2 材料与方法85-86
  • 8.2.1 酵母双杂交试验85-86
  • 8.2.2 载体构建和植物转化86
  • 8.2.3 植物材料的繁殖和病原菌的接种86
  • 8.2.4 半定量PCR和定量PCR86
  • 8.3 结果与分析86-89
  • 8.3.1 寄主互作因子的筛选86-88
  • 8.3.2 OsPR1b纯合体植株的获得88
  • 8.3.3 OsPR1b的诱导表达特性88-89
  • 8.4 讨论与结论89-91
  • 8.4.1 讨论89-90
  • 8.4.2 结论90-91
  • 第九章 结论91-94
  • 9.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91-92
  • 9.2 本研究的创新点92-93
  • 9.3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93-94
  • 参考文献94-112
  • 致谢112-11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11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林;罗天祥;邓坤枚;李文华;;云南松比叶面积和叶干物质含量随冠层高度的垂直变化规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2 陈丹,庄伟建,蔡来龙,吴秀莲,郑伸坤;截除子叶和不饱满种子对花生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04期

3 高鸣;全哲镐;黄范途;;沙棘引种试验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1988年03期

4 秦秋菊,高希武;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J];昆虫学报;2005年01期

5 赵一之;;树锦鸡儿的分布式样及其生态适应[J];植物研究;2006年04期

6 严昌荣,韩兴国,陈灵芝;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优势种叶片特点及其生理生态特性[J];生态学报;2000年01期

7 朱雅娟,董鸣,黄振英;沙埋和种子大小对固沙禾草沙鞭的种子萌发与幼苗出土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05年05期

8 万宏伟;杨阳;白世勤;徐云虎;白永飞;;羊草草原群落6种植物叶片功能特性对氮素添加的响应[J];植物生态学报;2008年03期

9 贺金生,陈伟烈, 王勋陵;高山栎叶的形态结构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植物生态学报;1994年03期

10 刘义满,彭静,黄新芳,柯卫东;切除子叶对蕹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丽艳;陈巨莲;程登发;;虫害诱导的植物防御反应[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彦涛;松嫩草地植物功能生态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永红;核型及分子标记在锦鸡儿属中应用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03年

2 万春雁;桃(Prunus persica)胚发育、再生及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的初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35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oufeilunwen/jckxbs/735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de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